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诗意之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959003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雨》的诗意之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雷雨》的诗意之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雷雨》的诗意之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雷雨》的诗意之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雷雨》的诗意之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雷雨》的诗意之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雨》的诗意之解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雷雨 的诗意之解读李小华【 摘要 】歌德说过, “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到现在,有过许多这样的优秀作品,曹禺的雷雨便是其中之一。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新鲜感和新的发现。 雷雨自 1934 年发表以来,一直有着不同的解读和众多的评论、争议,这本身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表现之一。尽管它从剧情安排,时间、空间安排上“太像戏了” ,完全符合“三一律” ;但是,当我们试着走进曹禺的内心世界,试着走进作品的内在世界,会发现在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外表下, 雷雨实际上是一首诗。本文正是从这一论点出发,试图探索和解读雷雨的诗意世界。【关键词】 雷雨 诗意 曹禺曹禺

2、,和他的雷雨在中国文坛上的出现,本身就像仲夏的一场雷雨, “从一出道,就显示出他不是一个联缀剧情的一般意义上的编剧,而是一个力图在人们的心灵世界兴云播雨的艺术家” 。李欧梵(哈佛大学学者)评价说,曹禺的戏剧“带来感情表达上的那种令人心惊欲碎的力量” 。巴金谈到曹禺时说他心里有真宝贝。这真宝贝是什么呢?为什么几代人同样地被曹禺,和他的雷雨感动着,震撼着?曹禺自己说,他写雷雨就是在写一首诗,写雷雨 “是一种情感的需要” ,是不可抑制的“被抑压的愤懑”推动着他。曹禺其实是个独具诗人气质的剧作家,他心里的真宝贝,就是对人类,对人生,和对人性深层次的感受,苦苦的思索、探索和深切的悲悯。这使得我们今天读他

3、的雷雨 ,仍能透过作品,感受到那“令人心惊欲碎”的强烈的震撼。 雷雨不仅仅是一出戏,更是一首诗。曹禺胸中的强烈的诗情,正是借助了他所熟悉的文学形式戏剧来表达和抒发。仔细研读、分析作品,不论从结构、叙事安排,或是对人物的塑造处理,都可感受到这种“诗意” 。而这种诗意,也使得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上产生了多义性。而且,一些细节上的模糊处理,简洁凝练的语言,都明显地带有了诗的特征。我们来一层层地进入雷雨的诗意世界。一、结构安排上:最不该删去的部分 “序幕”和“尾声”中的意象和人物的诗意象征1935 年 4 月, 雷雨在东京首演之前,导演致信曹禺,谈到对剧本的理解和演出处理,表示要删去序幕和尾声。直到现在,

4、我们所看到的话剧或电影版本,大多都没有序幕和尾声。为了突出戏剧性,这样处理可以理解。但曹禺说,保留“序幕”和“尾声”的用意,在于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流荡着一种“诗样的情怀” ,使“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删去了这两部分,戏在剧情结构上仍然是一出近乎完整的戏,但要想理解本剧的“诗性” ,就不能忽视和省略去。不过, “序幕”和“尾声”部分,似乎更适合于“读”而甚于“演” ,这是诗意的一个表现。 (一) “序幕”和“尾声”背景中的意象分析先来看“序幕”和“尾声”中背景的描述:“褪色的厚帷幔” , “深紫的绒幔” , “紫檀小衣柜” ,“旧黄铜盘” , “很矮的紫柜长几” , “一只有玻

5、璃的精巧的紫柜台” , “黄色的站灯” , “金黄的铜门钮” 这几个意象的结合,平添了几分凝重和褪了色的肃穆。 “紫色”和“金黄色”是贵气, “旧” 、 “褪色”的破落,暗暗提示着主题:凭他是谁,或曾经怎样地显赫,终是抵不过这天地间的变迁的残忍和败落。“壁炉里燃着煤火,火焰熊熊地照着” , “一丝丝的温暖” , “陈设,空空地,只悬着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炉火虽“熊熊地照着” ,却不是旺火,只是“一丝丝的温暖” ,刚经历了人生的悲怆,需要时间的沉淀, “火”要一点点才能旺起来;刚刚沉浸在剧情悲痛中的人们,也要缓缓地,才能一丝丝地温暖起来。另一层意味:“雷雨”毁灭了一切,但还是有“一丝丝”的

