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鲁教版)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9947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鲁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空间结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鲁教版)一、课标要求 本节对应课标要求为“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条课标侧重于以实例分析为基础,有三个层级的能力要求,第一层级要求学生结合某城市地图,说出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主要功能区;第二层级要求学生归纳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第三层级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的第三节。 “城市与地理环境”共三部分内容,第一节从时间维度介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从空间的宏观维度介绍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第三节从微观角度研

2、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内容教材结构清晰,与生活联系紧密,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居住地城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将抽象的城市理论嫁接到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目的。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中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认识缺乏理论深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前认知,帮助学生对城市进行理性思考,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城市规划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运用实

3、例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结合模式图,说出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 过程与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通过对所居住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设计未来城市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家乡为案例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家乡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通过调查研究,给家乡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经济因素对城市

4、空间结构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六、初教设计(如表 1) 七、反思重构 本节课从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自然生成。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如利用新闻和宣传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重难点。同时强调对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列表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最后,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结合泰兴市规划图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实践

5、反思,笔者发现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情境设计的主题性不够清晰,教师分别选用江北新区、高雄及泰兴本地的案例,案例来源离散,且关联性不强,不能形成“一例贯之”的教学设计;教师设置问题“结合泰兴市 20142020 年城市规划示意图 ,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问题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答案发散,且本题过于宽泛,就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而言,难度过高;本节课图表类型复杂,具有明显的高考指向,无法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效果一般,故再教时重新设计如表 2。 八、再教设计(如表 2) 专家点评:本节课通过精心预设,自然生成,既联系生活实际,又沟通理论与现实。教师依据学情,在分析鲁教版教材的基础上,

6、整合乡土地理案例,充分挖掘隐性课程资源,优化整合,实现教学目标。如通过泰兴宣传片引导学生分析城市的区位因素,实现前后知识的无缝对接;利用情景剧,让学生深度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时空变化;结合百度地图、景?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而对于本课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绘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坐标图,突破教学难点。并利用“公共自行车的规划点”资料,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对教材的“深度开发”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动态、辩证地看待身边的地理现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江苏省泰州市实验中学校长、泰州市教育局教科所副所长、地理特级教师 胡唐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