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6424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余 辉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合情推理意识,其次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合情推理过程:第一步,让学生通过解读问题或情境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思之有“源” ;第二步,让学生寻找与当下信息有关的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哪些可以作为合情推理的基础,做到推之有“据” ;第三步,让学生整理思路,利用合情推理知识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理” ;第四步,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果的合理性,辩证地看待合情推理,做到用之有“忧” 。教师只有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循

2、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1让学生思之有“源”得到数学结论前,合情推理帮助我们猜想和发现;得到数学结论时,合情推理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合情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断、数学直觉等。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猜想” ,而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应以观察为基础,以联想为桥梁,以想象为动力,以创新为目的。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供猜想的情境,让学生借助有利于萌发猜想的素材,有机可“猜” 。(1)提供关系结构或规律相同的同类型材料,让学生归纳推理。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包括不完全归纳和完全归纳,而小学数学中采用的多是不完全归纳。不少数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归

3、纳验证”发现的。针对归纳推理,教师根据需要研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材料时,应做到:一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同类型材料,一般不少于三个;二是提供某些方面结构相同或规律明显的材料;三是提供所蕴涵的关系或呈现出来的规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并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通过提供的这些材料,使学生能够从“多”中求“同” ,归纳概括出有效结论。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长方形纸条的 1/2、2/4 和 4/8,借助纸条直观地比较1/2、2/4 和 4/8 的大小,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1/2 和 2/

4、4、2/4 和 4/8、1/2 和 4/8 各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发现这三组分数都具有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 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于是猜想所有的分数都可能具有这一性质。(2)提供具有某些相似性的不同类型材料,让学生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两个不同对象的某些类似属性,猜测这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类似属性的推理。类比推理的基础是比较,关键是迁移。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与之对比,因此素材选择的合理性是影响学生类比推理的关键因素。选择类比推理的素材时,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需要探究问题的特点,以及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和结构

5、;其次是寻找学生已有知识中具有相似特点的素材,由这种相似性的分析,类比出他们其他性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再次是要对可供选择的材料进行适当处理,使之能够凸显有待解决问题的主要性质或关系。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学习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具有紧密联系的旧材料、旧知识,根据知识间属性的相同或相似,分析,类比、猜测新知识也可能具有此属性,然后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某教师针对“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的推理是这样处理的:首先,他对小学生已经学过的体积公式进行过滤,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体都“比较直” ,都是直柱体,外在形式具有相似性;其次,他强调虽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主要表征

6、形式不相同(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 ,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表示,引导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3)提供实验情境或统计数据,让学生统计推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一是对某事件有一个猜测,为了检验这个猜测,学生要自己设计统计活动,动手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二是面对统计活动得到的大量数据,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预测(或推测) 。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现实意义的统计素材和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尝试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北

7、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组织比赛时,某教师通过组织“实验统计分析”的数学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数据的处理活动,了解数据的来源与内容,学习加工数据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活动、组织什么比赛好,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学生根据统计数据决定开展的项目不一定就是比赛的项目,但是进行统计推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选择、判断、决策,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所谓数学直觉,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关系以及规律性的某种直接领悟或洞察。它表现为对数学对象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综合的判断、整体的把握,是一种不包含普

8、通逻辑推理过程的直接悟性,属于非逻辑的方法论范畴。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在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瞬间做出判断的思维形式。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直觉尽管“突如其来” ,但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是在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教材,引导学生开拓思想,大胆猜测,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从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考察并做出直觉判断。2让学生推之有“据”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全程,发展合情推

9、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虽然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合情推理带有较强的情境性、个体性,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合情推理只要有道理、说得通就行。其实,合情推理不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的,是“有一定根据的” 。 如何让学生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做到推之有“据”呢?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情”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后再进行“推理” (或称之为猜测、推测)。其次,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合情推理方法,让学生猜测或推测出可能的规律、结论。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猜想的依据,思考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而不能满足于已经得出的结论。例如,教学13 亿粒米有多

10、重时,教师如果简单地让学生猜测“13 亿粒米有多重” 。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信口开河报出“15 千克” 、 “100 千克” 、 “200 千克” 、 “1000 千克”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而这些猜测是没有根据的,没有“合情”的成分,与答案“13 亿粒米约有 26 吨重”这一较科学的结论相差甚远。如何让学生“有根有据” 、合理科学地猜测呢,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较可靠地得出 13 亿粒米有多重?”由于不可能数出 13 亿粒米再来称,那该怎么办?这样就“逼”着学生想办法,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要知道 13 亿粒米有多重,必须先称出一部分(若干粒)米的重量,再猜测(推测)出

11、13 亿粒米的重量。这样既有效避免了学生信口开河的猜测,又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同时学到了科学合理的方法。3让学生言之有“理”对不同的个体而言,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依据、过程、结论往往是相同的,而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依据、过程、角度和结论都有可能不同。因此,在引导学生借助合情推理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把自己的推理依据、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表达出来,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 。如何让学生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

12、做到言之有理呢?教师在训练学生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常用句式,如“因为所以” 、 “先然后最后” 、 “题目要求必须先” 、 “根据和可以”等,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说话”完整的心向。同时,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要为学生的“说”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不同意见能够互相交流,在“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在“说”中带给学生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在“说”中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4让

13、学生用之有“忧”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猜测或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猜想,再通过论证推理验证猜想,形成结论,做到把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融为一体。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果的合理性,辩证地看待合情推理,做到用之有“忧” 。第一,教师不能因为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严密就强调演绎推理,强调严格的逻辑证明,忽视对合情推理的研究,弱化合情推理的教学与应用,导致学生对“模式化”的常规题解答娴熟,对需要合情推理的问题无从下手。第二,不能让学生过分相信合情推理的优势,而忽略其推导出的结论存在似真实假的可能,导致学

14、生将合情推理等同于逻辑推理。要引导学生对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论进行反思,产生“忧患”意识。例如对于学生产生的 “乒乓球直径是 60 厘米,一辆玩具汽车重 20 千克”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通过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验证,发现错误;而对于“128203259.84”的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以及估测 132,来判断积大约是 26,与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发现错误,培养学生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第三,合情推理在小学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教材中运用合情推理解决的问题或推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

15、题的途径和结论缺少“忧患”意识。在引导学生借助合情推理解决问题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能力:(1)通过具有前瞻性的课前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情境、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 (2)通过具有指导性的课中反思,帮助学生梳理反思课堂中学到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思想。 (3)通过具有延伸性的课后反思,引导他们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想办法验证得出结论的正误。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通过合情推理得出似真实假的命题情景,让学生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掌握一定的方法,逐步养成求证的习惯。总而言之,只有学生在合情推理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反思,产生忧患意识、求证意识,才能说学生真正形成了合情推理意识,具备了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合情推理与合理推理的关系,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