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656674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 (苏教版)九年级语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 (苏教版)七 在烈日和暴雨下【学习目标】1、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3、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学习重点】1、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学习难点】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知识链接】1 题目解读“在烈日和暴雨下 ”是介词短语,是中主人公祥子拉车活动的环境。小说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着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

2、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2 走近作者老舍(1898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 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 、 茶馆 。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他以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3 相关资料本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那个时期的北平,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特务横行,官吏凶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老舍先生虽然不在北平,对北平贫苦人家的生活有切身的体验,他也结交过一些下层贫苦人民,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他们的质朴、勤劳的本质,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无

3、助与无奈。他为他们的命运感到不平,可又没有办法改变,他希望用自己的笔,反映贫苦人的生活,表现并批判那个不公与不幸的社会。选的故事背景是:车夫祥子厌恶他的老婆虎妞,不愿在家待着;虎妞因把一间屋子借给小福子使用,也不愿祥子在家。这天,祥子因天太热,想白天在家,晚上出去拉活,可虎妞嫌他碍事,就把他轰出去干活,他一声没出,喝了瓢凉水,走了出去。故事即起于此,后祥子因在暴雨中着凉,生了一个多月的病,病还未完全好,因贪拉车挣钱,又染上痢疾,待痢疾刚好不久,虎妞又难产而亡。【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打 dn( ) 汲( )水 腻( )烦 憋( )闷 发痧( ) 恶( )心 冷飕飕( )

4、 hung( )子 腥( )臭 焦( )z 2、解释下列词语。腻烦 胆怯 幌子 腥臊 3、根据内容填空。(1)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 ) ,整个老城像( )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2)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 ) ,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 )着地上蒸发出的腥臭。(3) 、他不能抬头,不能( ) ,不能呼吸,不能( ) 。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条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2) 、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临,一切都惊惶失措。【合作探究】、在描写天气炎热时,

5、把老城比作什么?从人的感觉角度又是怎样写的?6、作者在具体描写天气的干燥、烫手、憋闷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举例说明。7、暴风雨开始临时,天地的情景是怎样的?给人的感觉如何?用中的精练语言回答。具体表现在哪里?8、作者怎样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心理的?有什么作用?9、作者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刻画,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精读精练】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

6、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 , , ;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0、在选的“

7、 ” 处填上所缺的句子。11、下面的句子,哪些是对暴风雨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将它们的字母分别写在横线上。 a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b 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 d 白亮亮的雨点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正面描写: 。 侧面烘托: 。12、这段景物描写在全中有什么作用?13、下列句中的加点的动词用得准确生动,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主题阅读】阅读苏七块 ,回答后问题。苏七块 冯骥才

8、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求他。 (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 ,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他呢?(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 ,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

9、个各色的规矩,凡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凑上一桌。玩得正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似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

10、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 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 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

11、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 ”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14、阅读全,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1、 “各色”一词在中的含义是什么?小说介绍苏七块“各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16

12、、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17、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结合中( A) (B )两处画线语句加批注。18、就本篇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写一段赏析性字。【拓展提升】19、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一句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 ”的诗句。 20、在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少年儿童不幸成为残疾人和孤儿,他们的身心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作为学校赴灾区慰问团的一员,面对这些同龄人,你将怎么说?21、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请以“时间” 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再写一个句子。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22、请用一

13、句话概括骆驼祥子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名著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情节,并简要说出感动的原因。情节:感动的原因:【教学后记】苏教版九年级语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八 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 的社会根,把握小说的主题。、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学习重点】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2、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学习难点】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 ”的社会根,把握小说的主题。【知识链接】1 题目解读“多收了三五斗” 是指稻农丰收,多收了三五斗稻米,但没有卖个好价钱

14、,反而赔的更惨了。小说以世纪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 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 是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掺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2 走近作者叶圣陶()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 ,童话集稻草人 、 古代英雄的石像 。长篇小说倪焕之等。3 相关资料世纪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罗米、以及美国面

15、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 “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囤不空,口腹不饥”。年邀天只举,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 “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 “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 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篇小说从年秋天开始酝酿,到年月日在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九个月之久。【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埠( )头 作 gng( ) 粜( )米 沽( )酒 呷( )酒 斛( )子 占 b( ) 拗( )不过 松 x

16、i( ) 捻()着 懊()丧 踌 h() 2、解释下列词语。埠头懊丧迸裂荡漾3、根据内容填空。()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着乡村出的敞口船。()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下了。() 、 “什么! ”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了三四个。() 、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的血从皮肤里迸出似的。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 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 、 “退了租逃荒去吧。我看逃荒的倒是蛮写意的。”() 、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