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0781733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药剂学 第 1 页第三节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一、注射部位吸收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注射部位周围一般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药物吸收路径短,影响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比较高。肌内注射后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药物以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转运,通过生物膜速度快。脂溶性药物可扩散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吸收,水溶性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细孔进入血管。一般吸收程度与静注相当,但少数药物吸收不比口服好。如难溶性药物采用非水溶剂,药物混悬液等。注射后在局部组织形成贮库,缓慢释放,可发挥长效作用。皮下与皮

2、内注射时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故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收更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动脉内给药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腹腔注射后药物经门静脉首先进入肝脏,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鞘内注射可克服血脑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血管外注射药物的吸收受药物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以及机体的生理因素影响,主要影响药物的被动扩散和注射部位的血流。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如血流量为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吸收速度也是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流速则影响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油性注射液的吸收。局部热敷、运动等可使血流加快,能促

3、进药物的吸收。药物的理化性质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子量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缓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统慢。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药物吸收,如混悬型注射液中药物溶解度可能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非水溶剂注射液遇水性组织液析出沉淀时,药物溶解度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体液中蛋白质等大分子可与某些药物结合,结合物不能透过生物膜,可能影响药物吸收。药物从注射剂中释放的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排序为: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 乳剂W/O 乳剂油混悬液。二、肺部吸收肺由气管、支气管、末端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组成。正常人

4、肺部总表面积约100200m 2,与小肠的有效表面积很接近。肺泡呈薄膜束状,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存在致密的毛细血管,并与某些血管紧密相连,从肺泡表面至毛细血管间的距离仅约 1m,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脏首过效应影响。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大于 10m 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Om 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m 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三、鼻黏膜吸收鼻黏膜给药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

5、给药途径.其优点有: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可避开肝脏的首过作用、消化酶的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药物已有鼻黏膜吸收制剂上市。可溶性药物以溶液剂或气雾剂给药吸收良好.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在鼻腔中的分布位置密切相 药剂学 第 2 页关,大于 50m 的粒子一进入鼻腔即沉积,不能达到鼻黏膜主要吸收部位,小于 2m 的粒子又可能被气流带入肺部。研究表明气雾剂中约有 60%粒径范围为 220m 的粒子可分布在鼻腔吸收部位的前部,并能进一步被气流,纤毛或膜扩散作用引入吸收部位,药物在转运过

6、程中被鼻黏膜吸收。四、口腔黏膜吸收口腔内不同部位的黏膜结构、厚度和血液供应均不同。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着复层鳞状上皮,依其结构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黏膜:咀嚼黏膜覆盖在硬腭和齿龈表面。黏膜表面为与皮肤结构类似的角质化上皮,通过胶原样组织与下层结构紧密相连;内衬黏膜覆盖在除舌背部以外的口腔组织表面,不同区域上皮厚度有明显差别。黏膜上皮未角质化,上皮 2014 年执业药师考试全套课件讲义加 QQ480190997 下为疏松的结缔组织,渗透性能较强;特性黏膜具有咀嚼黏膜和内衬黏膜的共同特性,表面既有角质化上皮也有未角质化上皮,分布于舌背部。口腔中咀嚼黏膜约占 25%,特性黏膜约占 15%,内衬黏膜约占 6

7、0%。流经口腔黏膜的血液经舌静脉,面静脉和后腭静脉进入颈内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一般认为口腔黏膜参透性能界于皮肤和小肠黏膜之间。药物渗透性能顺序为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另外,唾液的冲洗作用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口腔中的酶、pH 和渗透压也会影响药物吸收。五、阴道黏膜吸收药物通过阴道黏膜以被动扩散透过细胞膜的脂质通道为主,同时阴道吸收也可通过含水的微孔通道。与鼻腔、直肠黏膜比较、药物从阴道吸收速度较慢,时滞较长。原因主要是阴道上皮具有多层细胞,形成了吸收屏障。一般药物很难从阴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地通过阴道黏膜吸收,经阴道给药能够避免口服给药造成的肝脏首过作用和胃肠道副作

8、用。第四节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一、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组织)中的过程。(一)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是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它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其单位通常以 L 或 L/kg 表示。大多数药物由于本身理化性质及其与机体组织的亲和力差别,在体内的分布大致分三种情况:(1)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几乎相等的药物,即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的药物。如安替比林均匀分布在全身体液,其表观分布容积等于 36L。

