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715378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9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大学精神典型案例(一)国内大学1、浙江大学求是精神来源:“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 ,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尤其是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浙江大学求是精神正式形成并得到迅速成长。1936 年,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由于日本的侵略,浙江大学被迫开始了长达 13 年的西迁办学;而自己最为亲爱的妻儿也在这场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因病双双离他而去。面对家仇国耻,他将全部的恨转化为对学生的爱,对国家的爱和对民族的爱,希望青年学

2、生能够成为未来社会和国家的领袖,担当起挽救民族、挽救国家的历史使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在一系列的讲话和写作中,着意去诠释、培养一种正确的治学态度、正确的治国情操,这个正确的治学态度和治国情操就是他一再宣扬的“求是”精神。1938 年 11 月,竺可桢主持的浙江大学校务会议将“求是”作为浙江大学校园精神,这是浙江大学“求是”精神正式形成的标志。 1释义:竺可桢将求是精神阐述为牺牲精神、爱国精神、科学精神、革命精神和服务精神。1988 年 5 月 5 日,决定以“求是创新”作为浙江大学校园精神,求是精神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新理解和新内涵。2007 年,浙江大学进一步

3、引用马一浮所作浙大校歌大不自多将“求是”精神明确注释为:“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 “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 “无吝于宗”的团队精神和“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意义 2:求是精神既是浙江大学百年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体现新的历史时期1 彭凤仪.近百年办报史跨两世纪风云录浙江大学报发展履痕初探EB/OL.浙江大学报:http:/ 王玉芝、张淑锵.求是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EB/OL.浙江大学教育研究:所倡导自主创新、引领未来的时代精神。它为莘莘学子的求学做人提供了精神引导,为浙江大学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良好精神机制,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培育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2、复旦

4、大学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3来源:复旦精神就是复旦人在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凝炼形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就是复旦大学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活的灵魂,就是经过百年积淀而成的复旦历史底蕴和品格特征。 “复旦精神”并不是一经提出便被固定下来且恒久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与时俱进地审视自己、总结自己而作出的概括。“复旦精神”是深深地扎根于复旦百年历史之中,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之中的精神。历史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这一结合使“复旦精神”既体现深厚的积淀,又体现生机勃勃的活力。唯有依靠这种“复旦精神” ,事业才能持之不堕,方兴未艾。释义:第一,爱国奉献、服务大众是复旦的

5、传统复旦的爱国传统是与生俱来的。1905 年,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和爱国师生们,为反抗外国教会势力的文化垄断和干涉,毅然宣布脱离震旦学院,创立复旦公学。1927 年,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先生和一群爱国教师也是为了打破外国人办的医学院校的垄断,创办了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这是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复旦和上医的创立都是伟大的爱国壮举,都寄托了国人自主办学、教育救国的希望。此后,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复旦和上医都形成了爱国革命传统。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先生将“团结、服务、牺牲”作为复旦精神的主要内容。历史上,不少优秀的学子都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们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线,据不

6、完全统计,至少有 13 位复旦学子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时,复旦被誉为爱国民主的堡垒。上海解放后,为了解放全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复旦有 780 名学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南下服务团和西南服务团,参加人数列上海高校之首。在这前后,一批留学海外的优秀学子也怀着赤子之心,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投身新中国的教育http:/ 复旦大学首页复旦概况总体介绍:http:/ 世纪 50 年代,上医抽调骨干力量,筹建了重庆医学院,并援建了新疆医学院。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复旦人继承了老一代的优良传统。从支教到支医,从援疆、援藏到援滇,在西部,在基层,在最艰苦的地方,都能看到复

7、旦人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身影。第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复旦的理念建校之初,马相伯先生就提出了“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宗旨。1925 年的老校歌中写入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词句。从此,“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便成为复旦人高举的一面旗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人历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热衷于探索自然、探索规律,凡事都抱着一种研究的态度,喜欢问一个“为什么”;复旦人一直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在校园里自由地交流和碰撞。老校长陈望道曾说,“不同意见的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愈辩愈深”;复旦人向来不迷信权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8、。在这方面,不少前辈为复旦树立了榜样。例如,20 世纪 50年代,正当全国生物学界一边倒地学习“米丘林”的时候,谈家桢教授逆潮流而动,大力介绍孟德尔摩尔根学派,将基因遗传学说引到中国,他的这一尊重科学的大胆举动受到毛泽东的支持。复旦成为中国基因遗传学的发源地,谈老是中国基因遗传研究的奠基人。正是因为复旦园里有自由的学术空气,开放的学术空间,宽松的学术氛围,这才吸引和集聚了各路名师,造就了许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至今,他们的名字仍然耳熟能详,比如陈望道、周谷城、苏步青、谢希德、陈建功、谈家桢、郭绍虞、周同庆、卢鹤绂、谭其骧、朱东润、周予同、刘大杰、陈守实、顾翼东

