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30900612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流动党员。近几年来,流动党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范围在不断增大、频率在不断加快。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我们于近期深入乡镇、村(社区)、改制企业、非公企业等地,通过走访座谈、发放问卷、电话连线流出党员、与流入党员面对面交谈等方式,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广泛调研并结合流动党员台帐进行了认真分析。 一、我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和趋势,在实

2、践中不断探索,基本形成了县、乡、村(社区)三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新格局。 一)我县流动党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流动数量及流向分布。流动党员一般是从农村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党员主要以流出党员为主。从各乡镇上报的流动党员台帐汇总结果看,我县目前有流出党员*余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而流入党员仅*名,且流出党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问卷调查结果和台帐分析,流动党员多以亲戚、朋友、邻居相互介绍、相互带领的方式外出,同村同乡党员的流向往往在地域上、行业上相对集中。我县的流出党员大多集中在广东、江浙、成渝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具体工作单位、从业性质、工作

3、地点和居住地等方面呈分散流动态势。他们大多数分布在建筑、制造、饮食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2主要构成及思想状态。在我县的流出党员中,农村党员近九成,占主体地位,另有部分下岗职工党员、复退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在他们中间,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者居多数,中青年党员居多数(50岁以下的占90)。从调研及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看,流动党员思想主流是好的,大多数有较强的组织观念,理想信念比较坚定,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在流动人员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县*镇流出党员*在浙江*务工期间,勇闯火海,从大火中救出一名80岁老人,在当地传为佳话。流出党员多数能自觉缴纳党费,他们要么请在家亲属代

4、缴,要么邮寄党费。许多流出党员对党内事务和社会事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愿望,如今年的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很多流出党员纷纷向家乡党组织打电话,了解换届工作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尽管多数流动党员党性意识较强,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教育管理的松懈和滞后,流动党员的思想防线正经受严峻的冲击,部分流动党员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蔓延,特别是许多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党员表现尤其突出,他们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抵触情绪比较大,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各级党组织的重视。 二)我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基本形成管理网络。我县各级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致力于整合力量,完善制度,构建网络,初步形成了县、

5、乡、村(社区)三级联动格局。今年年初,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优质高效的完成了全县*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的建设工作,其中在*镇设立了*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在除*镇以外的其余*个乡镇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在全县*个村和*个社区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点。为各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室,建立健全了主要职责、工作制度,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中心为主导、服务站点为支撑的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网络。每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都开通了流动党员服务专用电话,安排了工作人员,并通过*党建网、*电视台等媒体,公布了服务电话。 2初步建立管理台帐。我县各级党组织把准确掌握流动党员去向作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6、的第一任务。各级党组织抽调多名干部先后采取查阅党员名册、深入一线排查、上门访、电话问、党员帮、亲友联等形式,集中精力对全县流动党员进行多次地毯式“搜索”,准确掌握了大多数流动党员的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并把他们登记造册,建立了台帐,实行网络化管理,同时坚持每月对台帐进行更新,随时跟踪掌握最新情况,使流动党员始终处在党组织的视野中。为方便流出党员在外亮出身份,参加组织生活,各级党组织为每一名流出党员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对已经外出而又未领证的流动党员,采取亲友带、特快专递、挂号邮寄等方式进行发证,确保掌握去向的每一名流出党员人手一证。 3灵活设置党的组织。按照“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

7、的原则,我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灵活设置党组织,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方面,依托县乡驻外办事处、招商引资机构和商会,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和党支部,凝聚流动党员,定期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在流入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建立流入党员党支部,将流入党员纳入组织管理。目前,已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在北京、浙江、广州等省市成立了流动党小组;县内*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镇*社区成立了流入党员党支部。通过党组织的灵活设置有效集聚了党的力量。 此外,各乡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中,也在探索自己的模式。有的乡镇加强了对流动党

8、员的培训,一方面,调整党员冬训时间,尽量多的培训春节期间返乡的党员,另一方面,利用农民工培训阵地,加强对即将流出的党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重视培训党的基础知识,也有机融入3 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多方面知识技能。有的乡镇在“七一”、春节期间,对贫困流动党员家庭进行了慰问。有的乡镇积极创新载体,为流出党员返乡创业搭建平台。二、我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流动党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流动党员职业、身份、从业岗位的不断变化,他们的生存状态、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全新的课题。我县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这也是流动党员教育

