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70526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志愿者:第三种力量在崛起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调查报告谭建光“512”汶川大地震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四川省及周边省市超过 10平方公里城乡设施受到破坏,遇难者达 7万人,受伤人员达 30多万人,受灾人员达 1000多万人。面对这场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灾难,中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战士、医生、基础设施抢修人员、当地干部群众赶到灾区第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而与过去不同的是救援队伍中,增加了许多志愿者,他们在汶川大地震灾区服务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引起中国甚至国际的关注。一些国际机构、国际组织将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状况作为判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或者作为判断中国社会转型趋势

2、的重要因素。作者作为第一位进入灾区的志愿服务专家,依据观察、访谈及参与服务体验所掌握的资料,撰写本调查报告,做出基本的分析,提供党政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一、研究说明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1虽然中外自古以来都有邻里互助、慈善关爱,1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印制(内部研究报告) , 1999年,第 9 页。2但现代志愿服务诞生于工业社会时期的欧美国家,逐渐向其他国家扩散。欧美国家的志愿服务发展与公民社会成长相互促进,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

3、进步的重要因素。 “美国的志愿者活动有近 40%的可观比例是在社会服务领域,另有 10%集中在公民性和倡导性的活动中。因此,以折算为全日制就业来计算,若包括志愿者, (由于)卫生保健在美国非营利部门的突出地位有些下降,如此则社会服务就成为美国非营利活动的第二大类型。 ”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公民社会建设向东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散,志愿者事业也在这些国家普及。从亚太地区、亚洲国家的经验看,积极关注和扶持志愿服务的国家政府,就掌握公民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吸引志愿者参与政府倡导的社会建设,如新加坡、韩国就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一些忽视或压抑志愿者事业的国家政府,就迫使志愿者与境外资助机构合流,

4、成为颠覆政府,实现“橙色革命”的力量。客观地说,对于政府而言,志愿者是具有“双向推动力”的重要力量,对于积极有为的政府是支持性推动力量;对于僵化无为的政府是颠覆性推动力量。这种双重作用尤其值得我们重视。中国内地真正意义的志愿服务是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影响而产生的新兴事业。广州市 1987 年诞生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天津市和平区 1989 年诞生第一个社区志愿者团体,深圳市 1990 年诞生第一个合法注册的志愿者社团,共青团中央 199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这些都被视为中国志愿事业发展历2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 ,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第 23 页。3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3至今,各种党团组织志愿者、社区组织志愿者、民间组织志愿者、境外驻华机构志愿者、自发志愿者纷纷诞生,服务活动越来越踊跃,参加志愿服务的超过 1.2 亿人次。中国志愿事业具有 20 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日常服务和应急服务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次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中,大批志愿者没有等待指令,而是自发、自主赶赴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众多志愿者的参与服务,不仅引起国内的关注,而且引起国际关注,外电报道认为是中国救灾工作中的新事物。胡锦涛2008 年 5 月 17 日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谈到包

6、括志愿者在内的自发公民服务,要求“对各方面自发前来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既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又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4笔者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员,1995 年就跟踪和调查深圳市志愿组织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志愿者动机中的“有我利他意识” 。 52005 年担任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主任,2007 年担任广东省社会学会志愿服务研究委员会主任,2008 年担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致力于推动志愿服务研究、推动志愿事业发展。这次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中,接受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派遣,我作为“大学生志

7、愿者心理救援队”的专家顾问,3 谭建光主编: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011 页。4 胡锦涛: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7 页。5 谭建光、凌冲: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74 页。4从 5 月 20 日5 月 29 日共 10 天在四川灾区开展服务和调研。这是全国第一位以志愿服务专家身份进入四川开展调研活动,目的是总结救援阶段志愿服务的状况与成效,分析灾区建设与群众生活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为长期性、持久化的灾区志愿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在十天的行程中,我第一、二

8、天主要是协调安排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点,为此接触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武警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接收灾区伤病员、孤儿、学生的机构,从后方了解灾区情况。随后几天,我分别进入都江堰市、绵阳市、彭州市、德阳市、广元市等受灾市进行调查,特别是进入北川县、青川县、绵竹市、江油县、汉旺镇、木鱼镇、小鱼洞镇、聚源镇等重灾区调查。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灾区情况与服务状况,我除了到绵竹市是通过团委、志愿者协会安排和陪同之外,其他时间都是自己作为普通志愿者身份、普通公民身份前往,乘坐公共汽车,或拦截救灾物资车辆,有时乘坐三轮车、摩托车、徒步调查,这样能够与更多的各类人员接触,深入交流沟通。本报告着重分析灾区志愿服务的

9、蓬勃兴起,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对于中国应急服务机制的建设,具有哪些借鉴和启发作用。同时,分析作为区别于政府力量、企业力量的志愿者力量,在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国家推动志愿事业壮大,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组织成长的战略对策。二、汶川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的突出特征笔者在四川各个灾区调查志愿服务时感受良多。只有人类遭遇重5大灾难后的救援需要,才能够将这么庞大而复杂的志愿者聚拢起来,发挥积极有效的功能。调查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志愿服务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一)迄今为止参与人数最多的志愿者服务我进入四川之前,就已经从新闻媒体看到对志愿者的报道,知道人数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多。但是,只有进入四川

