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697933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浅探管理科 朱学锋摘要:王维是山水诗的大家,其 创作的山水诗常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给人以诗而又超乎于 诗的美感。 诵读王维的山水 诗,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深情怀抱中,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本文拟从王维山水诗在艺术创作的“诗中有画”和“静幽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谈谈他的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静幽意象山水田园诗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和谢灵运,而至唐代蔚为大观,山水审美意识也是在这时日趋成熟。作为中国山水诗人的大家,王维在继承前代诗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奠定

2、了他在唐代诗坛的重要地位。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诗人,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有出色的绘画本领,还擅长音乐。因而他善于捕捉自己对大自然敏锐独特的感受,并运用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因此,其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有神韵。1 诗中有画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这一评价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诗境如画境。这是其诗歌让人感到有空灵意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写意” 。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山水论) “意”指的是艺术家创作前的构思和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思志意。这是经过加工提炼,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象,讲求的是画外

3、有画,景外有景。这就是空灵的意境。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 ,即诗带有画写意的特点,也就是说他的山水诗歌像画的情思统摄于笔墨,笔墨蕴涵有情思一样,深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与他用画理来创作诗歌有关。 首先,王维的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中国绘画在结构上很讲究构图, “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画学“六法”之一,是“画之总要” (张彦远2历代名画记 ) 。画家善于把许多的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成一个整体。王维常用这种方法来作诗。就如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仗候 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 闲逸, 怅然吟式微。诗歌的画面初看似乎很散乱

4、,斜阳、墟落、牛羊、野老、雉雊、麦苗描写的都是一些村庄常见的景象,但诗歌的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中“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零零散散的景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流露出的是对陶渊明“归去来兮”的人生理想向往。王维诗歌中景物的描写还十分注意结构层次,如先铺写背景,再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顺序来安排。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 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首五律诗利用四联诗句来构图布置画面,首联夸张终南山与海相连、与天都相邻的地理位置,以见其绵长辽远的地势,展示了一个大背景;颔联分别从山外远望和山内

5、近看两个角度描绘终南山白云缭绕、青霭微濛的姿貌,以见其高入云霄的山势;颈联写中峰两侧分野不同,山谷之间阴晴各异,又从其占地之广大渲染出终南山的壮伟。诗人似从天外鸟瞰大自然,采用多个角度的视点,构成一幅超然意境的终南山全景图。全诗中视点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就像摄像时先拍远景,再逐渐推进近景,最后将画面定格在“隔水问樵夫”这一动作上,仿佛嘎然而止,但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回味。这种无穷的回味就妙在于“隔水” ,生出的是无限空灵之感。其次,王维的诗在技巧上吸收了水墨运用的特点,注意画面“空白”的虚实、繁简、浓淡的笔墨处理。用简练清淡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恣意挥洒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这种

6、方法融合在诗歌创作中,使得诗具3有画传神的艺术效果, “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终南山 ,就是利用疏放的线条和清淡的水墨描绘出终南山云烟的变幻。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走进山麓,只见茫茫白云遮住前路,蒙蒙雾霭散尽。白云、雾霭、青山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诗人立足山峰,四下遥望,白云、雾霭使得一座座山峰姿态万千,明暗变化,若有若无,令诗人惊叹不已,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这几句诗画出妙境,让人悟出绘画中虚实之笔法。又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用以虚写实的笔法,落实到具体的描写。 “江流天地外,山色

7、有无中,”眼前流入大江的汉水是实写,而浩瀚的汉江在天地之外奔流是虚写,两岸的群山虚无缥缈,若有若无,境界一直拓展到天地之外。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利用江流、远山、郡邑由于远小而近大造成的“郡邑浮” 、 “远空动”的错觉,将实境描绘得如海市蜃楼一般,好像一幅苍茫的水墨画。另外,王维的诗还从色彩、光线、动态、音乐等多种角度来描写山水景物,使得诗境犹如画境一般。 山居秋瞑是体现“诗中有画”这一特点的典型的一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前两句,好像一幅山水画的大背景,是画面的整体。诗人选择了雨后秋山薄暮这样一个特

8、定的环境来表现山居的美,点出了诗题,托出了意境。三、四两句,写山中景物:明月松林,清泉溪石,这两句一句写静,一句写动,一句有光,一句有声,所见所闻互相映衬而又自然地融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极其生动的画面美。五、六句表现人的活动,但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仅有4“竹喧” 、 “莲动”四字,人物完全融化在山水景物之中。结尾两句,写由于山林如此美,作者便产生了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乐观情绪。由于诗人注意构图、着色、映衬,以及动静、虚实的对比变化,各种景物和谐、完美地组合在画面上,写出了诗人在山林中的丰富新鲜感受。读后让人仿佛呼吸到山中雨后湿润的空气,听到溪石上潺潺的清泉声,看到夜幕中明月衬托下的剪影。从竹