9、管理工作的难点。 1流动党员去向把握难。我县的流出党员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一点在社区的流出党员中表现尤为突出。许多流出党员行前和返回不报告,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镇有*名流出党员外出时间长达*年,至今杳无音讯。有的即使报告,但因流动中游离不定,党组织也难以把握其去向。部分流动党员不愿受约束,担心影响打工挣钱,不愿公开甚至刻意隐瞒党员身份。在我县摸排出的*名流入党员中,没有一人是主动向流入地党组织亮出身份的。部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将下岗职工党员以党员名册形式整体转入社区,但实际上很多党员根本没去社区党组织报到就外出了,成为有名无人的“挂名党员”,社区党组织也根本掌握不到

10、他们的去向。 2流动党员活动开展难。首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基本没有参与组织活动。其次,有的流动党员即使想参与组织生活也很难,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又不想管。再次,流动党员分布零散,难于集中,再加上活动场所难找,活动经费缺乏,活动时间、内容又难统一等原因,使组织活动难于开展。 3流动党员作用发挥难。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无心他顾。从电话连线部分流出党员得到的情况看,有部分流出党员认为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成为了自己的负担,误了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打工挣钱。二是各地缺少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立场不够坚定,对自己放松要求,将自己混同一般群众,没有

11、发挥党员的作用。四是有的流动党员特别是一些企业下岗党员对党组织存在一种不信任感,对党心存怨恨,思想抵触,牢骚情绪大,在群众中反而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4流动党员党费收缴难。流动党员党费缴纳普遍不及时,大多是在返乡时一次性补交或预交数月的党费,还有的托亲属不定期代缴。那些长年不知去向的流动党员,根本无法向其收取党费。一些能联系上或返家者也存在不催不缴或只象征性而非足额缴纳的现象,有的甚至逃避党费。从座谈情况看,有相当部分流出党员的党费是由所在支部垫交的。双星乡双狮村党支部书记林隆斌每年都要为流出党员垫交党费。 5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难。农村流出党员返家时间不一,有的农忙返家,有的春节返家,城镇流出党员

12、返家时间也难集中,因此很难将流出党员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在流入地,由于流动党员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也很难集中起来培训。三、我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成因 根据调研分析,我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观念滞后。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教育管理消极应对,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是认识不请。有的基层党组织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对流动党员的作用和影响、现状和问题认识不清。再次是信心不足。不少基层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难于管理,对此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 2现行工作体制不顺。我们目前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缺少联动机制。

13、一方面,我们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往往是各自为政,责任不明确,网络不完善,信息不共享,缺乏整体合力,导致部分流动党员“失管”。另一方面,党员“出口”渠道堵塞,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对待党员除名这个问题上心存顾虑,担心量大面宽,会造成不好影响,导致一些本该除名的党员,仍留在党内。*乡、*镇等乡镇有一些多年甚至10多年失去联系的党员仍滞留在党内,甚至有的户口已转走,但没转组织关系。再一方面,许多基层党组织建立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往往是有制度而无机制,导致坚持不够,运转失灵,形同虚设。 3党员党性意识不强。流动党员思想日益复杂,给管理增添了难度。一些流动党员接触社会阴暗面较多,理想信念逐渐动摇,往往以个人

14、利益衡量一切,认为自己挣钱才是第一要务,作为党员反而受约束多,因此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乐善镇一流出党员来电话说,有些业主或企业歧视党员,他们不愿表露自己的党员身份。还有部分企业下岗党员和部分失地农民党员心理失衡、怨气难消而产生对立情绪,故意疏远党组织。 此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工作经费,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流动党员群体是一个长期并将继续存在的群体,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党建课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增强各级组织责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误区,克服畏难情绪,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

15、刻理解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党建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其次,要明确教育管理职责。许多参加座谈者、问卷答题者建议,应尽快界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归属,建立流出、流入两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主体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再次,要加强督查考核。各级党组织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综合目标考核考评体系,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定期分析研究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教育管理大格局。 2加大组织设置力度。进一步创新组织设置,确保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一是进一步落实省委组织部流

16、动党员教育管理“三制双建”措施,加大驻外机构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在流动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的力度。二是在县人事局、民政局分别成立大中专毕业生待业人员、去向待定退转军人临时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行“托管”。三是针对流动党员超过一半流向“两新”组织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两新”组织建党力度,接转流动党员组织关系。 3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一方面,灵活教育形式,在时间、人员、内容、组织形式、地点等方面不拘一格,灵活随机安排,确保教育实效。可以采取诸如行前教育、函授教育、电话提醒、异地巡视教育、回归教育、党员互助教育、网络党校教育、流动党校、业余周末夜校等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丰富教育内容,学习内容除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有知识技能、经济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要寓教于乐,将流动党员休闲、知识竞赛、技能比武、主题活动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吸引流动党员广泛参与。 4服务关爱流动党员。一是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政治权利。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要及时将应让党员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