6、、隐隐约约的希望,尽管还不是烈火。“十字架”在这一氛围中突兀地呈现,上面钉了“受难的基督” ,是借了宗教意味让情绪祥和下来,也是隐约地探索和寻求心灵的救赎。而“十字架上的耶酥” ,本身就很矛盾,就是个“天问” ,耶酥是为了众生的救赎,最后自己却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人总是在对人生和宇宙无解时,最后求助于 “我主耶稣” ,试图把这个问题让给主去解答,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的放弃。“远处的钟声” , “合唱颂主歌” ,与“深紫” “旧黄铜”和炉火相映衬,是在凝重的背景下,营造了一种悠远的意境,把那份沉重推远。“意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或说是中国诗歌独有的审美范畴。唐代司空图就提出了“意境”理论,明末

7、王夫之也强调诗歌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到王国维更指出,诗词中的意境是大家之作。(二)小姐弟俩、教会医院嬷嬷的出现及象征意义 教会医院的嬷嬷(原文作姑奶奶) “安静地走进来,脸上很平和” , “雪白的布巾” 。 与凝重的背景成强烈的反差,带了宗教意味。嬷嬷们的安详宁静,让读者或观众的心渐渐沉静下来,从悲剧中走出;嬷嬷的神情和着装色彩让人感到了雷雨肆虐过后的平静。这里顺便提一下周朴园的出场:“考究的旧皮大衣” “考究”说明身份, “旧皮大衣”说明性格念旧、怀旧;“眼睛平静而忧郁” 与嬷嬷的“平静”映照,暗示了他精神上的信仰,也是大风大浪后的沉静。他问起病人(鲁侍萍)的病情时“(沉静地)我想也是不容易治

8、的” 。 照应了他的“忧郁” 。小姐弟俩的出现:“脸色都红得像苹果” 。 小姐弟的天真无邪,与年迈的周朴园对照。他们的出现,可以说是周冲的延续。 “雷雨”毁灭了周冲,剧作家便在“序幕”和“尾声”中添了这两个角色,这是对生的希望。小姐弟俩进来烤火,看似闲来之笔,实际是曹禺刻意的安排。在沉郁、凝重的背景下,除了有宗教上的解脱和平静,两个活泼生灵的出现,给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又使气氛稍微快活起来,把观众或读者从巨大的悲愤中拉了回来。曹禺在序中说, “周冲之死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作主宰” 。刻意安排这两个人物出场,也是剧作家自身对梦和理想的继续。同样是无邪,姐姐表现得沉

9、稳,弟弟则无畏,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求,在关着两个疯人的医院里,他却很高兴地“四周张望” ,见老妇人出来便想知道她的故事,见她倒地了又想扶她起来。 姑且把这两种天真的结合看作是曹禺的理想中的天真状态,理想中的人的品格。 其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回味:当姐姐说楼上关着疯子时, 弟:(直觉地臆断)男的吧?姐:不,女的。 很有意思。按多数人的直觉,一般“女的”疯了的可能性较大。弟弟臆断是“男的” , “男权”是旧制度的象征,或许剧作家潜意识里,希望旧的东西毁灭。 “不,女的” ,终归是没有毁灭,反而有了新的挣扎。反抗却没挣扎出来,却毁灭了自己。这又是作家诗意的探索。 (三)借嬷嬷之口对剧中每个人物

10、的结局做了交待,让观众的情绪渐渐从悲剧中沉静下来,心中还激荡着诗样的情怀。 “序幕 ”和“尾声”中另一精彩之处,是借嬷嬷之口,在闲谈中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剧中主要人物(蘩漪、鲁侍萍、周萍、周冲、四凤、鲁大海和鲁贵)的结局做了交待。而评说结局的旁观者不是随便什么人,是教会医院的嬷嬷,这就带上了一层宗教意味,有了一点剧作家对神秘的主宰人命运的宇宙的探索的痕迹。同时,悲剧结局的叙述出自平静祥和的嬷嬷之口,冲淡了悲剧本身的惨烈性,既让人在经历了悲剧情节的激荡后,情绪上有了缓冲;而又带上了一种大风大浪过后,还原其本质,重现和重新思考人生、人性意义的意味。这些,都是剧作家诗人般的反思和探索。 “尾声”部分,嬷

11、嬷在灯下开始读圣经意味深长,与“序幕”中的“十字架”照应;“远处教堂合唱弥撒声”也同“序幕”呼应,再次重现主题。 人们阅读 雷雨时,往往略过或忽视了序幕和尾声。这就仅仅把雷雨当作了一出戏,就不能真正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 ,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曹禺说他写的是诗。这两部分,不能删去或忽略,不然就不能完整地理解作家想要表述的了。对理想的永远的追求,正是一个诗人的心。不过,戏剧演出时,对“诗意”的把握和演绎是个难度很大的挑战,处理得不好,还不如干脆省略,这大概也是大多数导演省去了“序幕”和“尾声”的原因吧。二、叙事方式:跳跃性结构和片段式叙述 凸现、借用诗的特征(一)跳跃性结构雷雨正剧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开始

