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723668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刘光胜(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200234)摘要:古代的“受命”有两种含义:一是是指受王册封担任重要大臣,行使行政权力,二是受天命、做天子。后世的理解“受命称帝”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长期以来,由于逸周书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周公研究主要局限在灭商后当国摄政、辅佐成王时期,而灭商之前周公思想的探究遭到人为忽视,借助清华简 夜和 逸 周 书 大开武 等 材料 , 这 使 得 全 面 评 价 周 公 形 象 成 为 可 能 。 在运用出土文献作证据时,必须分清史料的先后,说法产生的早晚,清华简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使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关键

2、词:清华简;文王受命;周公;2008 年 7 月,由校友捐赠,清华大学抢救人藏了一批流失到香港的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 ,其总数为 2388 枚(包括残片) ,其中保训的图版已经发表,我们同时结合 夜已经公布的情况,对文王受命和灭商之前周公研究的两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文王受命新说按照诗 书的说法,文王受命不管是指兴周室或者是剪商,文王所受之命都是来自天, 尚书康诰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毛传说:“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普遍支持这种说法, 何尊说:“昔才尔考公氏,克逨 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 ”大盂 鼎说: “

3、王若曰:盂 ,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但郑玄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受命是“受殷王嗣位之命” 。清儒俞樾说:“唐虞五臣,稷契并列,商、周皆古建国,周之先君非商王裂土而封之也。 ”1他以西周建国时间早、不是商王分封为据,力证文王所受之命不是殷命,而是天命。清代学者马骕调停两说:“受命云者,一受殷命而征诸侯,一受天命而兴周室。 ”(绎史卷十九) ,他认为受殷命和受天命都是受命。清儒陈奂说:“文王受命于殷之天子,是即天之命矣。 ”2陈奂以纣王为天子,把殷命当做天命,来弥合两种说法之间的矛盾。晚清的王国维另辟新说,认为“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 3。看来文王只能背着商纣,在周原自己偷着称王了。文王

4、是否受命称王,最直接的证据是西周卜骨。周原卜骨 H11:84:“贞:王其 ,侑大甲, 周方伯。 ”根据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说法,这里祭祀太甲的只能是商王,文王只是被册封为伯,并没有称王。但王晖先生认为, “册周方伯”是告殷先王大甲之语, “周方伯”和王是一个人 4。晁福林先生认为,文王打破祭祀本族先祖的1俞樾:达斋丛说 , 清经解续编 (卷一三五) ,上海:上海书店,1988 年版,第 975页。2陈奂:诗毛氏传疏 ,上海:商务印书馆(下册卷二十三) ,1933 年版,第 76页。3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 1152-1153页。传统,立庙祭祀商先

5、王是他兴周灭商的韬光养晦之举 1。没想到“文王受命称王”这一问题,竟成了逾越上千年、连西周卜骨也不能定论的大案。朱熹曾说“自家心如何测度得圣人心” (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认为文王之心难以猜透,难道这一悬案真没有解决之日吗?近来一些学者另立新说,以太平御览卷五三三或艺文类聚卷七十九为据,认为文王受天命是指大姒作了个树阙梦,梦见太子发在殷商中庭载的梓树, “化为松柏棫柞” ,文王以之为吉,广造舆论,说“皇天上帝”已经将商之大命授予自己,并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宣称自己“受命” 2。太平御览卷五三三引逸周书说:“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寤

6、惊,以告文王。文王乃召太子发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 ”(艺文类聚卷七十九与此文字相同)有学者据此认为在大姒树阙梦之后,文王广造舆论,说“皇天上帝”已经将商之大命授予自己,并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宣称自己“受命” 3。 论语泰伯说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对纣王恪尽臣责。学者所说的文王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受命,明显与史记文王“阴行善”韬光养晦的策略不合。 诗大雅文王孔疏引纬书认为文王通过“河图洛书”或者是“赤雀衔丹书”受命的,这种大姒树阙梦的说法,在本质上和纬书说有何不同呢?尚书西伯戡黎记载西伯戡黎时,纣王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据清华简 夜 ,戡黎是在

7、武王八年,纣王此时认为自己仍掌有天命。 史记周本纪也说:“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武王克商之后,进入殷人太庙,才正式完成了天命转移的祭祀仪式,文王怎么能在生前获得天命呢?学界对于文王受命,总是和文王称王联系在一起讨论。一些学者出于正统观念,坚决否认文王称王。唐代刘知几史通疑古说:“夫天无二日,地惟一人,有殷犹存而王号遽立,此即春秋楚及吴、越僭号而陵天子也。 ”刘知几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文王称王的话,这与蛮夷有和区别?梁肃西伯受命称王议 、欧阳修泰誓论 、姚际恒诗经通论 、梁玉绳史记志疑等都持此说。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文王晚年已自称为王,陈启源说:“诗 书言文王受

8、命 ,皆言受天命也。天命之岂仅命为诸侯乎?” 4他认为受命就是受天命,受天命就是做天子,难道受天命是做诸侯吗?胡承珙讽刺欧阳修等人的说法是“真眯目而道黑白者矣” 5。清华简保训说“唯王五十年”,认为文王在位五十年,尚书大传云:“天之命文王,非谆谆然有声音也。文王在位,而天下大服,施政而物皆听命。听则行,禁则止,动摇而不逆天之道,故曰天乃大命文王。 ”东汉经学家郑玄说“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4王晖:周原甲骨属性与商周之际祭礼的变化 , 历史研究 ,1998 年第 3 期。1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期。2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文

