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515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王远伟 1,钱林晓 2(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2.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摘要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是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促进学校布局科学化、合理化的首要和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中西部六省区农村中小学实地调研所收集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具体特点,针对学校的不同类型(小学、初中、高中), 根据其所在自然环境(山区、丘陵、平原等 )和地理位置(县镇、农村等),分别设计了合理布局的具体方案。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 ;设计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优化教育

2、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措施。但农村中小学的布局既受共性因素的影响,又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这是由中小学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进行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具体设计,必须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基于此,本文根据对中西部地区的湖北、河南、广西、云南、陕西和内蒙古等 6 个省(自治区 )38 个县市 177 个乡镇实地调研所收集的资料 ,结合农村中小学的特点,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期使农村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一、关于农村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的对象是 6、7 岁至 11、12 岁的儿童。儿童的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

3、,在心理发展方面还很脆弱,容易受环境、情绪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还未形成。由于年龄小,身体正处在发育期,容易疲劳且受伤害。因此,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不宜过多采用寄宿制。为了普及义务教育,小学的设置要有利于儿童就近入学,因此小学的布点相对来说就多一些,其规模也随之受到限制。相对而言,小学比较分散,特别是边远山区更是如此。而小学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教师基本都可以兼任,不需像中学教育那样要求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化分工。在小学教师的利用上不像中学非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不可,否则会造成力资源的浪费。在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上亦如此,会因学生少而造成巨大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使生成本上升。当然,不同类

4、型的农村小学,其覆盖范围、服半径、服务人口、学校规模还应该有所区别,不同区( 如县镇、平原、山区等 )的农村小学布局设计应该不一样。(一)不同类型小学的合理布局设计根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村人口变化的况,小学布局调整应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下,重点调整村小和教学点。要打破村村办学“小而全”的办学方式,除交通十分不便的地区继保留必要的低年级教学点外,应有计划、有步骤撤并一些村小和教学点,积极推动村与村按学区合办完全小学,发展乡镇示范性中心小学。平原交通方便的地区,要尽可能扩大小学的规模,山和其他交通不便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在考虑众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兴办寄宿制小学。通布局调整,平原地区小学的

5、服务半径一般为 22.5 公里,最远不应超过 3.5 公里;在偏远贫困区,服务半径原则上为 1.5-2 公里,最远不应超 3 公里。具体来讲:1)山区走读小学:服务半径以 1.5-2 里为宜,最远不应超过 3 公里;服务人 2500-5000 人左右;学校规模为 200-400 人左右,班级规模 30-40 人为宜,每所学校设 6-12 个班。2)山区寄宿小学:山区寄宿小学的重点服务对象应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其服务半径可适当扩大,以3-6 公里为宜,最远不应超过 6 公里;服务人口为 6500-12000 人左右;学校规模 360-600 人,班级规模 30-40 人为宜,每所学校设 12-18

6、 个班。3)丘陵平原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为 2-2.5 公里,最远不应超过 3.5 公里;服务人口为 5000-10000人;学校规模 360-600 人,班级规模 30-40 人为宜,每所学校设 12-18 个班; 丘陵地区如实行寄宿制可参考山区寄宿小学的标准或以各指标的上限为准,平原地区人口相对稠密,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原则上不兴办寄宿制学校,但考虑到一些地方农民外出务工的较多,形成大量的“留守儿童”,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可考虑兴办寄宿制学校。4)教学点或初小:当邻近的学校都覆盖不到,或者该地小学低年级学生上学距离超过 3 公里,上学时间超过 50 分钟时,应保留或设立教学点、初小等来解

7、决学生上学的问题。教学点的规模一般保持在 10-30 人左右 ,如果人数不足可考虑隔年招生的方式来解决。( 在那些交通十分不便的偏远贫困地区保留一些教学点或初小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对保证中西部地区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起码的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据我们在调查中观察到,教学点和初小也不完全是低质教育的代名词,不少教学点和初小的教育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只要有关部门切实重视和加以扶植,教学点或初小的教育质量一定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教学点或初小的保留是十分必要的。)农村小学合理布局的设计首先依据的是聚类分析所获得的各类小学的实际数据,山区寄宿小学是 307 人,山区走读小

8、学是 258 人,丘陵平原小学是 281 人,平均是 295 人。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表明学校教职工认为的小学合理规模大约是 460 人,教育行政人员认为的小学合理规模大约是 539 人。同时参考对学校规模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小学最佳规模应该在 600-800 人左右。据此判断目前小学的规模仍偏小,有扩大的余地。但必须考虑家长和学生的合理利益,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学龄人口的下降和小班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小学规模也不宜于扩大。因此,把山区走读小学设定为 200-4 人,山区寄宿小学设定为 300-600 人 ,丘陵平原学设定为 360-600 人。根据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小班化教学发展趋势,小学的班级人数设定

9、为每 35 人左右比较理想。对服务人口的设定主要是据聚类分析数据计算得到的学校服务人口与学学生规模之间所存在的比例关系,即山区寄宿小为 21:1,山区走读小学为 13:1,丘陵平原小学 17:1,然后根据合理学校规模把学校服务人口分设定为 2500-5500 人、6500-12000 人、700013000 人。同时根据学校服务人口与服务距离关系,并照顾学生上学的需要而设定各类别小学合理服务半径。(二)不同地区小学的合理布局设计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不均衡,地域差异较大。因此,小学的布局,不同区应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为使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方便儿童就近学