9、(2)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低,则 V 将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小。水溶性药物或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例如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有机酸类药物,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故它们的 V 值通常较小,大约为 0.150.30L/kg。(3)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则 V 将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大。脂溶性药物易被细胞或脂肪组织摄取,血浆浓度较 2014 年执业药师考试全套课件讲义加 QQ480190997 低,但是 V 值常超过体液总量,如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 600L。一般表观分布容积大药物,从体内排出较慢,比那些不能分布到深部组织中去的药物药效要强,毒

10、性要大。(三)淋巴系统转运 药剂学 第 3 页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共同构成体循环,由于血流速度比淋巴流速快 200500 倍,故药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转运。但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在以下情况也是十分重要的:某些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传染病,炎症,癌转移等使淋巴系统成为靶组织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脏从而避免首过作用。(四)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脑和脊髓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被一层致密的神经胶质细胞包围,形成了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神经胶质细胞富有髓磷脂(脑磷脂) ,脑血管的这种结构形成了较厚的脂质屏障,能够有效地阻挡水溶性和极性药物透入脑组

11、织,脑组织这种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的功用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在母体循环系统与胎儿循环系统之间,存在着胎盘屏障。大部分药物以被动转运通过胎盘。非解离型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易透过。分子量 600 以下的药物,容易透过胎盘,分子量 1000 以上的水溶性药物,已难以透过。脂溶性低,高度离子化的物质如季铵盐类转运极少。二、药物的代谢(一)药物代谢与药理作用的关系药物代谢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化学结构的转化,又称为生物转化。药物代谢是伴随着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的同时发生的。药物的代谢产物通常比原形药物的极性大,更有

12、利于药物向体外的排泄,但是也有一些药物代谢产物的极性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或活性降低:代谢可以使药物作用钝化,即由活性药物变为无活性的代谢物,使药物失去治疗活性;代谢物活性明显下降,但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被水解后,迅速失去活性;氯丙嗪的 2014 年执业药师考试全套课件讲义加 QQ480190997 代谢产物去甲氯丙嗪,其药理活性比氯丙嗪差。(2)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或使药理作用激活: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比其原药的药理作用更强,如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在体内转化为对乙酰氨基酚,其解热镇痛作用比非那西丁明显增

13、强;还有一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通过在体内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所谓的“前体药物” ,如左旋多巴在脑内经酶解脱羧后生成多巴胺,而发挥治疗作用。(3)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有些药物经代谢后可产生毒性物质,如异烟肼在体内的代谢物乙酰肼可引起肝脏的损害。应该指出,并非所有药物进入体内后全部都经过代谢,有些药物在体内基本不代谢,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大部分药物部分发生代谢。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约 90%以原形药物经肾排泄,肝代谢的比例很少。(二)药物代谢酶和代谢部位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反应是在细胞内特异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的,这些药物代谢酶主要位于细胞的内质网、线粒体、胞液、溶酶体以及核

14、膜和胞浆膜中。通常把药物代谢酶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两大类,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脏的内质网膜,后者在肝脏、血液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肝脏,肝脏具有高血流量,并含有大部分药物代谢酶,是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口服制剂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有首过效应的药物生物利用度低。自消化道吸收的药物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有的药物随胆汁排出,有的药物被酶转化为代谢产物。这种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和由药酶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药物比例称肝提取率,它是指药物通过肝脏由门静脉血清除的分数,肝提取率介于

15、01 之间。肝提取率 0.5 表示从门静脉进入肝后有一半量被清除, 药剂学 第 4 页其余通过肝进入大循环。除肝以外最常见的代谢部位是胃肠道,小肠黏膜上很多药物代谢酶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肠道菌丛产生的酶类也对药物代谢起作用,因此肠道代谢也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及其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三)代谢反应的类型代谢反应通常分为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一相反应是药物被氧化、还原、水解或异构化等,在药物结构中引入羟基、氨基或羧基等极性官能团,这些反应又称为引入官能团反应;二相反应往往是结合反应,即药物及代谢物的极性官能团与内源性的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等结合生成结合物,进一步增加了药物的极性和水溶性,

16、使其更容易排泄。(四)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由于肝脏和胃肠道存在有众多的药物代谢酶,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明显,而其他给药途径可完全或部分避免首过效应。2.给药剂量对药 2014 年执业药师考试全套课件讲义加 QQ480190997 物代谢的影响 由于药物代谢酶的量是有限的,当给药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达到药物代谢酶的最大代谢能力时,代谢反应会出现饱和现象,可导致体内血药浓度异常升高,引起中毒反应。有些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就会产生代谢饱和现象,必须引起重视。3.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剂型对代谢也有一定影响。口服不同剂型(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的水杨酰胺后,发生硫酸结合反应的程度不同。服用颗粒剂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