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965545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17 页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 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范畴一、人口学概念含义: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经济、生态环境 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分类:人口学可分为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1、狭义人口学:即人口统计学。研究对象:人口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内容:数量,构成,发展2、广义人口学:包括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等发展过程的关系与规律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主要包括:A、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B、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诸

2、现象的内在联系;C、人口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三、人口变动含义:人口状况随着时间和所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分类:1、人口自然变动含义: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内容:人口自然变动受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2、人口机械变动含义: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人口迁移,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的移动。内容: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可能发生变化。3、人口社会变动含义:人口在一定社会里从

3、一个社会集团转到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变动。内容:人口社会变动改变了人口的社会构成。四、人口增长,人口发展和人口转变1、人口增长含义:人口数量的变动以及由此反映的人口成长过程。内容:在封闭人口中,人口增长主要指人口自然增长。在开放人口中,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增长。2、人口发展含义:人口发展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发生 数量增长变化,以及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3、人口转变 含义: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对演变过程。指人口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转变,是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以人口的出生

4、,死亡,自然增长的不同状态第 2 页,共 17 页为标 志,由低级向高级阶段转变的过程。实质:在一个封闭人口中,它决定了人口增长的态势,反映了人口发展的实质。内容:人口转变既体现了人口自身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又反映了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五、人口学体系内容(了解)人口统计学:通过数量表现揭示人口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人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方法 论学科,也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1、界定:新一代人口出生,成长和老一代人口衰老,死亡不断重复的世代更替过程,从而使人类自身生产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人口再生产既是自然过程,又是社会过程。 2

5、、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区别:A、生产成果不同B、实现单位不同C、生产周期不同D、生产目的不同3、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变量及其联系(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再生产A、出生率:主要指某地在一年内出生人数与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用千分数表示。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总人口数)1000 。 B、死亡率:主要指某地在一年内死亡人数与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C、自然增长率:是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人口自然增加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用千分数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Nr=b-d)D、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再生产关系(a)bd 人口数量增加

6、,人口再生产规模扩大;表现为扩大再生产模式。(b)b=d 人口数量不变,人口再生产规模不变,表现为简单再生产模式。(c)b1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再生产规模扩大;表现为扩大再生产模式。B、Rr=1 人口数量不变,人口再生产规模不变,表现为简单再生产模式。C、Rr2.1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再生产规模扩大;表现为扩大再生产模式。B、TFR =2.1 人口数量不变,人口再生产规模不变,表现为简单再生产模式。C、TFR 人口质量)第五章 人口构成一、人口构成的涵义:含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的,人口总体内部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关 系,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内容:人口总体内部按照不

7、同的标准划分,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构成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人口具有多元化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人口构成方面得到集中体现。需要注意的是,人口构成具有 地域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二、人口构成的分类和内在联系1、人口构成的分类:主要分为人口自然构成,人口地域构成和人口社会构成(1)自然构成A.划分标准: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B.主要内容:即使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2)地域构成A.划分标准: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B

8、.主要内容: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3)社会构成A.划分标准: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B.主要内容:社会经济发展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2、人口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1)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 用下,人口的各种结构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2)各种人口构成之间相许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杂的人口结构体系,如人口年龄构成与性别 构成联系密切三、人口性别构成概述1、含义:男性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及其相

9、互关系。具体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比重或男女人口性别的比例关系。一般用性别比和性比例来表示2、人口性别构成的原理男女两性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实现均衡第 8 页,共 17 页四、人口老龄化1、涵义: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具体而言,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口总体的年龄构成转变为成年型或接近和属于 年老型时,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2、判断标准:国际上通常把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0%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3

10、、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指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加重社会福利负担B、削弱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精神C、影响人口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五、人口年龄金字塔1、含义:反映人口增长率的最主要的因素,并不取决于人口的总数,而取决于人口的年龄结构。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与近期发展趋势,往往采用年龄和性别金字塔的图形法, 简称人口金字塔图。2、特征:男左女右,横轴为分年龄的男性/女性人口,纵轴表示年龄3、人口金字塔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A、年轻型(增长型):塔形下宽上尖,表示年轻人比重很大;B、成年型(静止型):除塔顶高龄部分急剧收缩外,整个塔形比较平直,表示各年龄组人数差额不很 大,只是最

