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0791731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教师献礼新中国 60 周年优秀征文对于一个素来喜欢特立独行的人来说,是很少能主动参与某一敏感话题的讨论的,比如我;对于一个以读书、学习、写作为嗜好的人来说,是很难沉湎于豪华、时尚和潮流汇就的漩涡中的,比如我。而现在,在我的祖国建立60 周年的时候,我主动拿起笔,参与“住房”这个时尚话题的研讨,并且能静下心来回首我与住房的故事,这是因为:我越来越觉得,住房,确确实实是个恒久不变、永远记忆的话题,它与祖国的逐步强盛紧紧相连,它营造了我心中的幸福家园。我的第一套住房是老家的老屋这是一个与我的职业人生开始有关的话题,它教会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事业和人生常听老人说:什么年纪想什么事,办什么事。这话不假

2、。1991 年,19 岁的我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回家乡的初中学校教书。历经十年寒冬与酷暑的拼命攻读,而今如愿踏上了三尺讲台,实现了父母和我的宿愿。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于是,夜伏昼出:白天,我把全部的精力都交给了讲台和学生;夜晚,便在自己从小长大的老房子里读书、写诗。渐渐的,我的工作上有了眉目,学生们争着往我班挤;创作上也收获喜人,散文随笔及诗歌作品接二连三刊于全国各地报刊。这时候,给我提亲的好心的媒人们也接二连三的堵我家的大门,我家的老屋内顿时门庭若市。可能是农家孩子懂事晚的缘故吧,那时的我,根本没有谈恋爱找对象的想法,我一直在学校和自家的老屋里享受这着平静而非常有序的生活。我死心踏地地

3、觉得:老屋就是我的住房、我的家,我在老屋中长大,自然就要生活在老屋中,这就如同饿了要啃馒头,渴了喝白开水一样。这种想法,一直左右着我的思想,直到 1993 年农民们开始收获秋季的累累硕果之时。那一年,我遇到了大学毕业的烨。她是一位有着淳朴性格、善良品质和和学者气质的女孩。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我的求学、求职和求爱这些一生中的重大事情都出奇的顺利:先是什么世界都没见过的农村娃,以优异的考试成绩挫败其它对手,考入“能让人吃上公家粮食”的师范学校;而后是毕业后赶上了国家包分配的好政策,从容的拥有了一份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毕业后时间不长,就有了心仪自己并且各方面都超越自己的女孩,我的恋爱生活从 1993

4、 年的秋季正式开始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很快,我的婚姻问题便成为我的父母家人及亲朋好友经常开会专题研究的课题。当我还准备继续享受我的经典老屋的时候,关于“我的住房”的话题被第一次更新。暂别了,老屋!暂别了,哺育我长大的老屋!暂别了,引领我走向事业之路的老屋。我的第二套住房是具有山东农村特色的独家小院这是一个略有些遗憾的话题却也给“我与住房的故事”增加了不少戏剧性恋爱、结婚,住房,这些谁都离不了的事情,打破了我生活的沉寂,这就像大年初一早上四点钟点燃的一支2000 响的长长的鞭炮,宣告了旧的一年过去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从此,我的生活中便融入了更多的与住房有关的浓浓的意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5、初的山东农村,按约定俗成的惯例,娶媳妇首先一条还是要有新房的。怎么办?父亲是个很有眼光、办事很果断的人,他根本没有与我商量,便自作主张在老家附近为我买了一处房产,五间大瓦房,外带 15x15 平方米的院落。现在看来,这无疑是很理想的住房。尤其是对于喜欢静如处女的我来说,更是很不错的活跃神经、激发灵感的绝好去处。而当父亲把所有房门的钥匙递到我手上时,我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竟鬼使神差般地拒绝了。我说,不慌,不慌,好的还在后头呢。推让了几次,父亲奈何不了年轻得脾气不小的我,便按照我的意愿把诺大面积的房屋和院落处理掉了,后来把 1 万元的房款给了我。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年轻气盛,办事不加任何思索。正可谓

6、“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正是因了我的幼稚和无知,让一套很不错的住房,在我的眼皮底下很可惜的溜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有些遗憾的事情,也给我与住房的故事增加了一些戏剧性。我的第三套住房是校园内精致的独家小院这是与我喜欢的田园生活相关的话题它使我的幸福家园充满绿色畅想1995 年,我与妻子所在的学校开始分房,也是平房带小独院,不过总面积小了许多。学校公告上说,先照顾两口子都在学校工作的。我很高兴:住房问题,这不解决了吗?不料,年轻的我不知道“人外有人”:本应该名正言顺该我住的房,却被据说与校长有铁关系的教师抢先占去,我的情绪为此低落了整整两个月。好在我能及时调解自己,就在我刚把自己的

