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海洋与大气学院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65676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1海洋与大气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001海洋与大气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001海洋与大气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001海洋与大气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001海洋与大气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1海洋与大气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1海洋与大气学院(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01 海洋与大气学院一、学院简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历史可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任不久,即提出“海洋学,大气学,亦皆为其它大学所未办,我们皆可渐次设立”, 1932 年,即聘请教授开设海洋知识课程,1934 年发起组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这些为后来的海洋类专业设置和海洋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46 年,厦门大学成立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同年,山东大学设立海洋研究所。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 21 名师生在唐世凤教授带领下北上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山东大学海洋学系,设立物理海洋学专业,郝崇本教授任

2、系主任。1953 至 1954 年间,文圣常、王彬华教授调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1958 年,物理海洋学专业更名为海洋水文学专业,增设海洋气象学专业。1958 年 10 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留青部分于 1959 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学系更名为海洋水文气象学系,设海洋水文学、海洋气象学专业。同年广大师生作为骨干力量参加历时一年半的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60 年开始招收海洋水文学、海洋气象学研究生。1981 年,物理海洋学专业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点,海洋气象学为首批硕士点。1984 年,海洋气象学专业成为我国第二批博士点。1988 年,物理海洋学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设立海洋科学博

3、士后流动站。目前,海洋与大气学院设立海洋科学系与大气科学系,拥有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有物理海洋学,应用海洋学和海洋权益综合管理。大气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有气象学和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 10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0 人,教授 29 人,教授级高工 1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 85%。五年来,学院引校“筑峰人才工程”二层次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中组部“青年”1 人。二、招生专业目录联系电话:0532-66782790 联系人:孙老师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全日制拟招生人数非全日制拟招生人数初试考试科目0706

4、01 气象学 9 1 01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孙即霖谢尚 1001 英语2002 地球物理流体力学3003 大气动力学 B 或3004 气候动力学 02 气候动力学黄 菲吴立新罗义勇陈显尧同上03 海洋气象学 傅 刚张苏 1001 英语2002 地球物理流体力学3003 大气动力学 B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3 201 大气边界层与大气化学高会旺黄 菲 1001 英语2001 大气动力学3005 中尺度气象学或 3006 边界层气象学02 海雾研究 傅 刚张苏 1001 英语2001 大气动力学3005 中尺度气象学070701 物理海洋学 22 201 海浪与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5、 管长龙1001 英语2002 地球物理流体力学3001 数学物理方法或3002 流体力学02 海气边界层过程与海洋遥感 赵栋梁 同上03 海洋环流和气候动力学吴立新谢尚乔方利陈大可同上04 海洋环流方国洪鲍献文林霄沛兰 健罗义勇王小华陈学恩同上05 内波与混合 田纪伟赵 玮 同上06 海洋动力学 吕咸青袁业立 同上07 浅海动力学 冯士筰江文胜 同上08 极地海洋动力学赵史久新陈显尧张占海同上0707Z1 应用海洋学 3 同上01 应用海洋学 吴克俭韩桂军1001 英语2002 地球物理流体力学3001 数学物理方法或3002 流体力学0707Z2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 2 2 同上01

6、海洋资源管理 郭佩芳何广顺 1001 英语或 1003 日语2003海洋管理概论3007 海洋学302 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殷克东王小华 同上0707J3 海洋数学技术 401 非线性动力系统高存臣朴大雄1001 英语2004 现代分析 3008 稳定性理论02 随机动力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 王林山 同上03 计算生物数学 赵熙强 同上三、复试方式和内容1、复试包括业务考核、外国语考核、综合素质考核、体检等内容。其中业务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每位考生需准备 10 分钟左右的 PPT 汇报(包括个人学习

7、与工作经历介绍、公开发表的文章与取得的科研成果、对所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以及今后的研究设想等) 。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本专业硕士主干课程。外国语考核主要考察考生是否达到本专业的外语要求,包括听力和口语测试。 综合素质考核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考核。体检由学校统一组织。2、复试成绩计算公式:复试成绩=业务考核成绩80%+外国语考核成绩20%。复试成绩、业务考核成绩和外国语考核成绩均采取满分百分制。四、录取总成绩录取总成绩=(初试总成绩3)50%复试成绩50%。五、参考书目1、初试科目参考书目: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2001 大气动力学 A