12、、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来布局的。但在局部,具体到每一幕中,并不限于按这一顺序平铺,而是跳跃性的,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来安排。比如,第一幕中蘩漪的一出场,就是一个小高潮,而这个小高潮像是嘎然而至,前面没有明显的铺叙(尽管在前面鲁贵和四凤的对话中可略知一二) 。 来看蘩漪与四凤的对话:四凤:老爷叫把小东西收一收,大家俱有些已经搬到新房子里去了。蘩漪:谁说要搬房子? 怎么不告诉我一声? 蘩漪是个贵妇,而四凤只是个公馆的仆人。按照常理,即使不知道搬家这回事,一个贵妇,是不会对着一个下人责问的。何况,搬家的事是老爷决定了的,如果她说, “哦,是的,我已听老爷说过了” ,过后再向老爷证实此事,这样或许

13、更符合她主人的身份。在下人面前无所遮掩,或许就是蘩漪的性格,或许是她的已经是有点病态的歇斯底里症状。而她责问的是四凤,不是其他下人。明显地,是她对四凤的不满,怨恨、嫉妒和憎恶交织在一起的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可能心里正恨不得“打了她,烧了她,杀了她”。蘩漪: 什么事都要依着他,他是什么也不肯将就的。 主人一般是也不会让下人知道自己的心思的,这里明显地、毫不顾忌地就当着四凤的面发泄出了对“老爷”的不满,作为下人便要慌慌然了, “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主人借题发挥” 。一出场就责问、抱怨,看来蘩漪的针对(四凤)是蓄积已久、有备而来的。她的满腔欲喷发的怒火,让人感到山雨欲来,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再看

14、:蘩漪:(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四凤:谁?劈头盖脸地,突然就问起了“他” ,这是一个神经质的、绝望的蘩漪,一下子把剧情推向了一个未知的高潮,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蘩漪下一步会如何对付、处置四凤这个情敌。她的问带着对四凤的愤恨, “难道你不知道他起来了没有?” ,四凤的回答有点惊异,或有点心虚。或者她本不知道问的是谁,或者就是各人心知肚明,心怀鬼胎。这种根据情绪的发展,看似不经意的、跳跃性地安排、表达,正是借用了诗的表现特征。(二)片段式叙述不是倒叙,也不是插叙,而是分散的叙述交待一件事情的原委,并不是一下子就叙述完整的,而是采用片段式叙述,分散在了剧中不同的几处,并通过不同的

15、人之口来叙述揭示。只有把这几处的意思连缀起来,才能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这一分散的安排,不着痕迹,也不觉得零乱。就像一首诗中,几个意象分散在不同的部分,却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与主题浑然天成。 这是用了诗的思维和手法。比如交待蘩漪与周萍之间的私情,大致分散在三处。第一幕中,借鲁贵的叙述:鲁贵:老爷比太太岁数大得多,太太跟老爷不好,大少爷不是这位太太生的,他比太太的岁数差得很有限。 通过鲁贵之口,交待了私情的起因是“老爷比太太岁数大得多,太太跟老爷不好” ;“大少爷不是这位太太生的,他比太太的岁数差得很有限”是促成的条件。鲁贵:可是太太疼大少爷比疼自己的孩子还热,还好。 这是私情的状态。然后鲁

16、贵说他撞见了两人深夜在客厅里, “那个女鬼像是靠着男鬼的身边哭,那个男鬼低着头直叹气”。为什么哭呢?是蘩漪向周萍痛述她在周家所受的地狱般的折磨和煎熬,还是两人的隐情好像出现了状况和危机?周萍叹息,是同情,无可奈何,还是有了罪孽感,心里开始动摇?第二幕中,在蘩漪和周萍的对话中陈诉:蘩漪: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我的! 说出了是周萍先主动的,也可以理解到为什么蘩漪疯子似的抓着周萍不放。这是女人特有的“任性”或说是蛮不讲理, “是你引诱我的,你就要负责任,不能说跑就跑” 。周萍 :引诱!我请你不要用这两个字好不好?你知道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或许当时周萍真的是被蘩漪吸引的,或许他当时真的就爱上了蘩漪。这里交待事情的发生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