10、省,特别是进入灾区市县之后,才切身感受到这里是“野战服” 、 “白大褂” 、 “红帽子”的“海洋” 。救灾现场、灾民安置点现场,到处都是解放军(武警) 、医生、志愿者(红帽子) 。灾区群众不管你是哪个志愿组织的志愿者,反正见到戴特定帽子或贴特定标识就说“那是志愿者。”解放军、医生、志愿者,这些成为群众说得最多的词语。我们曾经试图了解或整理进入灾区服务的志愿者总人数,但是这一做法至今徒劳无益。因为志愿者来源多样、身份复杂,一直难有准确的统计。四川志愿者协会在 5 月 20 日有“进川服务的志愿者超过 7 万人”的说法,共青团中央 5 月 21 日有“在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达 20 万”的说法。但是,

11、一方面是此后仍有许多志愿者陆续进灾区服务;另一方面是大量不以志愿者名义而是以普通人身份进入,实际在志愿服务的人没有纳入统计(因为他们既没有在本地区志愿组织报名,也没有在四川志愿组织报名) 。例如,根据广东省志愿组织提供的数据,全省前往四川灾区服务的志愿者,各级志愿者协会派遣的仅有 400 多人,但是加上各种民间组织志愿者、企业志愿者、自发志愿者则达到数千人。6我们通过与志愿者、灾区干部群众交流,大致形成“十百千”万的数字概念:各省市进入四川省服务的志愿者达 10 多万人;四川省灾区志愿者及其他市、县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达 100 多万人;全国志愿者参与赈灾、募捐、搬运、照顾伤病员等服务的超过 10

12、00 万人。由此可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志愿者行动,也就是北京奥运会之前最大规模的志愿者行动。不同类型公民和志愿者参与热情的高涨,在四川灾区普遍体现出来。一些参与志愿服务的公民,只是为了帮助灾民,但是不喜欢宣传表彰,一直不愿意接受各种采访报道。我们只能深入民间,才能跟踪他们的身影,收集其行为资料。我们的调查发现,热心志愿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帮助灾区群众的热情,不受任何约束即前来服务,如各类企业家和自由职业人士;第二类是报名参加赴灾区的志愿队伍,尽力争取到服务机会,如青年志愿者;第三类是报名以后没有获得批准,就在后方做支持服务,这些人最多。我在四川调查的时候,收到很多朋友的短信,都羡

13、慕我有灾区服务的机会,他们随时准备接受派遣。这种责任与热情,反映出中国人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并不强调是否干部、党员、团员等政治身份,仅仅强调作为公民应该为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服务。(二)首次实现“三同步”的灾区志愿服务格局与历次应急志愿服务相比,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首次实现 “三同步”服务志愿者与解放军(武警)战士同步进入灾区服务,志愿者与医护救援人员同步进入灾区服务,志愿者与当地干部群众7同步投入自救服务。我们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实现“三同步”的前提:一是中国政府对于灾区服务的公开、开放,第一时间组织部队、医生救援之时,就力争向有爱心的志愿者开放服务途径,不仅向国内志愿者开放,而且向外国志愿者开

14、放。二是中国人特别是志愿者的应急服务意识增强,不论从哪种渠道获得灾难消息,就迅速反映并力求尽快参与救援服务。不同时间段灾区志愿者及服务内容见表 1表 1:不同时间段灾区志愿者及服务内容时间(有交叉) 志愿者类型 志愿服务内容5 月 1316 日 自发个体、自组织、企业、社会机构的志愿者辅助救援、清理废墟、掩埋遗体、打通道路、救援物资搬运5 月 1523 日 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其他部门和机构志愿组织配合医疗、灾民安置服务、查找隐患服务5 月 1828 日 专家志愿队伍、大学生志愿队伍、其他志愿队伍心理干预、生活帮助、儿童学习引导5 月 246 月 2 日 文化志愿者、卫生防疫志愿者等文

15、艺服务、卫生防疫服务6 月 1 日以后 不同类型志愿组织分批进入灾区重建与群众生活服务8资料来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志愿服务专家观察和交流材料整理。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第一阶段就赶到都江堰灾区服务的一些志愿者。其中有些人是正在四川旅游,发生灾情后就留下来做志愿服务;有些人是到附近省市办事,迅速赶过来参加服务;有些是立刻从家里出发,辗转重庆再赶路到四川服务。我询问为什么这么着急赶来,他们说“救援黄金时间即 72 小时内最重要,抢救要争取 72小时内,医治要争取 72 小时内,心理治疗也要争取 72 小时内。我们早到一分钟,就可能多救一个人。 ”最早到达的志愿者,面临异常混乱的状况,面对异常艰苦的条

16、件,尽心尽力投入协助救援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志愿组织明显呈现多元化状况汶川大地震志愿服务的参与组织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这次灾区对于志愿者服务基本是全面放开,没有任何限制。民间组织志愿者和自发志愿者进入灾区服务,大多数都无须专门批准。相比之下,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正式组织,由于组织程序报批,进入灾区大都在 5 月 16、17 日之后,慢于民间组织与自发志愿者的进入时间。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即怎样建立快速而有序的志愿服务途径,尚须深入的研究。前往四川地震灾区服务的志愿队伍分类见表 2。表 2:前往四川地震灾区服务的志愿队伍类型组织特征 人员招募 服务特色 例证9官方内部志愿队伍委托学校、机构内报名和选派志愿者根据医疗、心理、文化等灾区需求分别组织服务队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安排一些省市组织的队伍官方社会化志愿队伍官方发布招募消息,社会志愿者个人参加或自主组队参加各种救援、安置、医疗、心理服务广州志愿服务队(在都江堰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