11、老的年龄组人数(或百分比) ,随年岁增长迅速减少;C、年老型(缩减型):塔形下窄上宽,表示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比重很大。从年龄金字塔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来看。人口金字塔可以反映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差异,以及出生率、死亡率,未来人口再生产变化趋势。六、劳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与在业人口辨析1、劳动人口:劳动人口有广义、狭义之分A、广义劳动人口(劳动力资源):指劳动力人口(广义)加上劳动年龄外劳动人口,即适 龄劳动人口中有劳动能力且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非适龄劳动人 口中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口的总和。B、狭义劳动人口:是指劳动力人口(狭义)加上劳动年龄外劳动人口。 (我国劳动年龄的规

12、定是:男子 1659,女子 1654,国际上一般为 1664)劳动流动人口:劳动力资源中已经或要求参加有收入劳动的人口,具体是劳动力资源中扣除在校大学生,从事家务劳动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口劳动力资源:指有劳动力人口的总和,既包括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非劳动适龄人口中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口劳动力人口(广义):适龄劳动人口-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具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力人口(狭义):适龄劳动人口-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要求参与社会劳动人口=具有劳动能力和要求参与社会劳动的劳动适龄人口2、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总人口中已经参与或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是 16 岁以上,由劳动能力,已经或

13、要求参加各种获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扣 除在校学生,从事家务劳动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口3、在业人口:15 周岁及 15 周岁以上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不在业人口:15 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包括在校大学生,料理家务,待升学,市 镇待业,离退休,退职,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在业人口4、衡量劳动力的相关指标第 9 页,共 17 页(1)劳动力参与率(包括失业人口)= %10劳 动 适 龄 人 口经 济 活 动 人 口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活跃程度。通常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可以表达为经 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

14、口的百分比(2)在业率含义:指某一时点在业人口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数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公式:在业率= 10该 时 点 经 济 活 动 人 口 数某 时 点 在 业 人 数5、劳动力资源配置:社会劳动总量在不同产业和行业之间的配置七、人口产业构成(了解)1、在业人口按三次产业划分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态。2、人口产业构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互适应,人口产业构成层次越高,表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3、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产业构成更加现代化。4、从变动规律来看,人口产业构成变动表现为梯度渐进的转移过程,即由第一产业(农业社会)第二产业(工业社会)第三产业(后工业社会)八、人口文化构成(了

15、解)1、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态。可反映文化因素对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对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对人力资源配置和就业的影响2、人口文化构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互适应。3、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无文化人口比重下降,识字率上升,人口文化水平上升,文化人口构成水平上升第六章 人口分布,迁移和城市化一、人口分布的涵义与基本特征1、涵义(1)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人口分布不仅是人口数量分布,同时还包括其 他人口现象在一定时间内的地理分布状况和变动情况,既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所居住的 区域组合和区域联系,以及人口现象在各地区的发展演变情况(

16、2)人口的发展,纵的方向体现为人口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的发展变动,横的方向体现为人口在地理空 间的变动。因此,考察人口分布,不仅必须结合人口数量、质量,还要结合人口历史发展过程。2、人口分布的表现形式A、静态分布指某一时点人口在一定空间的集聚状况B、动态分布指某一时段人口在一定空间的集聚状况,即人口迁移和定居的过程。 (1)人口静态分布是人口动态分布的结果,人口动态分布则是一定时期内人口静态分布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比较该时期的起点和终点的人口静态分布才能显示出来。(2)从地理位置来看,人口分布有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区别。人口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用人口密度作为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3、基本特征A、地域性:在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相似的区域内,人口分布具有相似的特征B、地带性:水平方向,人口集中北魏 2060;垂直方向,人口集中在海拔 200 米以下地区C、不平衡性:(a)各个地区人口分布的差异较大(b)人口分布具有趋同性,人口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区域,从世界范围来 看,各个区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