9、林的喧哗可以感受到浣女归途的热闹,从莲花的摇动可以想象渔舟穿行的轻盈,宛如一支恬静柔美的山村小夜曲。不仅溪石上的流泉声衬托出整个环境的静谧,就是看不见的浣女、渔人也都表现环境的静,从而表现整座空山的超离尘嚣的空灵意境。王维用画理来作诗,使得他的山水诗突破了唐代以前山水诗的孤寂感,而具有空灵的意境。2 静幽意象我国古典艺术,特别是诗歌,从来特别强调“传神” 。如果王维仅仅把诗写得逼真如画,不能算高境界。因而,王维在山水诗中营造的空灵意境,还与其诗歌意象的选择及艺术处理有关。首先,王维山水诗往往选择大自然中最能表现宁静清旷的景物作为诗歌意象的素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松风吹解带,山月

10、照弹琴,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谷口疏钟动,鱼樵稍欲稀”明月、鸟鸣、泉响、松声、蝉噪,甚至疏钟、人语都成为诗人捕捉的意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这些静幽淡雅的意象中,我们可以洞察诗人的心灵,感受到景物背后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闲逸宁静的心情。就如“钟声”这个意象来说,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 ,山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忽有钟声飘来,耳能闻而目不能见,香积寺的幽静不言可知。诗人在诗中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缥缈的钟声来烘托环境的幽静,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前人评“深山何处钟”时说:“幽微敻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 ”(唐宋诗举要卷四)为什么钟声会产

11、生这样的效果?人们常赋予钟声神秘的宗教色彩,认为它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悠扬动听的钟声能把宗教感情转化为一种审5美情感,将宗教色彩转化为诗意。平缓的节奏,体现的是诗人闲静淡泊的心态。另外,钟声打破宁静的环境,也象征着心灵的顿悟,带有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悠远无穷的诗的韵味。静幽并不单是在静态素淡的景物中可以感觉,即使是在动态、明丽的景物中也同样可见。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晚霞明灭,虽有飞鸟、余霞的点缀,但暮霭中的秋山仍十分幽静,毫无喧闹的感觉。正如西方有一说法:“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景是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在闲静淡泊的心态观照下,即使是动态的景物也是幽

12、静的。即佛家所说的“色亦空,动亦静” 。其次,王维在山水诗中常运用动静相生的辨证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他诗中所描绘的深山力求空灵,刻画的林荫意在静谧,笔下的月光是淡泊的,甚至连泉水也虽动而常静。以声写静,以动衬静,是最能引起人的思绪。如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光宗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 ”用蟪蛄悠长的鸣叫和风吹庭槐的飒飒声,来衬托秋夜的寂静与凄凉。又如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是“以动衬静”最为典型的一首绝句。 “有此一惊字,愈觉寂然” (姚鼐唐人绝句诗钞注略引徐文弼语) 。因为夜静山空,所以无声无息的月出会惊动山鸟,又因为山鸟“时鸣春涧中” ,所

13、以愈显得山涧的空寂幽静,即所谓“鸟鸣山更幽” 。这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 带着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大自然,看到的“动” ,决不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势,更多的是表现静夜中的轻动微响,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瞑 )等等。鸟语虫鸣,泉响露滴,大自然一切事物的运动,最终都是导向“静” ,无不表现着一种闲静空寂的境界。用澄净之心映照世界的动静喧寂,这就是王维山水诗既宁静幽寂而又活泼有声的原因。再次,王维常巧妙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将人的

14、五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描写,如将视觉与听觉沟通、视觉与触觉沟通等。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6舌、鼻、身各个官能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 通感可以改变或丰富艺术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艺术表现力得以扩张,使审美感受具备新颖性。如清溪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色调本来只有明暗的分别,并没有闹静的说法,但彼此在感觉上是可以相通的。在这首诗中,深松是呈暗淡的墨绿色,属于冷色调,而“冷”与“静”又息息相关,于是,诗人直接以“静”的听觉感受来表现对松柏颜色的视觉印象。

15、湍流声因乱石重叠而显得喧闹,但又因青松掩映而显得恬静,从而烘托出大自然的灵动之美。又如过积香寺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写松荫蔽日,即使是阳光也难以透过。整幅画面的色调是幽暗的,作者用一“冷”字形容,把视觉与触觉相贯通,引起读者情感上的联想,扩展了诗歌的艺术想象空间。王维的山水诗在诗歌的艺术创作风格上,可谓独树一帜。他把绘画融入到诗歌中,将视觉的色彩感和听觉的流动感,转化为有灵性的语言符号和表意形象,妙趣横生,无人能及,开创了山水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乃至历史文坛的重要地位,成为历史上星光熠熠的文学银河中的一颗耀眼明星。注释: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5. 钱钟书著.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2.90. 周裕锴著.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7. 耿庸主编.新编美学百科词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63.参考文献: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5-245.2 葛晓音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217-252.3 王从仁主编.王维、孟浩然及其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32.4 徐中玉主编.唐代诗歌评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41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