7、精神调解得差不多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坐如针毡、也很长一段时间愧意缠身的学校领导终于善心大发,分给我一个小独院,两间平房,外加一个储藏室,一个小厨房:典型的农家小康院落。并且分给我的这个小院还具有着与其它小院迥异的特色:其它的,都一长溜地门朝南,而分给我的小院朝东,每天早晨一开门就可以享受朝阳;其它的,门前只有一条宽一米左右的小走道,而我的小院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约有 3 分地的广景。当着班主任的我便忍不住动用了我的“权利” ,我率领我的学生们,开始搞社会实践。把小院门前的荒开出来,种了整整齐齐的八畦菜,施上了农家肥,不施农药,并采取了“肥水猛攻”的灌溉方式,因为学校的自来水免费使用。这样就

8、能一年四季都有各类家常蔬菜:春有白菜、油菜,夏有黄瓜、草梅,秋有丝瓜、豆角,冬有大白菜、青蒜,一年到头吃环保蔬菜。现在再回想起来,我在 1995 年就提前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学校附近的一些农民朋友和学生家长,赶到我精心侍侯的这个小园里,参观、考察,学习种菜技术。很值得一提的是,1996 年的秋末,我去摘丝瓜,被什么绊了个后跟头,费尽力气爬起来,却得到一个硕大硕大的青青绿绿的冬瓜,怎么吃呢?我说,干脆分了吧。于是割成 13 份,分给了 12 个住户;我留下了一份,吃了三天才吃完。这段充满绿色畅想的生活,使我尽享了平房住房的又一妙处:与田园生活为伴。在这个小院居住的五年,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段时

9、间,我学会了与各式各样的人做邻居,我与妻子的工作取得了让同行们承认的成绩。1998 年,妻子因成绩优异被调往区里的高中教学;我与妻子送走的 6级毕业班学生,现在他们有的成了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有的读博,有的成了我的同行,每逢春节我现在的家里一派热闹的喜人局面,给我拜年的各届学生擦肩接踵,让我无法控制局面。不能不提的是,在收获学业、工作成就的同时,我的女儿石秀峰出生,并开始上幼儿园。谢谢了,我的住房,我的平房,我的小独院,我的绿菜园,我将永远把你铭记。我的第四套住房是一个与亲情相连的话题浓浓的亲情开启了我的楼房历程这是我幸福家园的根基 2001 年 10 月,我看好了妻子新学校附近的一套楼房,

10、120 平方米,二楼,中间单元,不沿街。那时候,国家已经开始优待教育,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我的月工资也由刚毕业时的 120 余元迅猛长到 1200 余元,还时常发点自习辅导费。但 120 个平米的房子,即便当时的房价很低,一平米才 1000 元,我也需要拿出 12 万元来摆平。我原来的住房可卖 3 万元,还有9 万元的空缺。怎么办?这可难坏了我这个不谙经济的白面书生。好心眼的同事纷纷给我出主意、想办法,大家一致认为贷款最好,最大的好处是不用欠朋友的人情。经过两天两夜的调研和深入思考,我决定放弃贷款,我要另辟蹊径,开一个不贷款也可买房的小先河。这时,掌大局、明大义的父亲首先说话了:“我这里有 3

11、 万元,算是给你买房的钱吧,剩下的,你自己想办法吧。 ”我一激动,鼻子抽动了许多下,但最终没让眼里的泪流下来。做买卖的二弟送来了 3.5 万元;在厂里管生产的小弟把 1 万元送到我手上:“大哥,我上学时你给我帮那么大忙,这 1 万元算是送给你的,你不用还了。 ”我说,这怎么行?后来,我先把1 万元钱硬还给他了。打电话给岳父,对他陈述我的种种难处,老人很耐心地听完我的唠叨,问了句:“你来拿呀,还是我给你送去”?我给了他一个很干脆的回答:“我马上去” 。于是打的飞奔。到家时正是中午时候,见岳母已将一桌饭菜整好了,很明显是来招待我的。岳父说:“吃了饭,再走吧” 。我说:“先拿钱吧!”岳母把钱给了我:

12、“这是一万五” 。我一算,9 万元钱不就摆平了?我高兴之至,便对岳父说:“要不我陪你喝点?”于是二人喝了一斤“扳倒井” 。下午赶回来将钱交齐,便拿了钥匙,赶在 11 月 15 日放暖气之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我与妻子制定了 5 年的还款计划,截止 06 年暑假,我们还完了所有的款项。在还房款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勤俭持家,学会了精打细算过日子。住在现在的楼房里,我时时想起双方父母及家人给我的无私的帮助;越来越感到我要孝顺父母,善待兄弟,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们对我的无私帮助。确确实实,住房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我来说,住房的故事,更是恒久不变的话题。感谢祖国,感谢住房,是祖国,成就了我的人生梦想;是住房,营造了我的幸福家园,帮助我实现了人生奋斗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