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两江四湖导游词讲解资料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50KB
约6页
文档ID:30695164
两江四湖导游词讲解资料_第1页
1/6

中国导游职业教育网 两江四湖导游词讲解资料桂 林 “两 江 四 湖 ”, 即 指 漓 江 、 桃 花 江 、 木 龙 湖 ( 含 铁 佛 塘 ) 、 桂 湖 、 榕 湖 、 杉湖 , 其 环 城 水 系 全 长 7.33 公 里 , 水 面 面 积 38.59 万 平 方 米 该 工 程 最 早 形 成 于 北 宋年 间 ( 960-1127 年 ) , 当 时 榕 湖 、 杉 湖 、 桂 湖 上 舟 楫 纵 横 , 游 人 如 织 , 兴 盛 一 时 由于 年 代 久 远 , 一 些 湖 塘 已 经 填 没 为 了 再 现 当 年 桂 林 “水 城 ”的 繁 荣 景 象 , 并 恢 复桂 林 宋 代 水 上 游 的 城 市 游 览 模 式 , 桂 林 “两 江 四 湖 ”工 程 的 构 想 , 最 早 是 桂 林 市 政府 于 1998 年 9 月 18 日 提 出 , 于 2002 年 6 月 2 日 实 现 了 通 航 它 既 是 城 市 的 环 保 项目 、 城 市 改 造 项 目 , 又 是 旅 游 项 目 “两 江 四 湖 ”工 程 建 设 的 环 城 水 系 由 三 个 部 分 组 成 : 一 是 由 木 龙 湖 、 桂 湖 、 榕 湖 、杉 湖 与 漓 江 相 沟 通 而 构 成 的 一 环 水 系 ; 二 是 桃 花 江 与 四 个 内 湖 相 沟 通 而 构 成 的 二 环水 系 ; 三 是 恢 复 朝 宗 渠 , 沟 通 小 东 江 、 訾 洲 河 而 构 成 的 三 环 水 系 。

已 竣 工 的 一 环 水 系 由 南 至 北 分 为 三 个 景 区 , 即中国古典式园林--榕杉湖景区、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桂湖景区、宋历史文化园--木龙湖景区除 了 把 “两 江 四 湖 ”贯 通 ,让 游 船 进 入 市 区 水 域 , 形 成 独 特 的 市 区 水 上 游 乐 外 , 还 要 在 沿 江 、 沿 湖 建 富 有 特 色 的桥 梁 , 形 成 新 的 景 观 对 三 个 景 区 进 行 园 林 绿 化 , 并 配 以 亭 、 台 、 楼 、 阁 等 园 林 建 筑 ,建 成 名 树 、 名 花 、 名 草 、 名 亭 、 名 人 雕 塑 博 览 园 和 桂 林 山 水 诗 廊 , 提 高 “两 江 四 湖 ”的 旅 游 品 位 游 客 既可欣赏景区内新建成的名桥博览园、名花名树名草博览园、亭台楼阁博览园和雕塑博览园,而且在船上还可观赏水系周边的象山、伏波山、叠彩山、尧山、宝积山、老人山等十多座传统名山;与漓江自然山水游所不同的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融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与城市主体水乳交融,提升了“山水”品牌主载体---桂林城市的形象,并增加了对“山水”品牌中“水”的观光形式,使之成为融汇古今的历史之道,集粹山水的自然之道,天人合一的生态之道,突出体现了桂林“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特色,使桂林的山和水真正地达到“山依水,水连山,山环水绕,相互辉映”浑然一体的境地。

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成为桂林最有影响的旅游景区之一目前“两江四湖”景区已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2006 年又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榕 湖 、 杉 湖 景 区 位于桂林市中心,秀峰、象山两区接合部,原为唐代建桂林城时的护城河明洪武年间(1368—1398)桂林城池向南扩展,演变为内湖,明称阳塘或阳桥塘水域面积 16 公顷,呈葫芦状阳桥把湖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通桃花江的是榕湖,东连漓江的是杉湖主要景点有:高 山 流 水 、 湖心亭、古南门、大榕树、黄庭坚系舟处、芙蓉亭、阳桥、唐 景 崧 雕 塑 、 古 榕 双 桥 、补杉亭、日月双塔等高 山 流 水 杉 湖 边 的 “高 山 流 水 伴 知 音 ”一 景 , 是 园 林 艺 术 理 水 的 巧 妙 之 作 湖水 从 巨 大 的 石 刻 琵 琶 下 穿 过 , 站 在 巨 石 叠 成 的 高 山 流 水 边 的 雕 塑 像 , 是 宋 朝 的 诗 人 王正 功 他 面 对 着 漓 江 的 绮 丽 风 光 , 挥 动 着 手 中 的 大 笔 南 宋 嘉 泰 元 年 ( 1201 年 ) ,王 正 功 刻 于 独 秀 峰 读 书 岩 口 的 《 鹿 鸣 宴 劝 驾 诗 》 中 , 该 诗 第 一 次 写 出 了 “桂 林 山 水甲 天 下 ”这 一 千 古 传 诵 的 诗 句 。

