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雁门战事多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0907963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雁门战事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今雁门战事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今雁门战事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今雁门战事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今雁门战事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雁门战事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雁门战事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雁门战事多古今雁门战事多雁门关,位于代县西北 20 公里、太行山山脉恒山山系的句注山上,属内长城重要关隘之一,是由西向东横贯恒山山脉的第二个关口。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没其间,故称雁门关。雁门关东有紫荆关、倒马关,西有宁武关、偏头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为南北交通要冲,史称“外壮云州(大同)之藩卫,内固并州(太原)之锁钥” ,“咽喉全晋,势控中原” , “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 ,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情况看,历史上从秦汉直到明朝,在句注、雁门一带较大的出塞、人塞、扼守、交战共有 27 次之多。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有过不少战斗。本文择其主要

2、战事选登,以飨读者。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镇守雁门,成为雁门第一名将。当时李牧以雁门凭险据守,匈奴侵犯,不主动出战。赵王见李牧不出战,遂大怒,并撤了李牧的兵权。以后赵军多次出战,均被匈奴所败,赵王不得不重新委任李牧镇守雁门。李牧一边积极生产,一边严格训练军队,以计谋大败匈奴十几万,使匈奴十几年不敢进犯赵国。西汉时期,著名战将李广(李牧的后代),率一万多骑兵,多次沿雁门北击匈奴。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 70 余次,匈奴一见李广畏其勇敢,自动败退,所以匈奴称李广为“飞虎将军” 、 “飞将军” 。司马迁在史记里赞扬李广忠贞爱国、英勇善战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同样是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

3、后,派韩王信(原韩国贵族)至代州,守雁门,管辖马邑(朔县)。公元前200 年,匈奴南犯,韩王信不能坚守,放弃雁门,徒至马邑。秋冒顿单于(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又围马邑。韩不战,欲与匈奴求和,汉高祖发兵救之。韩怕高祖诛以马邑为质,投降匈奴,并与匈奴合击太原。匈奴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汉高祖率兵 32 万(多为步兵)击之。匈奴大败,退走。汉追至离石,匈奴又败。后匈奴复聚兵于雁门、娄烦等地,欲与汉再战,汉高祖闻之,挥戈北上,分迸合击,把匈奴赶出关外,汉乘胜追击,冒顿佯装败走,将汉高祖诱出雁门关,进至大同。冒顿主动撤离大同,用 40 万精骑伏围汉高祖于白登(大同东北 20 里,史称“白登之围”),

4、先断其粮草,绝其后援,围困 7 天,然聚众攻之。汉高祖大败,沿游陀河经繁峙、代州至河北(传说汉高祖一气退至忻口,手扶胸口,张口笑了几声,感到稍微平静了些,由此得名忻口)。韩王信投降匈奴后,又与匈奴合谋侵盗代州、雁门。汉朝大将前往击之,斯杀几回,重新夺回代州、雁门等地。从此,汉仍在长城进行防守。汉高祖怕匈奴再来扰乱,曾把宫室之女送于冒顿求和。几年后,右贤王(匈奴王,仅次于冒顿)又侵汉边。汉使大将霍去病(年 22 岁)、卫青与之战。霍率 800 轻骑,自雁门、代州出,挥师塞上,直扑敌阵地,将敌驱出 2000 里。50 年后(公元 l30 年),汉武帝修治雁门关。为防北胡南盗,重兵守城数年。隋朝时,

5、公元 605 年,隋炀帝杨广杀死其兄杨勇,立为太子,又杀死其父隋文帝,继位称帝。后大肆兴师动众,修建显仁宫、西苑、江都宫、汾阳宫(今山西汾阳),整年巡游其间,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因向隋求婚不允,于公元 615年乘隋炀帝北游雁门都(雁门关古址)之际,率骑兵数十万将其围于雁门城,城中兵、民 l5 万人尽力死守。炀帝下诏募兵来援,并重赏战守及来援将士,始毕见隋各路援兵到来始解围出塞。唐朝时,公元 617 年 5 月,太原留守李渊接受其子李世民建议,于太原起兵。同年 11 月攻破隋朝京都长安。次年 5 月,建立李唐王朝,为唐高祖。公元 618 年,唐高祖为统一中国,出兵塞外,吞食了雁门、马邑、灵丘诸地起义

6、军。他深知边城要塞之重要,特在此修建了雁门关,并留重兵镇守雁门,以防北患突撅、回纶对边疆的威胁。五代十国期间,公元 880 年,沙陀起兵南盗,夺取雁门,进人太原,自公元 923 年至 95o 年,沙陀先后以太原为根据地,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宋朝时,宋朝大将杨业驻守雁门关(杨业太原人,即传说中的杨家将)。杨业少时善骑射,好打猎,练就一身精强武艺,因长驻代州,多次击退辽兵入侵,屡立战功,被封为代州刺史。公元 980 年,辽兵十万,入雁门关。代州刺史兼三交泊都部署杨业领数千骑兵,至西陉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辽兵大败,杀其将。从此,杨业威名大振,辽人称“杨无敌。 ”辽军见杨军旗引兵自退

