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9548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广东自考网 WWW.9184.NET 本资料来源: 广东自考网 1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本资料由广东自考网和考友联盟联合收集整理,无错版,可以直接打印复习。祝你考试成功!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 1 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带有主观性。社会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社会心理现象的主体离不开个体,这个个体指处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个体。群体不等于若干个体相加的总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第 2 节 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心理学大致上可有两种归类:一种

2、是归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或归为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的性质;另一种是归为自然科学的性质或归为社会科学的性质。不能把社会心理学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应归属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它与生理心理学一起应该构成心理学两个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人们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简述:SSP 与 PSP 的区别?答:1.SSP 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SSP 更着重定性分析;PSP 着重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3.在研究着眼点上

3、,SSP 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着重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而 PSP 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身上产生发展的过程与条件。第 3 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变量。自变量既可以是研究者控制之下的,也可是被试者影响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如性别;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信度指测量本身的

4、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观察在心理学中即指人们对特定现象或事件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系统的知知。优点:现实性(自然性) ;缺点: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实验法:实验指研究者有意安排的一套程序,它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条件下取得能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因而能使这种经验得到重复或验证,而不带有偶然性。对实验情境的控 广东自考网 WWW.9184.NET 本资料来源: 广东

5、自考网 2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但在实验安排上也不同于心理学实验的特点。优点:提高了效率;缺点:不可随意迁移到社会情境中去,不易于推广。调查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档案研究法:指对现存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可使研究者在较广阔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考虑假设。物理痕迹研究: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现代心理学始建于 1879 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

6、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德国冯特的个体心理学与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构成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尔后发展的基本特征。西方社会心理学一般定位由 1908 年开始,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一本是罗斯写的,另一本是麦独孤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 ,他用的心理学理论是本能论。第 5 节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论述: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1.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2.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

7、、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助。社会心理学还着重研究人们的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与改变的规律,这对于处在社会改革今天的我们说来,尤其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第二章 个体的社会化第一节 什么是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个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每个人降生到人间后,就面临着 物质环境 和 社会环境。论述:什么是个体社会化,有那些特点?(个体社会化概念) ,有如下特点

8、:1.长期性。a-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b-初生儿面临的社会环境极端复杂,他逐渐长大起来,要掌握的社会事务和道理很多。总之人不同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所以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2.发展性。个体从不认识和不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到认识和掌握它们,是个发展过程:a-这种发展是随个体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所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的。不到一定年龄阶段,不能认识和掌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要点和准则。b-个体社会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自始

9、至终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过程的写照。个体实现社会化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机械的过程。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的机制实现个体社会化最初是从机械地模仿开始的。依从,是出于父母的“威严” 、 “权力” ,是薄弱的。 广东自考网 WWW.9184.NET 本资料来源: 广东自考网 3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机制或根据,社会心理学上称作“认同”或叫“自居作用” 。 “认同”或“自居”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机制。个体社会化的进一步实现则是凭借“内化”机制,使个体社会化完完全全实现了一种由外在转向内在、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历程。依从、认同和内化三种机制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往往综合地重叠地起着

10、作用,成人甚至老年人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同样有这三种机制的表现。重要阶段是从出生到青年。第三节 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的重要内容: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 。个体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趋于定型。个体

11、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它指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丙社会化问题。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转变;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得特别难于适应。第四节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的获得社会角色的获得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结果。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

12、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除了生理的自然方面 原因之外,主要是由文化的、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五节 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老年人个体社会化的特点:表现在个体社会化的方向与目标上。为了使个体得以保持健康,延缓衰老,过好幸福的晚年生活。在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方面,在扮演社会角色上也表现出老人的特点。在个体社会化的内容方面,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老年人个体社会化的实现途径:要明确认识到个体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过程,人到老年但社会化还要继续进行。应顺

13、应形势的发展,认识到离退休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必要的。搞好家庭、邻里关系,开展人际交往活动。正确对待疾病、丧偶以及其他突发的不幸变故。第六节 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个体社会化问题发展心理学讲到青少年青春期时,常常把这个时期看作个体发展的“危险”阶段;从心理学上说,表现出“非理性”倾向的,属于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困难,或称“顺应不良” 。心理的适应是一种根源于生物进化的机能,表现为有机体某种应变的能力,起到对行为的调节作用。青少年的适应不良(逆反心理)的表现:与环境的矛盾: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快增强了,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大人的管教使青少年感到委曲,难于承受。与家长的矛盾:社会责任感与经验有限的矛盾。

14、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适应,根源在于整个心理生活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以心理上受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能的发挥受到阻碍,因而降低了适应机能水平为基础,受盲目的、非理 广东自考网 WWW.9184.NET 本资料来源: 广东自考网 4性的支配为其行为的特征。第三章 自我自我意识第 1 节 什么是自我、自我意识,它是怎样形成发展的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包括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别人对自己的关系。三个层次:觉察到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

15、过程才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表明“自我”观念、自我意识是形成发展得更晚,更慢的,正是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的意识。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表现为高度的自我觉察,个体关注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处于这种状态时,个体得以更多更好地处理有关自己的信息,使自己能更妥善地协调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整个周围情境的关系,由于加强了自我监控,工作更有效,与他人相处更融洽,也更能学习他人所长,改进自己的不足。第二节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表现并非所有的行为都表现为自我意识,还受环

16、境他人态度的影响。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在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上。在对人关系中自我与自我意识的表现又常常是比较复杂的。格京 1965 年实验说明,在对人关系中对方的特点与情况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另外,个人所属群体、团体组织,也常常成为自我表现的参照点。第三节 自我评价及其研究自我评价: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评价是通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的。自我评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家长)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第二阶段(同伴)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来作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第三阶段(行为结果)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如自我优越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