曲 水 流 觞 离 “高 山 流 水 ”不 远 处 , 有 宋 代 文 人 宴 饮 游 戏 的 “曲 水 流 觞 ”石 刻 ,这 是 1999 年 11 月 考 古 人 员 在 正 阳 路 步 行 街 改 造 工 地 发 现 的 觞 ( Shang ,音 商 ) ,古 代 盛 酒 器 , 即 酒 杯 , 通 常 为 木 制 或 陶 制 木 制 的 底 部 有 托 , 可 以 浮 于 水 中 而 陶 制的 两 侧 有 耳 , 也 称 “羽 觞 ”, 较 木 杯 重 些 , 需 放 在 荷 叶 上 , 才 可 浮 水 流 动 古 时 每 年中国导游职业教育网 农 历 三 月 初 三 , 人 们 在 环 曲 的 水 渠 旁 宴 集 , 在 水 上 放 置 酒 杯 , 任 其 顺 流 而 下 , 酒 杯 停在 谁 的 面 前 或 打 转 , 谁 就 要 取 饮 杯 中 酒 , 并 当 场 赋 诗 , 彼 此 相 与 为 乐 九 天 银 河 地 处 中 心 广 场 东 南 角 , 东 接 正 阳 街 的 “漓 江 大 瀑 布 饭 店 ”, 其 “九 天银 河 ”工 程 主 体 景 观 由 瀑 布 流 水 , 各 式 喷 泉 , 灯 光 效 果 及 背 景 音 乐 组 成 。

在 12 层高 的 楼 顶 上 设 36 个 喷 头 , 抽 地 下 水 循 环 使 用 , 可 形 成 一 扇 高 45 米 , 上 宽 72 米 ,下 宽 75 米 , 与 地 面 成 83 度 夹 角 的 巨 大 弧 形 瀑 布 , 系 统 总 流 量 为 每 小 时 2560 立 方米 这 是 迄 今 为 止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人 造 瀑 布 , 已 申 报 吉 尼 斯 世 界 纪 录 , 并 获 得 了 上 海 大世 界 吉 尼 斯 总 部 的 确 认 日 月 双 塔 位 于 杉 湖 岛 上 , 双 塔 通 过 18 米 长 的 水 下 水 族 馆 相 互 连 通 月 塔 是 七 层 、高 35 米 的 琉 璃 塔 , 每 层 门 窗 均 有 寓 意 深 远 、 形 象 生 动 的 装 饰 画 日 塔 是 九 层 、 高41 米 的 铜 塔 , 由 铜 材 350 吨 铸 锻 而 成 它 创 造 了 三 项 中 国 之 最 : 中 国 最 高 的 铜 塔 、中 国 最 高 的 铜 质 建 筑 物 、 中 国 最 高 的 水 中 塔 双塔塔身、塔内以浮雕、壁画集中展示桂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玻 璃 桥 位 于 榕 湖 东 端 、 阳 桥 西 面 造价 200 万元人民币,桥长 22.4 米,宽 2.64米,全桥均用水晶玻璃制成,集中体现了现代玻璃工艺的水平,是 我 国 第 一 座 采 用 特 种 水晶 玻 璃 材 料 构 架 的 观 光 桥 梁 为 五 跨 贴 水 拱 桥 , 只 可 观 赏 不 可 通 行 , 以 保 安 全 桥型美观大方,晶莹剔透,尤其是晚上在绿色光影下的小桥更是流光溢彩,美仑美奂阳 桥 位 于 繁 华 的 中 山 中 路 上 作 为 榕 、 杉 两 湖 分 界 的 阳 桥 , 始 建 于 宋 代 , 原 为 木结 构 桥 , 其 名 “青 带 桥 ”、 “通 济 桥 ” 元 代 毁 于 大 火 , 明 洪 武 年 间 改 建 为 石 桥 , 更 名“阳 桥 ” 新 阳 桥 重 建 于 20 世 纪 末 , 外 观 设 计 采 用 意 大 利 罗 马 城 西 北 的 梵 蒂 冈 圣 彼 得大 教 堂 前 、 台 伯 河 上 的 “维 多 利 奥 ·埃 马 努 尔 二 世 桥 ”造 型 , 为 三 跨 变 截 连 续 梁 桥 ,主 体 均 为 钢 筋 混 凝 土 , 外 铺 花 岗 岩 和 大 理 石 , 双 向 六 车 道 。

