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730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班级 姓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题 知识点 基 本 要 求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年20 万年,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距今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着干栏式的房子。半坡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第

2、 3 课华夏之祖黄帝和夏朝的建立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 (1)相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2)其妻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 (3)至今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朝、商朝、西周三代的更替约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建立者禹,都城

3、 阳城;约公元前 1600 年商朝建立,建立者汤,盘庚时迁都殷;公元前 1046 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第 4 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春秋争霸 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楚庄王等。第 6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识图)第 7 课大变革的时代都江堰 战国

4、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商鞅变法 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果,既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封建经济和确立封建统治的需要,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确立。对战国时期的社会转折起到促进(催化)作用

5、,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果达到高度统一。所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或者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甲骨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第 8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金文 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比甲骨文规范。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思想(成就):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温故而知新” 。 论语是由其

6、弟子整理,记载孔子言论编成一书;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第 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孔子 春秋 论语儒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墨子 战国 墨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老子 春秋 道德经 。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张以柔克刚。韩非 战国 韩非子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孙武 春秋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措施: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

7、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权独揽、皇帝独尊) ;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隶书)思想上: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以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军事上:北筑长城:为了抵御匈奴,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万里长城” 。开发南疆: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

8、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历史作用:这些措施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秦长城 为了抵御匈奴,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万里长城”第 10 课“秦王扫六合”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顺应历史潮流,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

9、生积极深远影响。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安定,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历史发展.。 第 12 课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政治和

10、思想上的大一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张骞通西域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频繁交往。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 (西域传入内地: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西域歌舞。内地传到西域: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 第 15 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沟通了中西交通,促

11、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贸易、友谊、和平、文明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早期用麻做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第 16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东汉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 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 17 课昌盛的秦

12、汉文化(二)司马迁和史记西汉汉武帝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出史记 。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 19 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的开发时间: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起,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影响:对

13、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使我国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使经济南北差距缩小,趋向平衡。第 20 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迁都洛阳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和要求,改革的完成又加速和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祖冲之和圆周率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

14、点后的第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 ,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 21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第 22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王羲之与兰亭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他被后人尊为“书圣”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朝文化(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

15、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特点。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大运河以洛阳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 ,南至余杭(今杭州)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贞观之治” “A 治国的思想: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 注意戒奢从简 合并州县 任用贤才和虚 1 2 3 4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C 局面的形成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

16、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第 2 课:“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政绩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拨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 3 课“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相 重视地方吏治 注意节 1 2 3俭。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开元之治” 。茶叶种植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农业 生产工具改进辕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丝织业 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手工业 陶瓷业 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商业大都市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是大都市。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标志着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