7、。公元 986 年,宋乘契丹皇帝更换之际,三路出兵北伐,欲收复失地幽、云等州。东路由曹彬出雄州,中路由曹进出飞狐(河北涞源),酉路由潘美、杨业指挥出雁门。杨业率雁门大军北伐,连拔左云、应县、宁武、朔县四州,乘胜进抵桑干河。因曹彬率东路大军败于歧沟关(现河北琢县境),杨被迫撤回代州。契丹将领肖后领兵十万进抵雁门,朔州复陷,辽兵势盛。杨业审度敌情,一面暂护雁门百姓撤退入关,徐图进击,一面定下诱敌入伏之计。由杨业领兵先行出击,将敌诱至陈家构(朔县南),待潘美指挥伏兵,起而击之。杨业率延玉、延昭等七子及兵士数千人,前往与契丹奋战,却被数十万辽兵所围,进出不得。杨率兵奋勇冲杀,从早到晚,终将辽兵诱至陈家

8、沟,然潘美闻之被围,早己撤兵沿桑干河南去。杨业四顾无援,刀钝箭尽,深为痛恨。无奈,率所剩百余将士再战,直至半夜,将士皆力尽身死。杨业受伤十多处,战马中箭倒地,终为辽兵所俘。杨业三日不食而死。军阀混战时期,雁门亦为争夺要塞之一。I924 年,冯玉祥政变后,国民军处于直(吴佩孚)、奉(张作霖)、晋各系军阀包围之中,国民军为先击破山西,取得军事上有利形势,乃以宋哲元部从杀虎口、得胜口数路分进,合围大同,孤山一战(大同北),击毙闫部团长,生俘旅长,闫部溃败。闫锡山兵退至雁门关,将主力配备在平型关至阳方口一线,凭险防守。为牵制国民军,闰用钉钉子之法留傅作义部死守天镇,李生达守大同,荣鸿儒守左云,孙祥磷守

9、右玉。浑源、朔县、蔚县也出兵据守。由此,关外诸地牵制了国民军很大精力,使之不能全力进攻雁门。加之雁门关险要,闫部守兵武器得手,国民军终末攻下。一次夜袭中,国民军曾将闫第七旅大部歼灭,所剩无几。但李培基(闫部第三团团长)又置一卫兵连于雁门顶,死堵关隘。另有商震(闫部第一师师长)自广武出,从后侧击,致使国民军溃不成军,匆匆引退,未能入关寸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雁门关一带也有过不少战斗。据军事史料记载,主要有以下两次:雁门关伏击战。1937 年 l0 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忻口会战,八路军第 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奉命以第 358 旅第 716 团深入

10、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由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切断日军的供给线。10 月 18 日,第 120 师 716 日主力在贺炳炎、廖汉生的指挥下,设伏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两侧高地。上午 10 时许,日军军车数十辆,满载兵员弹药,由北向南驶入八路军伏击圈。第 716 团经与日军多次冲杀,歼敌 300 人,击毁汽车 20 余辆。这时,阳明堡之日军来援,第 716 团一部兵力阻击援军,主力撤出战斗。20 日夜,第716 团一部复占雁门关,一部破坏广武至太和岭间的公路及桥梁。21 日晨,第 716 团再次设伏至黑石头沟地区。上午9 时左右,日军由南向北的军

11、车 200 余辆和由北而南的军车数十辆相向驶人伏击区。第 716 团在公路两边高地上,以突然而猛烈的火力居高临下向日军袭击,日军在飞机支援下数次反扑,均被击退,日军损失惨重,尔后第 716 团适时撤出战斗。第 716 团在雁门关的两次伏击战,共歼日军约 500 人,击毁汽车数十辆,一度截断了繁峙至忻口间的交通,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的作战。夜袭阳明堡。10 月上旬,为配合国民党军进行忻口保卫战,八路军第 129 师第 769 团奉命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伺机侧击南进日军。10 月 16 日,该团进至阳明堡以南滹沱河东岸的苏龙口、刘家庄后,发现日军飞机由滹沱河两岸不断起降。769 团经侦察获悉,阳

12、明堡机场有日军警卫分队约 200 人,未遭抗日力量抵抗,警戒较为疏忽。据此,第 769 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决心以突然速决的手段,夜袭阳明堡机场,并作出了以 3 营为主攻的战斗部署,团指挥所位于苏龙口村北侧。10 月 19 日黄昏,部队开始行动,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第 3 营偷渡滹沱河,以第 9 连警戒阳明堡之敌,以第 10 连、11 连和机枪连组成突击队,从东西两侧隐蔽进人机场,第 12 连为预备队。突击队按预定计划,突然发起攻击,第 10 连歼灭日军警卫分队,第 11连用机关枪、手榴弹向飞机猛烈袭击,经 1 小时激战,歼灭日军 100 余人,毁伤飞机 24 架。八路军伤亡 30 余人。阳明堡战斗,削弱了日军的空中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的忻口会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