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65749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1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指导本单元选入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沁园春雪 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教学这首词,在艺术特点上,要注意全词是怎样写景与抒怀的,把握北国雪景与诗人所抒之情的联系;要注意词中是怎样以“诗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议论、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

2、,了解“诗要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要揣摩语句,体会词中语言的凝练、贴切和丰富的表现力。在内容理解上,要恰当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以及诗人抒发的豪壮情怀,特别是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意的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这结尾三句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在建国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但从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对此,无须回避。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

3、象征手法。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 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 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 “雨” 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这首诗还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的“雨” 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读完全诗之后再看看“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标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象征性:诗人借“雨”这一爱的使者的形象,不仅为 “儿童”而歌,而且在深层的蕴意上为“中国大地 ”而歌。这首诗写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革”

4、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修饰语,并对“ 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的祝愿。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而欢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蕴藉而深厚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变换丰富“星星” 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如音乐中主题与

5、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 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流派,是“革” 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

6、特征。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 ”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 大地的诗歌从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蕴含深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全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

7、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 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不会死亡”的主题。这种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颂歌式的田园诗,具有极为丰厚的人内涵,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多写小景和避世归隐的田园诗,而反映了另一种优秀的化传统。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因此,教学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

8、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 ,而在 “知其所以然”,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

9、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要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比较阅读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本单元安排了同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的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两首诗的比较。此外对本单元的各首诗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雨说与星星变奏曲的写作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内容、风格颇为不同而又不无相通之处,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 蝈蝈与蛐蛐与夜都是田园诗。田园诗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堂教学让学

10、生多读一些诗歌。本中所选的诗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导学诗的作用,而学生在外读一些诗歌,在扩展阅读面、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上,都是对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本单元设计了一些写作的小练习,如雨说一,让学生“以大地的诗歌从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从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字”, “去感受野外的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或几行小诗”;星星变奏曲一,要求“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这些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作诗歌或抒情短,使读诗与写作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情表达能力,增进学生的学诗兴趣。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雨的诉说” 。这是从 雨说一诗引申

11、出的一项活动,试图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开展。简而言之,通过本诗歌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诗歌教学也要着眼于素质教育,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诗” 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好诗何以是好诗,又能更细心地体验人生,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

12、活中的诗意。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点: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时:一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改为用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导入,或改为重庆谈判毛泽东和柳亚字唱和导入。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

13、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 ,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

14、、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 “千里”“万里”是互,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 写地面,凝然安静; “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舞银蛇,原驰蜡象”,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

15、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望” 字统领到 “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 ”、 “黄河”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 ”、 “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 “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问题:“须晴日” 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解题思路:“须” 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巍巍,花松翠柏,

16、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解题思路:“江如此多娇 ”总结上阕写景, “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 有什么作用?“略输”、 “稍逊” 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 ”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治、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 、 “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