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2276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刚刚过去的夏天,以葛优躺为先锋的丧文化收获了不少关注。从“我差不多是?废人了”到“颓废到忧伤” ,这种充斥着消极自嘲萎靡不振的“气质”俘获了一些年轻人。 丧文化的追随者以青年为主。青春期,经历着从孩童到成年的生物性转变、社会化转变、习得性向创造性的转变,集众多的矛盾于一体。不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还是对物质世界的了解和精神领域的扩充提升,都需要经历在不断地否定与肯定中逐步完善的过程。成长于这个年代的年轻人不必经历战争和极度贫困,被形容为“泡在糖水里的一代” ,无压力、也缺少动力和目标,不成熟的青年人免不了心浮气躁,自嘲、颓废成为非主流的宣泄方式和追求,而这些

2、往往是对现实的放大或夸张,抑或避重就轻。 丧文化不是 21 世纪的产物,也不是独属中国。清道光年间,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之下,龚自珍也曾有“万马齐喑究可哀”这样的哀怨名句,沉闷、腐朽之气在诗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很多人发现西方民主制度并未能解决中国问题,社会也因此曾陷入短暂的迷茫,社会失序、道德颓败。而在美国,二战之后,迷茫、失望笼罩着青年人。 “驾着列车,迷醉在可卡因” ,年轻人逃避现实、漠视法律和社会习俗,厌弃工作和学业,这一代的美国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随后承接其传统的嬉皮士,在摇滚的催化下逃避现实、发泄苦闷,即便是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也曾写过“

3、我要走进最密的黑森林深处,那里人丁繁众,可都一贫如洗,那里毒弹充斥着他们的水域”这样的句子。 丧文化是颓废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从古而今,进步、中庸、颓废这三种心理趋势都曾不断上演。进步是追求超越,中庸是追求平衡,颓废则是被动的无所追求。过分的中庸很容易落入颓废之中,而落入颓废者往往是自己始终无法给自己一个振作的理由。但需要明确的是,丧文化虽自古就有,却从来都不是时代和青春的主流。进步是唯一的潮流,也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的动力。中国从来不缺乏向上向善的精神,蹉跎岁月终究难以抵挡朝气蓬勃的大潮流。明朝末年,政治局势灰暗,张溥作五人墓碑记 ,为五位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烈士树碑立传,也同世人探讨生死大义

4、,让那个年代青年百折不回、慷慨激昂的的气概跃然纸上。龚自珍虽哀怨“万马齐喑” ,却也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提倡改革的气势磅礴之语。颓废是暂时的,追求进步、向上却永远都是青年气质和方向。 今时今日,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实现中国梦,我们从未与民族复兴如此接近。中国梦从来与丧文化无缘,而拥有勃勃生机和无限创造力的青年人也应是丧文化的克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与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座谈时谈到,创新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创业是搏击事业的能量,青春年华,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 李大钊也对青年寄予厚望: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

5、碍”之语。丧文化阻碍不了青年的步伐,青年人也必须努力甩掉自己身上的丧文化泥点,少点欲望达不成的自暴自弃,正视自身发展,多点上进之心。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 (选自 2016 年 10 月 21 日“中国青年网” ) 解读文章首先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丧文化流行的现象,指出它之所以能俘获部分年轻人,是因为它有着消极自嘲、萎靡不振的“气质” 。其次通过分析青年的生理特征和社会特质,论说了丧文化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合理的。然后目视中外,思接古今,从龚自珍哀叹道光年间“万马齐喑”的社会现实,到辛亥革命之后整个社会的迷茫、失序,再到二战之后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承其传统的嬉皮士,用众多的事例告诉读者,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会诞生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社会现实的丧文化,丧文化从未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不断地改头换面,新瓶装旧酒。接着笔锋一提,旗帜鲜明地指出丧文化从来不是时代和青春的主流。最后针对民族复兴的时代旋律,以习近平总书记和先驱李大钊的谆谆教诲,号召青年去除丧文化泥点,与其自嘲,不如自励。文章论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富逻辑力量;事例剖析一针见血,详实厚重;道理辨析气势恢宏,排山倒海。这样的文章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能鼓动读者进行反诸自身的思考。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