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2267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古典文学作品(俗称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让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原因主要是时代的久远造成了学生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一字一句的翻译教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美妙的文章上成翻译课,学生没一点兴趣,枯燥乏味;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好像又绕不过这个坎儿,但在文句理解上耗时太多,学生又欣赏不到古典作品的美。笔者有意突破古典文学作品(俗称文言文)教学上这个瓶颈,在郑伯克段于鄢教学上进行探索,作如下设计: 一、关于左传介绍的教学设计 进行郑伯克段于鄢教学,必不可少地要给学生介绍一下历史散文著作左传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就是直接给学生介绍它的体例、内容、文学价值等等,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一种模式化

2、、程式化,好像古代作品的教学就是要先讲出处,比如讲蒹葭 ,就要先介绍诗经 ,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就要先介绍论语等等。为了打破这种模式,笔者在介绍左传时,采用与春秋对比的方式:同学们,在先秦时期有两部非常有名的史书,一部是春秋 ,一部是左传 ,实际上这两部史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你们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先请学生回答,老师再讲解。 ) 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不能完整的回答出来,在他们想知道却说不出来的情况下,老师再讲解,学生兴趣就会高涨。讲解可以抓住以下几点: 联系:都记述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矛盾斗争。所谓“传” ,就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左传据

3、说就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春秋这部史书做的传。 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与另外两部注释春秋的书谷梁传 、 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 区别:左传比春秋记载的历史多 13 年, 左传记叙的是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 254 年间的历史,而春秋起止时间是从鲁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前 722-481) ;左传比春秋记载的历史更为详细, 春秋记事很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左传文学性更强。表现在第一是它善于对纷繁的材料进行剪裁,繁简得当,章法有条不紊,善于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第二是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揭示敌对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争胜负的原因

4、;第三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内心活动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说它是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 介绍完以上的内容后,可以以这样一句导语“为了体验左传的魅力,我们来学习它的首篇郑伯克段于鄢 ”自然过渡到该篇文章的教学。 二、关于左传文言基础知识掌握和文意理解的教学设计 1.教师首先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意,然后探讨一个问题,即:“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一场家庭纠纷。因为这场家庭纠纷发生在特殊的国君家庭,所以是一场争夺权位的斗争。记叙了郑庄公同其亲兄弟共叔段为了夺国君的位置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2.在此基础上,布置阅读预习 参照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全文的意思。

5、朗读课文不少于 5 遍。 (第一课时结束) 3.第二课时开始时,老师可以这样一句导语导入新课: 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文言文) ,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文句理解关,这是学习这类文章的基础,过好了这一关,一切学习、欣赏、探析都能展开,否则如同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学不到深处。上节课,同学们已经自己对文章进行了学习,今天大家与我过两招,如果接得住我这两招,就说明你已过了这一关了。 第一招,提出本文中的重要词句,找同学解释,然后老师加以强调补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第二招,用原文中的语句或段落回答几个问题: (1)母子不和、兄弟相残的祸根是什么? (2)共叔段被封于京之后,如何在母亲姜氏的支持下,一步

6、步得寸进尺,扩大势力,企图篡夺王位? (3)郑庄公的大臣和他自己对于共叔段的嚣张有何反应? (4)解决了弟弟之后,又如何处置他的母亲,母子之间的关系怎样得以和解? 过招测试后,老师再简单归结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学生齐读体悟,结束这一环节的教学。 该环节教学设计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掌握文言知识和理解文意,特别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过招测试的方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又避免了逐句逐词讲授的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在一种紧张学习的状态。因为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所以课堂效果比较明显。 三、关于左传人物和写作特

7、色教学设计 在彻底搞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来评价其中的人物。可以一连问五个问题,和学生探讨。 1、?个故事中的家庭你喜欢吗? 2、母亲姜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哥哥郑庄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共叔段这个人又如何呢? 5、在郑庄公处置了弟弟共叔段后,郑庄公和母亲搞得非常僵,这个僵局由谁来打破的,为什么他能成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和学生一起欣赏故事中的人物,感受文章写人的艺术和古人进谏艺术,从而回归到刚上课时左传的文学艺术上,让学生对左传的文学艺术有个具体感受。 四、关于“春秋笔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落脚点最后还是要落在春秋与左传写法对比上,从孔子对这种道德沦丧深恶痛绝的态度入手,引入春秋对

8、该事件的写法,从而体验“春秋笔法”的妙处。具体过程如下: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孔子对当时道德沦丧的现实深恶痛绝。因为他讲究“礼” 。具体表述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认为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能处理好君臣、母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孔子一生都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 ,因此,孔子对郑国国君家庭内部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也是十分不满,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他在春秋里对这件事的写法。 “郑伯克段于鄢(yn) ”,六个字中有丰富的含意

9、:“书(指春秋 )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不像弟弟) ,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个国君相战) ,故曰:克 ;称郑伯 (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 ,谓之郑志(说这是郑庄公的本意) 。不言出奔,难之也。 ”(“出奔”是有罪之词。如果说“段出奔共” ,不说“郑伯克段于鄢” ,就说明整件事情都要归罪叔段了;其实庄公也有罪,难于下笔,所以“不言出奔” 。 ) 这种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的写法就叫“春秋笔法” 。 由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注意到了时时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努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活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笔者认为古典文学作品(俗称文言文)教学,要解决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也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马文君 云南丽江玉龙县白沙中学 674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