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65418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3第十八、孟子二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2、大致把握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言词汇。教学重点1、熟读,力求理解背诵。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 等言实词、短句的含义。3、理解把握作者在中说明的哲理。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 的远大抱负。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 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 孟即孟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学家孟子写的政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东邹县)人,战国

2、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 “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 “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专集。其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 等言实词、 “得道多

3、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3、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熟读并且背诵,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的三要素、把握本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解读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第十九、鱼我所欲也教学目的:1 积累言词语 2 准确、明白的翻译句 3 学习本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教学时

4、:2 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题解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 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 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行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笔特点。二、正1朗读。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

5、,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所欲 “所 ”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得兼 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 的意思。 【恶】u,厌恶,与“欲”相反。【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使” 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3齐读全段。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提问:开头写“鱼 ”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鱼和

6、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6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 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7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 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8提问:“故患有所不辟 ”“患”指什么?归纳:指遭到迫

7、害,遇到生命危险等。9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心”指什么?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 (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 ,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 ,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

8、甚于死者” 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 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1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尔,助词。【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

9、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 ,以前。为,为(之 )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 ,ei4,介词。第二个 “为”,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12研读本段、讨论并归纳:(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0、。三、小结本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第二十、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2感受“游濠梁” 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理解“惠子相梁 ”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和标准译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风比较过

11、好欣赏关。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散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先秦诸子散,虽然主要是政论,但也是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中的片断。二、资料助读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具有很高的学价值。其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 7 篇为庄子所作,外篇 1 篇和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

12、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 秋水 ,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 秋水 ,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

13、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教学本,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 ”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三、突破语言关1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2多媒体显示参考译。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

14、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吓我吧?”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 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

15、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秋水一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引申:庄子思想虽

16、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庄子散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中的精品。四、堂小结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后阅读庄子秋水 ,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第二十一、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l正确辨析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3理解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 。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学法引导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