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54892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细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艾青反复重写的精炼之作。将我爱这土地与艾青其他诗作如复活的土地 北方 死地 生命等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挖掘出艾青诗歌中常用意象的深层内涵,追踪诗人情感体验的流变。 艾青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学者将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概括为“土地”意象和“太阳”意象。 “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真挚的爱,是艾青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歌唱不尽的对象,艾青也因此被称为“土地的歌者” 。 我爱这土地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之作。 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写作意图非常明显,这是一篇对土地的爱的誓言,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的这种“爱” ,他所爱的“土地”又是一番什

2、么样的状况?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首先,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片土地。以“飞鸟”的视角,自然而然地可以以一种更宽广、更自由地视角来俯瞰祖国这片土地所发生的一切。 “鸟”这个意象在艾青其他诗作中也曾出现。1937 年 7 月 6 日,艾青从沪杭路车厢往外看到“河岸上/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听到“从那边的丛林里/也传出了/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高亢的歌唱” 。这一番春意盎然的景色,不单单是诗人从车厢往外看到的自然景物, “春天”“百鸟”的拟人化修辞,也暗喻着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抗日战争的烈火即将熊熊燃起,这片土地不再是一沟“清

3、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绝望的死水” ,新的活力正在祖国的土地上复苏, “百鸟”可以喻指即将投入抗战的千千万万中国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 ,作为“百鸟”之一,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何是“嘶哑的”歌唱,而不是复活的土地一诗中“高亢的”歌唱?这大概跟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创作心境有关。 复活的土地写于 1937年 7 月 6 日,诗人有感抗日战争即将到来,抗战烽火即将燃起,所以, “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d 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诗人此时对抗战抱着乐观的期望,笔下流露的自然是昂扬向上的情绪。巧

4、合的是,第二天在古老的卢沟桥便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枪声,让人不得不钦佩诗人对祖国大地的深切关注,对时代风云的把握。 我爱这土地写于 1938 年 11 月17 日,同年 10 月,武汉失守,全面抗战处于艰难的抵御阶段,中国大地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诗人不得不随同其他文艺界人士撤出武汉。 “嘶哑”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声嘶力竭” ,联想到诗人想为抗战竭尽一切力量的热诚,也联想到抗战的艰难处境。而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又是什么?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是歌唱的对

5、象,由于这几个意象只是一种比喻和象征,它们的实际内涵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加以界定。它们前面的定语和形容词,虽都有所指,但又有其不确定性,造成了较大的回旋余地,扩大诗歌语言的容量。而这几个意象,均是艾青诗歌中反复使用的意象,因此读者也可以将相关诗作放在一起对读赏析。譬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一句,在北方中读者可以看到“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这里的“黄河”是具体的所指对象,但是它的内容已经被部分地融进了我爱这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一句;可是这句诗包含的实际内容又比写“黄河”几句要宽广得多。再譬如“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6、怒的风”一句,在死地读者可以看到“那些活着的/他们聚拢了/像黑色的旋风/从古以来没有比这更大的旋风/卷起了黑色的沙土/在流着光之溶液的天幕下/他们旋舞着愤怒” 。 死地写于1937 年 6 月 30 日,虽说是“为川灾而作” ,但实际上也是为全中国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而作,诗人怀着期望,在这里清楚地点出:一场革命风暴就要卷起了,活着的人们就“像黑色的旋风” ,卷起了黑色的沙土, “旋舞着愤怒” 。将我爱这土地与北方 死地相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实际上很大程度可以说是后者的浓缩,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同时又是后者的扩展,因为诗歌的内涵更为宽广。从诗歌的第一节看,读者会发现,诗歌的画面不断切换,蒙太奇式的

7、特写镜头下依次出现“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诗歌的节奏、氛围、意境也发生着变化,四个排比句从“狂风暴雨”切换到“温柔的黎明” ,诗歌情感的张力也从激烈转而深沉。接着两句,更是从“生”到“死”的转折,从对外部环境的描绘转向对自身内部的审视, “鸟”的视角由外向内。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然后我死了” ,这里的“然后”有转折的意思,如前文所说,从“生”到“死”是一个转折,从“外”到“内”又是一个转折。而前面的“”理解为表“顺承”的关系更加合适,一来如果这个标点符号表意“转折” ,与“然后”一词意思重复,而诗歌的语言最讲究精炼,哪怕是标点符号,何必累赘?二来突然冒出

8、一句“然后我死了” ,是否显得突兀?联系诗的开头“嘶哑的喉咙”这一表述,从生理上说,声音嘶哑是喉部病变或全身病变的一个症状,而放在此诗中, “嘶哑的喉咙”喻意诗人不知疲倦、竭尽全力为祖国大地歌唱献身的决心,哪怕是“赴死” ,也在所不辞。 “嘶哑的喉咙”已为这里的“死”埋下了伏笔, “然后我死了”正是承接了上文的不尽之意。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将诗人的?Q心、诗人和这片土地的关系写得非常透彻, “我”死了, “我”的肉,“我”的骨, “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 “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的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淋漓尽致地传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爱。

9、艾青写于 1937 年 4 月的生命一诗, “有时/我伸出一只赤裸的臂/平放在壁上/让一片白垩的颜色/衬出那赭黄的健康/青色的河流鼓动在土地里/蓝色的静脉鼓动在我的臂膀里” ,已经明确宣示土地与自己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而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则是更进一步地宣告要“将自己的血脉融入这片土地” ,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理解更深刻,对这片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的感情更深厚了。 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诗在形式上是前面一节分量很重,而后面只有简单两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

10、的骸骨啊” , “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诗人在 1938 年初宣告“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在同年末再次呼喊“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哪怕“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诗人只是期许“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诗人依旧相信中华民族“能够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 ;哪怕是这片“悲哀的国土” ,依旧是诗人心中的挚爱。诗的最后两句,写得平易朴实,却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从诗的情绪进展来说,在一连四个排比句之后的那个“我死了”以及“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设想,是感情升华到极致的表现。有了这种发展,读者才能更深地体会到诗的第二节最后两句的情感重量。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艾青反复重写的精炼之作,传达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脉相连的真挚之心, “热诚真挚”应该是这首诗最大的情感魅力,诗歌的语言显然也经过反复的锤炼、浓缩,才能使得 10 行 110 字的语言内涵如此宽广。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