桥 拱 顶 为 古 “顺 庆 门 ”城 楼 及 周 围 景 物 浮 雕 , 过 道 北 侧 的 花 岗 岩 石 柱 间 , 有 11 幅 与 阳 桥 有 关 的 历 史 人 物 浮雕 图 桥 长 57 米 , 跨 径 28 米 , 桥 宽 26 米 七 星 北 斗 桥 位 于 古 南 门 南 侧 桥 形 布 局 走 向 按 北 斗 七 星 分 布 , 桥 上 有 七 根 汉 白 玉灯 柱 , 象 征 天 上 的 北 斗 七 星 , 故 名 “七 星 北 斗 桥 ” 桥 面 栏 杆 全 部 用 汉 白 玉 打 制 , 雕刻 有 各 种 各 样 的 精 美 图 案 桥 全 长 126.25 米 , 是 广 西 目 前 为 止 最 长 的 汉 白 玉 桥 古 南 门 位 于 榕 湖 北 岸 相 传 为 唐 代 名 将 李 靖 修 建 , 南 宋 时 称 “威 德 门 ” , 元代 修 缮 时 , 又 改 称 为 “小 南 门 ” 据 记 载 , 旧 时 在 此 修 了 座 谯 门 ( 古 时 在 城 门 上 用 以瞭 望 的 楼 ) 城 楼 上 植 古 榕 一 株 , 年 久 根 跨 门 外 , 盘 错 至 地 , 往 来 行 人 车 马 , 穿 树 根 而过 , 故 又 称 “榕 树 门 ” , 门 上 的 谯 楼 则 叫 “榕 树 楼 ”。

据 说 , 桂 林 别 称 “榕 城 ” , 亦 来 源 于 此 这 是 桂 林 市 保 存 较 完 整 的 一 座 古 代 城 门 1963 年 3 月 , 郭 沫 若 先生 来 桂 林 , 曾 两 次 登 城 观 览 并 赋 诗 , 还 题 “古 南 门 ”三 个 大 字 , 现 刻 石 嵌 于 城 门 上 古 榕 树 从 前 湖 畔 古 南 门 前 , 有 老 榕 树 两 株 , 其 中 一 株 因 遭 雷 击 枯 死 , 现 只 剩 下 古南 门 前 这 株 古 榕 树 它 属 于 小 叶 榕 , 高 19 米 , 胸 径 1.62 米 , 树 冠 幅 直 径 32 米 ,已 有 1000 多 年 的 历 史 在 清 代 “榕 城 古 荫 ”为 桂 林 新 八 景 之 一 黄 庭 坚 系 舟 处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为 当 朝 权 贵蔡 京 等 所 排 斥 , 被 贬 宜 州 ( 今 广 西 宜 山 ) 于 北 宋 崇 宁 三 年 ( 1104 年 ) 路 经 桂 林 ,曾 在 榕 溪 ( 今 榕 湖 ) 北 岸 的 榕 树 下 系 缆 停 舟 歇 息 。

南 宋 淳 熙 二 年 ( 1175 年 ) 静 江 知府 张 栻 因 此 建 “榕 溪 阁 ” 来 纪 念 他 “榕 溪 阁 ”早 已 湮 没 , 在 其 遗 址 处 建 “榕 荫 亭 ”并 立 有 “黄 庭 坚 系 舟 处 ”石 碑 现 湖 上 有 一 石 船 古 榕 双 桥 采 用 北 京 圆 明 园 天 宝 坞 “玉 带 桥 ”桥 型 桥 长 22.6 米 , 跨 径 为 5.7中国导游职业教育网 米 , 单 桥 桥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