语文2011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三_新闻阅读(测试卷)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0969059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2011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三_新闻阅读(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2011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三_新闻阅读(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语文2011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三_新闻阅读(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语文2011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三_新闻阅读(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语文2011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三_新闻阅读(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2011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三_新闻阅读(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2011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三_新闻阅读(测试卷)(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26 页 专题测试一、 (广州市 2011 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记者 张悦 发自四川映秀镇8 月 8 日晚 11 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 动了。只是 这一次“震中 ”不再是这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鸟巢。这个时候,在刚出场的中国体育代表 团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前 头,在 2.26 米的代表团旗手姚明身边,一个身高未及姚明胯部、虎头虎脑的孩子毫不怯场地迈着步子,走向全世界的镜头。 “我们浩浩跟姚明在一起,他也是旗手!?”陈建惊呆了。这个在镜头中与姚明一起出场的小孩是他的外甥, “512”汶川大地震中在映秀小学 废墟中救出两个同学的林浩。“这是我

2、们村的福气”大山中的渔子溪村沸腾了, “整个村子都在激动,为映秀为渔 子溪出了个小英雄。 ”陈建说。一大群人激动地跑到村委会附近,大家或者相互拥抱,或者大声欢呼。陈建更是含泪跪在了地上, “这是我们 村的福气,浩浩好样的!”这一安排也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说, “在如此盛大的 仪式中,身穿白色 T恤和短裤的林浩丝毫不怯场,自然地 环视着观众席,冷静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仿佛参加的不是奥运会开幕式,而是周末郊游,那一份镇定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世界冠军。 ”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容易让人想起国 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话: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

3、精神一脉相承。“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在 8 月 8 日那天,映秀镇卖卫 星接收“ 锅盖”设备的一天之内完成了往常一年半载才能有的营业额。 “260 元一个,光我们渔子溪村的村民就有几十家 买了锅盖。 ”陈建说。映秀镇副镇长李强告诉本报记者, 镇上在挖排污管道的时 候,把 电缆挖断了。但阿坝州电力公司以最快速度出去买了新电缆,拉回来重新装。李强说,重建家园也不可能一两天就好,地震前大家就都盼着奥运了,现在奥运真正来了,我们也希望通过奥运会让 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这样也可以转移地震带来的不能自拔的低落悲伤的情绪。目前在映秀的居民有六千多人,大部分人已搬入活动板房安置。陈

4、建一家就是在奥运开幕前一周搬入板房的。陈建说 ,“这一段时间脑子昏了”,房子没了,地没了,汶川的工 业生产 第 2 页 共 26 页 陷入停顿,连打工的机会都没了, “大家都不知道干啥, 现在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中滩堡村的村民也新搬进了活动板房安置点, 这里的电视 机是广播站发的,每个 组一台。开幕式那天,简陋的活动板房中充斥了 欢呼声和玩笑声, 还 有歌唱声。 “奏国歌的时候肯定要唱,像我这种不唱出声的人,心里也要唱。 ”体育终于又回来了映秀也有部分居民未能搬入活动板房,但是他 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奥运。搬运石头、固定铁架、平整场地,8 月 8 日午后, 铁军高炮团八十多名士兵冒

5、着酷暑赶建了一个可以容纳上千观众的“露天影院” 。一些居民在晚上 6 时便和家人一起到这里等待。他们说:活着就要开开心心地度过。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铁军高炮 团当天还组织全体官兵理发 ,以 “全新”姿态迎接北京奥运会。一名士兵说,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最好方式,是多为灾区做实事,尽早重建家园。驻扎在映秀救灾的济南军区“铁军”则在岷江边上浇上水泥,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这天正在进行军民篮球联谊赛的半决赛,铁军队迎战援建映秀的 东莞公安队。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 (摘自南方周末 ,有删节。 )1这篇通讯以“8 月 8 日晚 11 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开头,说说这样开头的好处。 (4

6、分)2文中的画线句“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 ,这两种高度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5 分)3文章结尾说:“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 ”综观全文, “体育”又回到了“这个心碎的地方”,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 分) 第 3 页 共 26 页 二、 (2011 年山东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答 46 题。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李安江 郭晋嘉 杜远(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八日电)“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 时了”、 “你们快点想办法啊”五月十二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 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绵 竹汉旺镇时,第一 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

7、惨状。 “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 第 4 页 共 26 页 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 无助地围在废墟前,哭成一片。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 泪脸,面 对他们哀求的目光,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 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 “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 钢筋水泥面前,我们也束手无策。“快点救人,快把 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 们喊着,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即用已经拨得发烫的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

8、回的路,盲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对焦急的夫 妇直扑过来, “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 满脸是血、双眼微 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情况紧急刻不容缓, 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市区 寻找医院。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 额头:“ 坚持住,会好的。 ”三公里路程,我们知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 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个医 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 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此 时,我 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

9、我们的一个同事丢在了路上。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 竹市人民医院门口一条躺满伤 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者抬上救护车。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中的一员。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 访。【新闻背景】北京时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在四川省汶川 县(北纬 31 度, 东经 1034 度)发生 8 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局通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 、北京等地均有震感。4作者认为他们“几

10、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4 分)【此题考查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应大纲对新闻阅读 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 C】 第 5 页 共 26 页 5这篇新闻在细节描写上很有特色,请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5 分)【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对应大 纲对新闻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 D】6为什么说“采访还是救人”是一个“道德问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明。 (6 分)【此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对应大纲对 新闻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 F】 第 6 页 共 26 页 三、 (2011 年东三省高三联考考试)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

11、答 79 题。历史不可复制精神却能传承记 者:持续 8 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 联大是什么 样的?张曼菱: 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 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 富,成 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记 者: 张曼菱: 我希望知 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 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 史。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

12、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 联大总 体是一种光明,一种 骄傲,一笔稀世之宝的财富。记 者: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 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 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 西南联大的 历史价值观”是什么?张曼菱: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 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 这就是大学的“ 育人精神”。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

13、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 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 阶段。 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 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 大为代表的大师们, 让 5000 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 这种文化精神。记 者: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 获是什么?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 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 种孤独,你可以掩 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

14、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 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 秀的传统, 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 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第 7 页 共 26 页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 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 这件事, 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 义的作家,做 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 的思考、取舍

15、。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 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 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 予他们,把大 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7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 ”?(4 分)8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 (5 分)9.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 ,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 (6 分)三【参考答案】7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