10、,小学的布局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此可将农村地区小学布局分为县镇(包括一些较大县辖镇)、平原农村小学、山区农村小学三种类型设计。1.县镇小学的合理布局设计县镇(某些地方称为县级市)一般来说具有市特征,长期担负着农村基层政权的职能 ,它是家政权与农村社会保持关系的结合部和政治枢纽我国目前相当多的县镇和城市的区别不大,同城一样,县镇的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经济发展条件好,交通便利,因此小学的布局主要应考虑人口素。一般来说,县镇小学容易达到一定的规模,现规模效益。根据不同地区小学的最佳规模,可以计算出所小学的服务人口。其公式为:小学服务人口数=最佳规模在校生数 6-11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此公

11、式可测算县镇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如果一所县镇小学最佳规模为24 个班,一个标班为 40 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揭示的一般口结构,城镇 6-11 岁适龄儿童占该地区总人口比例为 6.486%,那么县镇小学服务人口数=40*246.486%15000( 人即县镇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为 15000 人左右换句话说,在县镇每 15000 人左右设置一所小学就是合理的。2.丘陵平原地区农村小学的合理布局设计丘陵平原地区的农村虽然比边远山区人口分布集中些,密度大些,经济发展条件也要好些,但都没有县镇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因此,丘陵平原地区农村小学的布局既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也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

12、交通条件,其规模一般不可能有县镇的小学那么大。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丘陵平原地区农村小学的最佳规模应是 12-18 个班,其服务人口可利用公式来推算。例如,设丘陵平原地区农村小学最佳规模为 12-18 个班,标准班人数为40 人,如果按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揭示的一般人口结构,农村地区 6-11岁适龄儿童占农村地区人口比例为 8.468%,那么丘陵平原地区农村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约为:丘陵平原地区农村小学服务人口的最小值=40*128.468%5600(人)最大值=40*188.468%8500(人)即丘陵平原地区农村小学的服务人口约为 5600-8500 人左右。换句话说,在丘陵平原地区每5600-8

13、500 人设置一所小学就是合理的。3.山区农村小学的合理布局设计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布局,与县镇、丘陵平原农村小学的布局会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其他地区一般不宜设置学校时,在边远山区可以设,而且应该设置学校。边远山区因人口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学龄儿童相对较少,不能与平原地区比较,甚至也不能与丘陵地区比较。许多山区村落人口只有几百人,小学适龄人口仅几十人,甚至更少,初中生、高中生更是如此。而且一个村一个乡的地域跨度也比较大,在山区特别是边远的大山区,这种情况更普遍、更严重。由于交通条件限制,且小学生年小体弱,又不便于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按常规不应该设置小学的,也应设置教学点。等到

14、入学儿童年龄大一些后,在三、四年级可以再进入中心小学学习。不管是教学点,还是村小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可采用复式教学,甚至是多级复式教学。为了保证有较稳定的学生人数,还可以在入学年龄上放宽一些,使入学年龄提前一、二年,或是推迟一、二年。也可以采取隔年招生的办法,以保证有相当的学生在校学习。边远山区小学的规模效益受到当地经济发条件的限制,对小学的教育投入有限,导致其效水平不高。如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学仪器、图书料等缺乏,使得教育质量不高,即教育成果不理想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学点,教师的素质、知识水与教学质量之间息息相关,这种相关程度远远大城镇和平原的农村小学。比如,在教学点上,往只有一位教师,教师的

15、素质便决定了整个教学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为只有一位教师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会因时间和条件限制难以实现; 如果这位教师生病了,那么教学就只有停课。在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的山区小学,只有两三位教师,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质量的好坏。它不像城镇、平原农村的小学那样教师数量多,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合格教师与合格教师的比例,而不会受到一两位不合格教师左右。二、关于农村初中合理布局的设计普通初中的教育对象一般是 1115 岁的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对家庭的依性减弱,身体也日益强壮。初中生完全可以实行宿制,初中的布局和设置可以适当集中,使之达一定的规模。因此,初中的布局调整主要应当

16、根人口分布状况和地理条件状况进行。与小学相比,初中的课程门类增多,专业化平增强,因此教师使用上不可能像小学教师那样量兼课。因此,在初中教师的配备上应尽可能专化和分工明确化,这就需要初中达到一定的规模布局相对中,否则就不能完全实现初中的教学务和目标,造成教育的低质量和低效率。此外,虑到实验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也需要学校具备定的规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从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初中布局整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以满足城镇人口增长初中入学的需要。初中的布局调整主要是进一扩大初中规模,加大对初中的基本建设投入,重扶持规模较大,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初中。按的乡镇建设规划,原则上一个乡镇举办一所初中人口特别多的地方可增办一所初中,人口稀少的方由县按学区统筹布点,也可举办九年制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的中,扩大乡镇所在地的初中办学规模。对于规模于 12个班、条件差、潜力小的初中,有条件的可一步扩大规模,满足适龄少年高峰期入学需要;交通不便地区的农村初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寄宿制;对初中适龄人口下降较快的地区和没有发展潜力的初中,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