8、伍荣生著, 大气动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7 月第 2版,ISBN:7-04-010427-X2002 地球物理流体力学 Joseph Pedlosky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Springer-Verlag, 1979,19872003 海洋管理概论 管华诗,王曙光, 海洋管理概论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 1 版,ISBN:781067447;鹿守本, 海洋管理通论 ,海洋出版社,1997 年 9 月第 1 版,ISBN:75027438042004 现代分析 数学分析 (第三版) ,欧阳光中等,高等教育出版社3001 数学物理方法

9、四川大学数学系教研室编, 高等数学第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年 6 月第 2 版,ISBN:704001205。3002 流体力学 吴望一编著, 流体力学 (上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年 8 月第 1 版,ISBN:7301001983; 吴望一编著, 流体力学 (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 3 月第 1 版,ISBN:73010019913003 大气动力学 B 伍荣生著, 大气动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7 月第 2版,ISBN:7-04-010427-X3004 气候动力学 李祟银箸, 气候动力学引论 ,气象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2

10、版,ISBN:7-5029-3008-643005 中尺度气象学 寿绍文,励申申,姚秀萍编著, 中尺度气象学 , 气象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 1 版,ISBN:7-5029-3616-53006 边界层气象学 赵鸣,苗曼倩, 王彦昌编, 边界层气象学教程 ,气象出版社,1991 年 10 月第 1 版,ISBN:7-5029-0670-33007 海洋学 冯土筰,李凤岐,李少菁编箸, 海洋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6 月第 1 版,ISBN:704007267X3008 稳定性理论 廖晓昕, 稳定性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

11、简介1. 孙即霖 联系方式:0532-66782127 招生专业: 气象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1)利用 TOGA-TAO 实测结果,证明了热带中太洋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 2006 年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第 1 期;(2)利用 NCEP 再分析月均资料和 SODA 再分析月均资料, 对冬季西北太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行了分析. 针对阿留申低压、500 hPa 西风急流、南北向海表面温度(SST)差, 提出了一个与三者相互影响有关的中纬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机制。2006 年发表在科学通报第 9 期;(

12、3)利用 NCEP 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冬季阿留申低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成果发表在 2007 年Journal of Climate4 期在研项目及经费:(1) 973 课题外强迫场变异及其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影响(课题编号:2005CB422301)28 万(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尺度海洋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40676012)37 万2. 谢尚 联系方式:xiehawaii.edu招生专业:气象学主要研究方向:大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近三年在气候变率,全球变暖和区域气候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具体如下。气候变率:提出了印度洋电容器效应,成功地解释了东亚夏季风在

13、厄尔尼诺次年的异常,揭示了印度洋内部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阐明了这些气候异常的可预报性。全球变暖:研究了海面温度增温的空间不均匀性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影响,探讨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印度洋主要年际变率模态实空特征的变化。区域气候:研究了黄海海雾的季节变化特征,阐明了 4 月到 7 月雾季形成中的关键局地及大尺度环流,揭示了其变化机理;研究了南海海洋环流及其区域气候的机理及变化。在研项目及经费:“”经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太洋印度洋队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课题编号:2012CB955600) 3000 万3. 傅 刚 联系方式:招生专业:气象学与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主要研究方向:海雾

14、研究与涡旋动力学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主要从事海上爆发性气旋和海雾的数值模拟研究,提高了对西北太洋爆发性气旋以及黄渤海海雾变化规律的认识水,丰富了海洋气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1)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郭敬天首次发现日本海极地低压具有“双眼壁”结构,研究成果 2007 年在欧洲学术杂志 Atmospheric Research 上发表,并且在第 7 届 Polar Low and the EPLWG 学术会议上受到国际极地低压研究协会 Gunther Heinemann 主席的高度评价。(2)建立了“海上浓雾监测与大气水能见度预报系统” ,每日发布预报。5(3)2012 年 1 月出版了专著 U

15、nderstanding of Sea Fog over the China Seas在研项目及经费:(1)西北太洋上爆发性气旋发展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6,88万,主持人傅刚 (2)黄渤海海域海雾监测与大气水能见度反演技术研究, 中国气象局,2008-2012, 507 万.4 .高会旺 联系方式:招生专业: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环境科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大气污染物传输与沉降、海气物质交换及其环境效应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十余次,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步奖一项。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1 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科研经费 200 余万元。主要研究成果:(1)率先在渤海开展了生态动力学的模拟研究,建立了适用于渤海和黄海的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型,较好地再现了营养物质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2)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大气物质沉降对青岛近海及黄海海域氮营养物质的贡献、有机氮沉降的过程和意义、沙尘暴到达中国近海的路径及影响概率等;(3)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城市大气化学过程等。5. 张苏 联系方式:13864809505招生专业:气象学、大气物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