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965465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 (一)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 (二) 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在音乐中联想,听赏、分析、描述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或人文艺术之处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三) 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第六(悲

2、怆)交响曲 ,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 难点: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 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聆听草原放牧 、 第六(悲怆)交响曲为重点曲目, 森吉德玛为拓展曲目。 四、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 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用舞蹈或戏剧等形式,表演乐曲的主题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 (二)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作品草原放牧 、 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要素发挥了哪些作用?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

3、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听音乐片段高山流水 二、让学生说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三、翻开教材第 4 页。 四、思考:为什么这些名人如此热爱音乐? 学生聆听,并说出故事内容。 学生看引言部分。 随着老师接下来的课,思考问题。 引趣 在音乐中,寻找答案。 新知 探索 一、欣赏草原放牧 、 第六(悲怆)交响曲 。 (一)欣赏草原放牧 1简要介绍草原小姐妹故事背景。 2欣赏全曲。 3提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怎样的? (二)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 1引用作曲家的一段话:“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来没有像爱它那样爱过我的任何一部作品。 ”介绍作品背景。 2欣

4、赏全曲 3提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怎样的? 4、教师总结 二、作品分析 (一)分别播放草原放牧 、 第六(悲怆)交响曲 1两首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分析主题所表达的情绪。 2指导学生演唱乐曲主题。 (二)认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三)结合主题,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思考:两部作品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 提问:你喜欢哪部音乐作品,为什么? 教师总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它 学生欣赏作品 学生说出故事情节 学生思考回答 具有民族特色,抒情性与叙事性相结合 听老师介绍背景 学生思考回答:缓慢的哀歌 学生互

5、相交流,分析音乐主题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具有内蒙长调的抒情性。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主题:哀伤的情绪 第二主题:明朗、抒情的情绪。 学生演唱、感受 了解音乐要素的内容: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 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乐曲中形式要素,发挥的不同作用。 说出作品名称,谈谈喜爱的原因。 对理解音乐起辅助作用 了解曲目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情绪。 运用比较法分析作品主题,对比性强,理解更透彻、直观 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情绪 学生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以及理解

6、作品的能力 拓展 一、将你想像中两首作品最深刻的内容用散文或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你能用其它艺术形式来表现草原放牧 、 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主题。 三、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 提问: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 是怎样的?联想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并分析形式要素在音乐当中的运用。 学生绘画或写作 学生用戏剧或舞蹈等形式来进行表演。 聆听、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像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方法 本课 小结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情、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我

7、用一句话来结束本课:“语言停止的时候就是音乐。 ” 总结本课,为将来的音乐鉴赏打下基础。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聆听草原放牧 、 第六(悲怆)交响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像力,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并将音乐的形式要素溶入到作品分析中。初步学习鉴赏的方法,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一、学习目标: 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 ,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认同民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人们普遍存在情感的真挚

8、表达。 2、认真细致的聆听脚夫调 、 上去高山望平川 、 刨洋芋 ,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3、对民歌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对西北民歌尤其是对“花儿” 、 “信天游”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认识“花儿” 、 “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二)教学难点: 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三、教学内容: 脚夫调 (陕西民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 (青海民歌) 、 刨洋芋 (山西民歌) 、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人音社现有配套音像资源及教材资源。 (二)

9、网上资源:直接搜索花儿及信天游、山西民歌等关键字。 有关青海花儿的论坛:http:/ 陕北民歌网址:http:/ 及 http:/ 等。 (三)影视音乐中的陕北民歌。如:血色浪漫 、 信天游等。 (四)教师能亲自演唱的西北民歌。 (五)学生搜集到的资源。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 1发挥教师个人魅力,展现个人专业技能,直观给与学生感受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民歌产生兴趣。 2充分利用教学课件与视频资料,多给与学生提供民歌的信息资料,逐渐形成对民歌的情感,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建议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歌或问题导入,在此基础上去多听、多唱、多想、多比较,引导学生

10、主动思考,多用对比赏析法与体验法。 4用好课后的拓展与探究题。如:教材的“拓展与探究”的第 4 题,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写上简称;探究的环节可直接用书后的第二题与第四题,引导学生的体验活动也可用第一、三题等。 (二)学习指导策略 教师尽量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认真阅读课本上的知识点,可带着书后相关问题去体验、探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歌 曲 导 入 播放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引出课题 听音乐走进教室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走 进 西 北 民 歌 一、了解信天游 1. 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

11、的不同感受(播放) 2. 教唱脚夫调 ,体会信天游的特点 (教师要尽量用方言教唱,从方言演唱、装饰音、体裁等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 3. 概括信天游的风格 二、走进“花儿” 1. 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再次聆听歌曲,请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1)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节奏怎样?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花儿”的特点 三、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 聆听旋律,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 四、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聆听感受 聆听讲解,进一步感受 模唱,特别是方言 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 聆听、感受、体验

12、歌曲的风格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 节奏自由 学生应能找出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西北民歌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了解各首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西 北 民 歌 拓 展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歌资料 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民歌,并让同学辨别出哪一首是西北民歌 运用所学知识,自我检测 音 乐 作 品 创 编 引导学生进行西北民歌创编 1. 学生根据西北民歌的特点创编歌曲 2. 展示本组的创编作品 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编 西 部 放 歌 在西部放歌的音乐声中教师总结:西部民歌有着丰厚的底蕴和鲜明

13、的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音乐中结束本课 引导学生喜爱西部民歌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注重引导好学生参与实践表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带学生们多模仿方言演唱民歌,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形成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兴趣、审美情感。 (二)可通过知识问答、演唱展示、创编、鉴赏、交流、等各种活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一)聆听辽阔的草原 、 宗芭朗松 、 牡丹汗 ,感受、体验、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了解“长调” 、 “囊玛” 、 “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二)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

14、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三)学唱几首民族歌曲,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二、 重点、难点 重点:以蒙古族牧歌 、 辽阔的草原 、 嘎达梅林为欣赏重点,在聆听、延长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的民歌风格。 难点:能主动分析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关注少数民族民歌。 ,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三、 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演唱蒙古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区别认识长调、短调。理解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及题材形式。 (

15、二)聆听少数民族民歌,通过对比的形式掌握囊玛、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的相关知识;对三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民间音乐分类知识要有所了解。 (三)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原因做适当的探究。 四、 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 (二)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注重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 (三)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和小学阶段已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及相关音乐知识。 (四)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学习少数民族音乐。 (如舞蹈动作,民俗文化等) 五、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 (二)对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要保证必要的音乐时间活动。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以及民族风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 (三)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