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703273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聚焦解图”在小学美术教学实例中的跟踪改进策略探究本文提出在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大背景下,从“图像识读”入手,关注美术课堂中教学图像呈图方式的改?。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描绘的内容,理性地从幼儿时期的涂鸦绘画逐渐过渡到写实的角度,关注艺术形象、审视形象,比照对象,强化视觉判断、视觉理解,对人物的“写实”造型特点有全新的深入认识。进而结合本人研究课题,提出采用“聚焦图构”观察法,运用小学美术课画家眼中的儿童人物表现技法的教学课例说明具有针对性的观察方式引导。笔者引入“5W2H 思维分析法” ,结合跟踪教学,改进策略等方面,进行课例研究前对比测量,通过解图方式改变前后差异的对比教学现象研究,切实有效地论

2、证“聚焦解图”教学方式的改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图像鉴赏的认可度和主动性,优化美术课堂欣赏教学,是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美术学科教学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虽然以美术表现为主,但是它是建立在图像识读这个内在学习基础上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个体的认识和思维隐藏在他们所创作的图像中,不同个性的学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表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技能技法的掌握,是其内心情感的体现。自由创作的空间无限,但是美术绘画的表现技法却是有迹可循、有法可参的,原来由于认知以及年龄心理所限的较为随意的创作方法,是需要教师理性的引导。儿童在自我绘画中通过观察、表现、表达这一建构的过程,是儿童把环境中多种多样的

3、元素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复杂过程。在选择、解释和改造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儿童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图画,而且还是儿童自己认知的世界。因此可见学生在作画过程中表达的重要信息、凸显的问题皆有着教师应该发掘和重视的研究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呈图的方式改变,进而到有针对性的观察方式引导,对学生继续探索学习绘画的积极性,自信自如地深入进行表现技巧上的学习和表达认知,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如何避免忽略形体结构、细节特点等美术要素信息的“惯性” ,引导他们关注图中描绘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从幼儿时期的涂鸦绘画逐渐过渡到写实的角度,关注艺术形象、审视形象,比照对象,强化视觉判断、视觉理解?笔

4、者以展示画家眼中的儿童人物动态以及形象特点表现技法为例,针对低年段的学生具有的偏好主观经验、重视整体感受的特点,通过观察人物各自不同的动态外形等,传达所要表现的人物的身份、性格、心境等信息,确定成为我们教学引导的疑难杂症。面对教师对人体结构细节特点的讲解以及示范,对世界名画的生动写实的人物描绘进行普通的呈图展示教学,学生获取的信息知识表现在学会艺术评论、进行自我意识创作再现上,效果是不大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根据儿童观察事物的突出特点,大量去掉非特征性的枝节,从大体上保持住特征,抓准、放大、凸显特征,确定从细节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分析图像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强化有益的关键信息,灵

5、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引导学生读取艺术形象。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研究课题,从该课采用“聚焦图构”观察法进行跟踪改进策略方面展开分析。 一、抓准重难点,图有“入口” 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教师应该基于学科素养确立目标、组织知识、巧用力点、清晰方向。按照教学中重点、难点,寻找图像中需要学生关注的部分,遮蔽其他干扰学生认读的信息,保留、呈现、强化部分图像,找到解读图像的入口。 1.找重难点 在岭南版二年级下册画家眼中的儿童一课中,学习目标在技能上体现为,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画家笔下中外儿童不同的写实造型特点。在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

6、,本课的评价要点定为“表达感受,掌握美术术语写实 ”,要求学生注意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动态和生活环境,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而往往图像以及现实人物景象等呈现在他们眼前时,信息量关注点异常的丰富复杂,学生无法依靠已有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快速获取选择有用的信息,导致简单意义上的“看” ,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观察” 。我们会发现在临摹或者再造时,学生的笔下人物的造型中原来幼儿时期的简笔画如“火柴人” “圆柱人”等人物形象的原有概念便会反复重复,在进行表达欣赏感受时,更是无从下口。 2.找入口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此放大呈现课文图像,聚焦细节的方法。首先,分解放大名画局部:如选取丰

7、子恺漫画中脚踏车 ,放大儿童头部,观察五官、发型、表情,选取小庭婴戏图中宋代儿童,放大服饰,了解古代儿童特有的装束;其次,请学生模特做动作示范,用卡纸遮挡其他部位,聚焦重要细节,分局部观察刻画人物特征;再次,添加创造想象的服饰和道具、场景,完成一幅反映儿童生活画作;最后,学会根据观察要点,评论自己或名家的画作。在教师进行设计有针对性的呈图方式后,屏蔽了大量干扰学生观看的无用信息后,学生对突出的细节特征关注程度较之前高,有效帮助学生观察重要信息,形成聚焦重点的观察习惯,对画面深入刻画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解读,图有“深度” 在第一次实施教学后,针对学生的学情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表现

