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57802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技法指津】 自然科学类文本,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科技发明或发现方面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学等学科。对于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阅读技巧 1.识别文体特征。自然科学类文本大多属于说明文(有的是关于自然科学的新闻报道) 。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对说明的事物从整体上有所认识。所以,对文章的理解很重要,我们既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又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其次要区别于文学类文本。自然科学类文本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有自身独特的说明顺序,就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以及事物

2、规律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还有时、空顺序的交叉等。最后,自然科学类文本在语言表述上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会运用常见的一些说明方法,除了下定义以外,还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 2.明确考查内容。自然科学类文本常见的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科技的内涵与特点。 (2)新发明的依据与成因。(3)新科技、新发明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4)人们对新发明的认识与评价。 (5)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6)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等等。 二、准确获取信息 针对自然科学类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

3、从“分析综合”的几个方面去获取信息: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即针对问题找出文中相对应的文句,并逐一筛选有用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自然科学类文本在说明事物时,总是先总后分,或者先分后总,也有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思路;当然,也有由表象到实质的说明和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等。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找出文章的中心,归纳每一自然段的要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于自然科学的发现、应用等情况,作者往往会对其正、负面效应,或其他方面的优劣等情况作出表态,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阅读时要从文中找出来并进行分析。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我们在阅

4、读的过程中,要尽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联想,将其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明晰答题规律 针对自然科学类文本,命题者常常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组合在一起的方式设置题目。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题的错误干扰项,往往有如下几类:(1)以偏概全。(2)混淆范围。 (3)断章取义。 (4)张冠李戴。 (5)因果颠倒。(6)偷换概念。 (7)强加观点。此外,还有已然与未然故意混淆,偶然与必然故意混淆,妄加词语生成他意,错误整合信息等。所以,我们在做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明确文本说明的对象,尤其要读懂事物之间的关系。 (2)理清事物概念的限制和概括,尤其不能忽略表述的细微区别之处。

5、(3)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从文本整体到局部答题区域作分析、推断。 2.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读懂问题,回归文本。 (2)有问必答,明确限制。 (3)问题探究,发表见解。 【阅读训练】 手 机 汪民安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

6、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急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

7、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

8、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位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

9、,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选自论家用电器 )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

10、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人们 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