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2254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学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学案【课文背景】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

2、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其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注音 颛臾(zhuan yu) 虎兕(si) 柙(xia) 社稷(ji) 冉(ran)有 萧(xiao)墙 相(xiang)夫子 椟(du) 2.解词 (1)一般词语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 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陈

3、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施展 是谁之过与 是:这 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 辞:托辞,借口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 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修治 (2)成语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3)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4)一词多义 为: 何以伐为 语气词,呢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动词,担任 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成为 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4、 介词,替 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动词,辅佐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名词,丞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过: 无乃尔是过与 动词,责备 且尔言过矣 形容词,错误 是谁之过与 名词,过错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动词,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超过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于 一日大母过余日 拜访,看望疾: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洪亮 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讨厌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妒忌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小病,轻病止: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动词,停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动词,制止

5、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副词,只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连词,表转折,却 固而近于费 连词,表并列,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之 连词,表修饰,不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连词,表顺承 (5)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古义让担任 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古义诸侯的封地 今义国家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 今义家庭和住所 (二)整体把握 1.文章主题 季氏将伐颛臾共记载了孔子的三段话。三段话都包含对季康子的谴责和对自己门生的批评、教诲。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了季氏伐颛臾的战争决策,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和“均无贫,和无寡

6、,安无倾”的防患安邦治国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教育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 2.段落层次 第一段,孔子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君臣关系三方面说出了季氏不该攻伐颛臾的理由。第二段,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告诫季康子如果这样做下去,必将在国内、家内引起许多矛盾,那将是危险的。在教育学生同时,也宣传了自己的文教德化的主张。 3.主要特色 (1)破立结合,论证充分。此文属于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而且本文论据丰富,有历史材料,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有现实事例,如颛臾在“邦域之中” “是社稷之臣” ;有名人名言,如“陈力就列,不

7、能者止” (周任语) ;有政治警语,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因而本文立论坚实可靠,驳斥有理有据。 (2)譬喻生动,寓意深刻。第二段以生动而确切的比喻批评门生,没有正面地直接指责,喻义却很深刻,把道理和结论都包含在隐寓和比喻中,既婉转又启人思考。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

8、职。 (3)巧用反问,论证有力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 “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不仅前后呼应,而且感情强烈,批驳力强。 (三)重点研习 1.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最能体现冉有真实态度的是哪一句? 【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心里其实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甚至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 2.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讨伐颛臾?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权伐。 3.针对冉有的辩解及推卸责任的托辞,孔子持什么

9、看法?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明确】 “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两个“过”字直接表明孔子的态度:他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他的理论依据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4.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思想? 【明确】思想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文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和“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5.这几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哪些?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明确】关键词语是“均” “和” “安”和“修文德” 。 表明了孔子对内

10、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的政治主张。 6.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这句话表明冉有之“忧”只是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国之本。 7.孔子认为季氏真正的“忧”是什么? 【明确】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 ,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课后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虎兕(si) 辅相(xiang

11、) 颛臾(zhuan) 陈力就列(lie) B.柙匮(iia) 绯红(fei) 游说(shuo) 祸起萧墙(xiao) C.?i 丽(yi) 社稷(ji) 芜杂(wu) 买椟还珠(du) D.龟裂(jun) 邦域(yu) 苑囿(you) 分崩离析(beng) 2.下列语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季氏将伐颛臾 C.固而近于费 D.邦分崩离析 3.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C.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4.下列句子中的“于”字,都可以翻译为“在”的一组是(

12、)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A. B. C.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国家。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观察。 C.固而近于费 费:季氏的封地,在今山东费县。 D.陈力就列 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 6.“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日:“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日:“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

13、,谓左右日:“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日:“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日:“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日善则善矣,其马将佚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日:“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日:“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日:“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

14、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日:“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8.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

15、,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_(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B 项中“柙”应读“xia” , “游说”的“说”应读“shui” )2.A(A 项, “与”通“欤” ) 3.B(B.连词,表并列,其他“而”译为“却” ,表转折) 4.D(引进动作对象,不译;对,对于,介词;从,介词;在,介词;到,介词;在,介词) 5.B(B 项, “相”应当“辅佐”讲) 6.B(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7.B(B 项, “巧”本义指技艺高明、灵巧,如“巧夺天工” ,但在文中这一本义不能与“佚民”合理搭配,应为另一个义项“擅长,善于” ) 8.A(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