8、为学生整体上学习兴趣增强,参与度广泛。教师教学呈图方式的改变,有效指导学生关注图像中人物的外形、动态、服饰等特点,不但能表现出儿童形态各异,还能通过对人物动态外形等特征的口头描述进行表达感受。从作品上看,学生摆脱了浅表的观察方式,突破了僵化简单的表现技法,由于低年级儿童在技能技法上的限制,对于“写实”这一教学目的的表现还不够凸显,仍然流露出较为拘谨,幼稚的用笔痕迹。能够为了让教学思路更加条理化,杜绝进一步实验的盲目性。笔者在教学中引入“5W2H 思维分析法” ,结合跟踪教学,改进策略等方面,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见图) 从“5W2H”各个维度反复验证、推敲、分析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开始在

9、进行第二阶段的创新教学思维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完善教学过程。 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深化改进预设中,面对学生还是存在着技法不成熟导致落笔拘谨、人物僵化、特征不够突出的现象,确定主要问题是低年段学生对表现动态的方法认识模糊,理解不到位,影响下笔。因此,教师通过移植名画家笔下的儿童画像以及同学模特的图像呈现为 PPT 图像,在原有的放大、聚焦的呈图基础上,添加正面像、侧面像明确清晰的轮廓线、动态线,帮助学生分局部理解把握人体在动态情况下不同角度的简单呈现,摆脱僵硬拘谨的下笔心态,在教师组织的限定练习写生时限内,学习快速专注的分步描绘动态线的方式,更轻松地游刃有余地掌握人物接近写实的描绘方法。三、教有改进,

10、图有“成效” 通过对二年级美术写实人物表现技法的教学实例进行两个递进式阶段的观察、跟踪、改进,本人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策略改进上有以下几点收获: (1)摆脱传统的呈图展示教学方式,寻求有效的聚焦解图的方式,有重点地逐步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点。通过全新的呈图解图的方式,满足学生探索从涂鸦阶段过渡到写实风格的创作,当建立了表现技法上的概念后,同步地会满足学生对他人、自我、名画作品评价的需求,从而更加自信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从建构主义者的角度看,教师为学生现存的技能技法知识中建立新的观点和建构新知识提供十分必要的支持框架,作为指导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讲授,会在学生已知的范围内寻找更加有效的策

11、略,并且为学生提供提示,为学生自己发现改进提供帮助。通过两个递进教学阶段的跟踪改进,再次证明了构建新的知识都必须在先前的知识地位作用上,教?应当重视先前知识具有的促进教学反馈的作用。 (3)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应该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抓手,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观察学生活动,注重有效的生成。注意的焦点及时反馈调节学习活动,记录有效的观察实录,最终这种有效性将得到检验。 四、学有所成,图有“方法” 学生只有具备图像识读素养,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解读他们可触的视觉图像,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图像转换成为自己的审美语言,可以顺利

12、地实现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本课图像识读的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目标实现的成效表现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局部的观察,能够快速地下笔捕捉动态外形特点,使笔下的线条自然形成大胆、直率、朴实的风格,大胆地表达主观感受,自然地从涂鸦儿童期阶段过渡到写实风格的创作。(2)过程和方法:学会抓住事物重点、特点来确定不同的观察方法,掌握通过聚焦细节的观察,分步描绘人物的方法;了解写实主义的灵活多样性,从自己的作品中回应课文中的经典名画,感受艺术家各种类型的典型以及非典型的写实主义作品,接受并理解画面人物形象、精神和个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从完美写实的要求中解脱出来,放下了“力求

13、真实还原”的创作思想包袱,认可自己个性的创作;乐于探索、积极参与,轻松表现画面,增强作画的信心,迈入更高的作画阶段。 在低年级美术课堂中展开聚焦细节,图解人物赏析的观察方法,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相互推进课题研究的进程,思考如何进一步针对低年级视知觉经验,展开图像分解的有效运用,进行对该课题科学评价检验的各项指标的研究,让课例的实施跟踪和对比数据更具有说服力。除了做到加强进行课例研究前对比测量数据收集,如调查表、反馈表之类的数据掌握,不同呈图解图的引导赏析教学前后差异的对比教学现象研究,重视研究成果中科学评价成效的对比数据的获取。更多的读图、解图、呈图的方式还需要我们从研究者的角度,持续推进、提升、验证,研发美术课堂欣赏课程多种模式,进行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的选样实验,使之成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全年段学生对美术图像鉴赏的认可度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画面形式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优化美术课堂的欣赏教学的更有应用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