9、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同上注;刘国忠:周文王称王史事辩 ,中国史研究 ,2009 年第 3期。3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2期;刘国忠:周文王称王史事辩 , 中国史研究 ,2009 年第 3期。4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书店,1988 年版,第 414页。5胡承珙:毛诗后笺 (卷二十三) ,合肥:黄山书社,1999 年版,第 1216页。立周邦” (毛詩注疏卷二十三 ) 。如果“受命”是指的“受天命而王”的话,那么文王受命也应该是五十年,但史记认为文王受命七年而崩, 逸周书文传说“文王受命九年,时为暮春,在镐,召太子

10、发” ,认为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受命称王的说法明显是和史记 、 逸周书记载相矛盾。黄怀信先生把“受命”解释为“受天灭商杀纣之大命”,认为受命和称王并不是一回事 1,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楚公逆编钟铭文说:“唯八月甲午,楚公逆祀厥先高祖考,夫(敷)壬(任)四方首。楚公逆出求厥用祀。四方首休。 ”楚公逆即楚君熊鄂,敷任意为担任, “四方首”即四方方国的首领,整句铭文是说楚公逆担任四方方国的方伯,享有征伐、监督、祭祀等大权,楚公逆铸编钟以示纪念。 史记周本纪说文王受命断虞、芮之讼,实际是说文王受商纣册封担任方伯,负责调停诸侯国之间的纠纷,这与楚公逆铭文所记当时方伯权力是一致的。周礼大宗伯:“一命受职,再命

11、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城濮之战后,周襄王册命晋文公为侯伯时说:“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周礼和左传的记载虽晚于殷周之际,但从侯伯的职责和册封礼仪的繁琐,仍可看出伯作为诸侯之长的重要位置。文王受天命是古人迷信天帝观念所致,如果把“受命”解释为商纣册封文王担任周方伯,那么郑玄的解释与史记 、 逸周书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上博简子羔说:“舜其可谓受命之民也,舜,人子也。 ”舜为庶人,受尧禅让登上帝位。上博简容成氏记载舜听政后,任命了禹、后稷、皋陶、质等大臣,说:“舜听政三年乃立皋陶以为李。皋陶既已受命,乃辨阴阳之气

12、,而听其讼狱,三年而天下之人无讼狱者,天下大和均。 ”我们知道,皋陶是 舜 帝 时 负 责 司 法 的 大 臣 , 一 生 没 有 继 承 王位 、 做 过 天 子 , 但 容 成 氏 说 “皋陶既已受命” ,可见古代文献中的“受命”有两种含义 2:一是是指受王册封担任重要大臣,行使行政权力,二是受天命、做天子。后世的理解“受命称帝”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用最原始的资料证史,是学者应采取的态度。殷墟卜辞中,商人称“周”为“周方”(合集6657),称周族的首领为“周侯”(甲436)。西周甲骨 H11:84:“贞:王其 ,侑大甲, 周方伯。 ”明确可以肯定册封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 史记齐太公世家

13、云:“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 ”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 、 易纬均有此说。 史记周本纪说:“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文王受命之年,断虞芮之讼,此后伐犬戎、密须、耆国、邘、崇侯虎,这一系列征伐行为证明西周甲骨的“册周方伯” ,最有可能是指文王被纣王封为伯。其实祝中熹先生早已指出此说 3,只是未被学界采信而已。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文王接受商王室的册命,被封为方伯,意味着文王的地位得到了殷商的认可,他享有征1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 (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12页2 古代此外“受命”还有接

14、受命令、受教等含义,如左传襄公二十年:“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敬受命矣。 ”这些都与本文论述主旨无关。3 祝中熹:文王受命说新探 , 人文杂志 ,1988 年第 3期。伐之权,统帅西方诸国,西周获得了兴起的契机,这是周人推崇“文王受命”的思想根源。礼记中庸谓“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此说古公、季历的王号是周公时的追加。 礼记大传说:“追王大王宜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 ”牧野之战后,武王追封“大王宜父、王季历、文王昌” ,明确肯定文王的王号是克商后追加的。自西周灭商以后,后世都尊称姬 昌 为

15、文王,因此单从文物中出现了文王并不能断定文王生前已经称王。1993 年,在山西曲沃北赵晋公室墓地 M31墓发现一件文王玉环,铭文为:“文王卜曰:我眔唐人弘战贾人。” 1文王玉环的时代为西周早期,王晖先生却以此为实录,得出文王生前已称王的结论 2,是不足取的。清华简 夜说:“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 ”“文大室”即文王的大庙。 礼记大传说灭商后,武王追封太王、文王,而武王伐耆国在灭商之前,当时并没有“文王”这一谥号。吕氏春秋明确记载武王灭纣后,把俘虏献于“京太室”,而不是“文太室”,可见“文太室”明显出于后人的追述。清华简保训说:“微志不忘,传遗子孙,至于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 ”又说:“(武王)祗备不懈,用受大命。 ”这里的受命是指称王,文王说成汤、武王皆受命,而自己没有受命,可见他生前并没有称王。灭商以后,后世都尊称姬昌为文王,以证据论,西周甲骨在克商之前,何尊、文王玉环、大盂 鼎、清华简在克商之后,西周甲骨的说法最为可信。以人物论,司马迁的说法在先,唐宋儒者的说法后起,司马迁的说法较为可信,而唐宋以后的儒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其失真的可能性更大。在运用出土文献作证据时,必须分清史料的先后,说法产生的早晚,清华简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使它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二、清华简 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