9、、吴浩青、谷超豪、于同隐、胡曲园、吴文祺等等。上医也有颜福庆、黄家驷、胡懋廉、钱惪、张昌绍、荣独山、徐丰彦、谷镜济、林兆耆、吴绍青、杨国亮、陈翠贞、王淑贞、苏德隆、郭秉宽、沈克非等 16 位一级教授。他们宛如群星璀璨,在复旦园里释放着夺目的光彩,激励着一代代复旦学子不懈探索、勇攀高峰。开放、宽容、自由、独立,是复旦的理念,也是一所大学保持思想和知识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而这一点,与复旦严谨、求实的氛围并不矛盾。复旦所追求的是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的自由探索。第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复旦的风格复旦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调整。建国初期,新生的共和国为了满足国家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对

10、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复旦是这次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一共有 19 所高等学校的相关系科加盟复旦。这次调整,使得复旦成为一所门类众多的全国性的综合性大学。40 多年后,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两校合并犹如两支涓流汇成为一股洪流,使得新的复旦大学有了更厚实的历史财产、更辉煌的成就和更广泛的影响。复旦地处上海。从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到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复旦深受影响,复旦的精神和文化与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一致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心态使复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首先是名师荟萃。1952 年的院系调

11、整,使得各路名师云集复旦,不同的要求见解、不同的人文背景都在复旦园里交流、碰撞、汇聚、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生长出新的枝芽来。这充分说明,一个学校必须是活水,是海洋。新的力量的加入,总会给学校带来一股新鲜空气,打破“一潭死水”的状况,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学科的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人才流动、人才引进是一所大学永恒的主题。复旦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才永葆青春。其次是学科综合。学科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有利于拓展新的学科生长点,有利于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的新生长点往往在交叉点上。而综合性大学具备学科交叉的土壤。复旦与上医的合并,使得新复旦的学科更加齐全,综合性

12、更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空间更加广阔。合并四年来,复旦加大了对医学学科的投入,重点扶植医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且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海纳百川的前提是对外开放。复旦历来是一所重视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学。一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和上医老校长颜福庆都曾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苏步青、谢希德等老校长都是国际交流的创导者和开拓者,他们的身体力行为复旦带来了很大的国际声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学成回国,直接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复旦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热情地张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到来,复旦要让复旦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和向

13、往的地方。第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是复旦的理想复旦人素来就有追求卓越的传统。永不满足,要做就做最好是许多复旦人的信条。在复旦校史上,有很多值得骄傲的“第一”。比如复旦是全国最早设立商科的高校;复旦的文摘杂志最早刊载出毛泽东自传的中译本;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医用 X 光管和表面分析仪,自行设计了全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进行了世界上首次血友病 B 的基因治疗 I 期临床试验;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生物技术新药重组链激酶;自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首创真丝人造血管、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多导电子耳蜗装置、新喉再造术和小肝癌诊治等等。复旦教师

14、编撰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等著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复旦学子更是以优异的成绩为母校的优良精神传统不断增添新的注解。复旦学生在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夺得桂冠,先后三次捧回“挑战杯”,“九二国政”、“临床九六一班”、“管理学院子衿楼 2001 级”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中国科学院近两届增选的最年轻的院士都是复旦毕业生,等等。4意义:复旦之有复旦精神,犹之黄埔军校有黄埔精神。复旦自创办以来,所以能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培育以千万计的杰出人材,服务于社会,散布于全球,就是由于复旦全体师生经过长久的努力耕耘而熔铸、陶冶成一种复旦精神,也就是复旦的校风,存在于其间,以维系复旦之发展,终使之成长为巍巍学

15、府,屹立沪滨,名贯全国。凡受过复旦教育的,没有不受复旦精神熏陶的。即使其本身未感觉到有什么复旦精神的存在,但复旦同学的一言一行是受复旦精神力量的支配,促其向前迈进,创造其丰功伟业的。这种精神的力量作用,对于复旦同学一生事业之关系,异常重大。4 秦绍德:弘扬复旦精神,再创新的辉煌在庆祝复旦大学建校 99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新闻领导讲话:http:/ 5来源: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 1893 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 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 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 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奠定了武汉大学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著的学术声望。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