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764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目录一、背景情况二、基本定位三、目标原则(一)建设目标(二)建设原则四、业务架构(一)土地管理(二)矿产资源管理(三)地质环境管理(四)土地督察(五)执法监察(六)综合事务(七)辅助决策五、数据架构(一)国土资源数据类型、来源(二)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三)国土资源数据总体框架六、应用架构(一)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需求(二)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构成七、技术架构(一)统一数据中心(二)统一政务工作平台(三)统一门户网站(四)统一网络系统八、工作统筹(一)统筹金土工程和数字国土工程(二)统筹国土资源专项调查与数据库建设(三)统筹国土资源业务网建设(四)统筹各类应

2、用系统建设九、保障措施(一)制度保障(二)标准保障(三)安全保障(四)数据更新(五)骨干工程一、背景情况进入2l世纪以来,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经济向新兴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这对国土资源管理工

3、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就国土资源管理本身来说,技术密集特征显著,信息化必定会在国土资源管理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建部以来,国土资源信息化以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为主要依托,在电子政务、数据库、网络与网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回顾十年发展历程,从整体谋划、试点起步、总结经验,到逐步形成总体建设思路,凝聚了全系统信息化领域的经验和认识。1999年启动数字国土工程,先后印发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1)、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

4、五规划(2006),制定全国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总体方案(2002)、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总体方案(2003),完成国土资源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2004),提出四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基本思路,建成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金土工程在国家成功立项并已完成一期项目建设。虽然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思路已经明确,但在目前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统筹不到位、系统集成整合程度不高、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总体建设思路没有在具体的项目组织实施中得到始终如一地贯彻。新的发展形势下,国土资源信息化迫切需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活动为契机,以全球信息技术发展为

5、背景,站在国土资源管理全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地审视,并在迄今已形成的总体思路基础上,进行统筹和框架设计。二、基本定位信息化总体框架是以规划为指导而设计的建设蓝图,作为规划与实施之间的桥梁,既是规划的延伸,也是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对于指导信息化建设实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土资源信息是基本国情的重要反映,是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国土资源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信息化之间具有信息共享、政务协同的密切关联,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国土资源信息化贯穿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策研究与宏观决策、日常管理、监测监管和社会服务等业务的全

6、流程,是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有效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资源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采用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理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信息化建设内容与管理业务的关联,在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和总体建设思路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提出适应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国土资源工作需要、与管理业务紧密融合的信息化总体布局,形成指导今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实践的总体设计。三、目标原则(一)建设目标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愿景是建立覆盖全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实现管理全业务

7、、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提供全面有效技术支撑。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工作各个环节的充分应用,提高行政执行力,增强资源监管能力和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为构建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机制及共同责任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前瞻性,适应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方向,为构建开源节流机制及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机制提供技术支撑(见图1)。具体实现以下目标:1.调查评价技术先进,资源状况动态更新。基本形成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的3S技术应用体系,实现调查评价与更新全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数据快速准确获取、处理、传输和更新能力显著提高,保障数据的现势性和实时更新,全

8、面掌握和动态更新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等状况。2.资源监管明显加强,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业务联网运行,形成上下联动的网络化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和贯穿国土资源主要业务的政务信息化体系,资源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项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及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全生命周期。推行网上审批和行政效能监察,全面提高行政执行力。3.空间资源全面统筹,宏观调控更加主动。着眼于国家空间资源综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准,整合土地、地质、矿产等专题空间数据,建立测绘为基,陆海相连的国土资源空间数据框架,构筑全国一张图,充分反映国土资源的数量

9、、质量、布局、潜力、变化趋势等,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4.对外服务便捷有效,部门形象明显提升。面向社会提供全面快捷的一站式对外服务,满足国家、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对国土资源信息的广泛需求,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方向。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门户网站,推行国土资源网上受理和信息查询,全面实现四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初步形成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基础信息基本实现系统内共建共享,并发布权威的国土资源品牌信息产品。5.地灾预警更加科学,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及监测指挥中心,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覆盖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能力,

10、降低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二)建设原则1.牢固树立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围绕参与宏观调控,加强资源监管,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源信息共享服务。2.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建用并举,适时并轨的建设方针。深化需求分析,做好需求调查。具体需求由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研究、梳理和提出,信息化建设机构负责技术支持和系统维护。在技术选择上,应采用成熟技术,做到节约、实用,不应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系统边建设,边应用,通过应用拉动需求,进一步扩大建设和应用规模,通过系统应用尽快实现相关业务运行的无纸化、网络化。3

11、.强化资源整合,加强统筹开发。围绕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集成、整合各级、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统筹好已有系统与在建系统、各类与各级系统、不同来源信息化工程项目之间的关系等。四、业务架构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当前的重点是构建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机制、共同责任机制、开源节流机制、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机制。主要业务包括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地质环境、测绘管理、土地督察、综合事务、辅助决策、执法监察等九个板块(见图2)。其中,海洋和测绘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体制上分别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管理,鉴于其业务的相对独立性,总体框架不作

12、具体描述。(一)土地管理土地管理业务的主要任务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把土地闸门,促进集约节约用地,加强土地监管,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规范土地市场,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土地管理业务主要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登记等业务,以土地利用规划、计划为指导,以建设用地审批为主线,贯穿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涉及土地的批、供、用、补全过程。国家级、省级负责建设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审批,市级、县级负责土地供应和土地登记发证,并需向国家备案,通过这几个环节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提高

13、耕地质量,确保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土地调查是土地管理其他各项业务的基础,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国家定期依法组织开展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要求分别组织开展本辖区土地调查,并将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结果逐级上报到国家。国家级根据土地调查数据等基础数据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修编和调整,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需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国家级、省级批准建设用地后,由市级、县级负责土地供应和土地登记发证。土地管理业务与其他国土资源业务之间横向上有密切的关联。建设用地审批涉及矿产管理中的压覆

14、储量登记和地质环境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土地资源管理产生和沉淀的大量业务数据,支撑国土资源综合研究,通过对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分布和时序动态变化的掌握和综合分析研究,参与宏观调控。(二)矿产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监管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过程,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矿产资源管理业务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等业务,涉及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部门,围绕矿产资源储量的增加与消耗,贯穿从地质勘查活动开始,找到新的矿产地,新增矿产资源储量,到矿产资源开发直至结束全过程。矿产资源管理依矿产资源法

15、规定的权限采用分级管理和审批的方式,矿产勘查由国务院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两级管理。矿产开发管理由国家和省、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四级管理。全国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许可证实行统一配号制度。国家依据矿产资源规划,部署地质勘查工作,提出新的矿产资源远景区,为社会提供公益性地质勘查信息服务。各级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管理依据矿产资源规划,行使审批和监管职能,保障矿产资源储量的持续新增和矿产资源开发市场的规范,以及促进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矿产资源管理业务与其他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之间有密切关联。建设用地审批涉及矿产管理中的压覆储量登记。矿产资源管理产生和沉淀的大量业务数据,经过综合分

16、析为矿产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与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市场动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为制定我国矿产资源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三)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轻重大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保护矿山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地质环境管理业务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矿山环境调查、地下水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评估管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防灾预案管理、矿山环境管理、地质遗迹调查、地热资源调查、地下水环境管理、地质遗迹管理、古生物化石出口审批等业务。地质环境管理涉及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部门,国家级负责古生物化石出口审批,各级分别负责本级地质遗迹管理。国家、省、市、县分别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矿山环境调查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国家实行群测群防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地质环境管理的重点是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地质灾害调查是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