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陈姗姗.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386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陈姗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陈姗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陈姗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陈姗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陈姗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陈姗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陈姗姗.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12.6.调研对象: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调研目的:通过对该学校的规划及其建设的调研,来学习高校规划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为自己接下来的规划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陈姗姗正文: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大学校园是培养高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殿堂,是人文精神的家园。而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原来的大学老校区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条件了,所以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新校区的建设也就应运而生了。新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校园规划应该从校园建设出发,满足校园阶段

2、的完整性;从时代发展需求出发,应对汽车时代的到来;从“以教学为核心”出发,为教学设施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体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性。 1、现状概况华中农业大学位于武汉市南湖狮子山,占地面积 7425 亩(约 5 平方公里) 。校园三面环水,背靠青山,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教学科研园地集中连片,建筑群错落有致。 校园占地面积 495 万平方米(合 7425 亩) 。现有校舍建筑面积 95 万,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58 万,学生宿舍面积 26 万 图书馆、人文社科楼、求实楼建筑群。图书馆、人文社科楼、求实楼建筑群是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广场上的一组标志性建筑,总建筑面积 72298,内

3、含建筑面积 30169的第二图书馆、建筑面积 21190的人文社科楼、建筑面积30169 的求实楼。 该建筑群位于学校中轴线南端,与北端背靠狮子山的华中农业大学主楼、土化楼、畜牧楼建筑群遥相呼应,是校园标志性空间节点。 图书馆建在建筑群西侧,人文社科楼在建筑群东南侧,而求实楼在建筑群东北侧。 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和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科楼的主体部分,统一成一个六层的主体建筑,东西向横跨于校园中轴线上,却不使中轴线中断,即满足了严谨庄严的主题,又体现了鲜明的性格及活泼自由的学习风气,并且使新建筑群体与原有建筑围合成完整的中心广场,而远期又可以持续发展,为中心轴线的延伸创造了条件。 建筑群设计充分利用

4、原地形地貌环境,尽力保留了树木和池塘,并将其改造成了一水一木两个内庭园。三座楼之间在功能和造型上互相紧密联系,避免了原有建筑的分散现象。 图书馆位于建筑群西侧,功能用房围绕着树木组成的木庭院布置,大阅览室等主要用房高六层,首层高 5 米,26 层高 4.5 米,与人文社科楼的公共教室共同构成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木庭园是图书馆的交通组织中心。 人文社科楼位于楼群东南侧,内有一个水庭园。公共教室集中于水庭园的北侧,高六层,与图书馆的部分用房共同构成建筑组群的主体建筑;办公及研究室位于水庭园南侧,与公共教室形成半围合状态。人文社科楼为三层和六层,首层高 5 米,26 层高 3.9 米。是学校唯一的文科

5、教学、科研办公楼。 求实楼位于楼群东北角,成行列式布置,也围合成两个较小的绿化庭园。建筑的南北向设有两条通廊,且在二楼,可直接联系图书馆与人文社科楼。求实楼共五层,首层高 5 米,25 层高 3.9 米。是学校第三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公共教室楼。 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1 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场地分析 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位于武汉藏龙岛经济开发区内,东临 11 号公路,西临汤逊湖,场地东西长 1265米,南北长 352 米,呈狭长型,总用地面积 419243,净用地面积 386825,场地内地势高差较大,东高西低。有原生态稻田和多处自然水塘。环境清新,交通便利。郁郁葱葱的山体,开场的池塘水面,优美的原始

6、植被,起伏的山坡是基地的场地特征。 新校区包括行政办公部分、教学部分(图书馆、美术馆、绘画楼、设计楼、基础部)、科研部分(专家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招待所) 、生活部分(宿舍及食堂等) 、体育运动部分(体育馆等)后勤服务部分等。美术馆、行政楼、图书馆三位一体,沿用了老校区的三馆概念,使“新区”与“旧区”有机结合。使老校区的精神文脉得到传承。 2 湖北美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模式解析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已成为协调校园文化、人文伦理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校园规划需要特别考虑地势、地貌、坡向、坡度、水文、植被、景观视角等若干约束

7、因素。为了保证校园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延续原有的场地的历史文脉,我们采用“原生态设计理念”来指导规划设计,即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基地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注意到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进行规划设计。同时还考虑到新老校区的精神文脉衔接过渡问题. 2.1 依山而筑,傍水而居风水与风光 中国古代建筑规划选址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部自然环境。这个环境要山青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 ,有水便能“活” ,山水相配,相映生辉。所以,几乎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 对新校区场地的分析

8、,规划设计得出要体现山水环抱校园的理念,从而促使创造一个寓教化于山水之中,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空间及环境,使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着科技与自然共生的道理。 新校区的建筑都采用“坐北朝南”的方向,既符合吉利象征和方位观念,又符合冬暖夏凉的实用功能,也是顺应武汉冬冷夏热的自然气候条件的,是合理的建筑布局方式。大多数建筑基本控制在 2-3 层的高层,疏密有度,利用地势的起伏,把建筑掩隐在绿化之中,建筑低矮,伸展。场地入口就是布局呈 U 字型的三馆(美术馆、行政楼、图书馆) ,经过其身后的开放广场,中心区域是原是地形中的低洼地带,周边山丘环抱,有池塘数处,设计最大限度保留了这块区域的完整性,作为

9、原生态湿地系统,调节校区生态平衡。湿地西侧山丘作为湿地的结尾处,山丘北面下凹的较平坦位置设立操场。利用山丘地势,高处作简易看台。沿湖边建筑均只建两层,沿自然水岸线布置,建筑与水岸线共同构成良好的水岸风光,营造出山水校园的意境. 3.2 规划布局中的自然原生景观元素野草与稻香之美 植物见证了新校区的历史变迁,并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成份和内容。它鲜活生动,作为文化象征符号被欣赏。节约、平实、有活力的、人性和生态的绿化植物方式我们称之为野草之美。野草之美是多样化乡土生境系统的美,主张所有乡土的属于生命本身的植物之美,并植栽和发扬光大之。 乡土物种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新校区位于汤逊

10、湖畔,这里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物种,场地内原有的水塘生物更加丰富了野草之美的景观效果。 这里原本是农业用地,保留水稻田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自然的过程、四时的演变、作物的春秋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稻田位于绘画楼和设计楼之间,周边山丘环抱,旁边就有一个大水塘,形成一个生态湿地系统。取水方便,投资少,易于管理。同时,水稻在金秋时节所展现出来的大片金黄色彩激励人奋发向上,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独特的校园田园景观。 3.3 院落布局与院落文化 中国建筑院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代,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采取了四合院

11、的形式。 辞源里对“院”的解释为“周垣也” , “宫室有墙垣者日院” ,四周围墙以内的空地可谓“院” 。 “落”则有定居的意思,如聚落、村落。作为中国传统生存环境的特征空间院落,是比较典型的领域空间,具极强的内外分隔性和内向性。 围合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特征,院落以四面或三面房屋或围墙转合而成。新校区的公共课部、基础课部、设计楼、绘画楼以及三馆均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方式,但这些四合院的感觉有别于传统的民居四合院,中国传统院落是以进为基本单位组构起来的。在由数“进”院落串联起来的大型院落里,每组院落相对于内院来说是“外” ,而相对于外院来说又是“内” ,因此“一进”便成一连串空间系统中的一环,起着承

12、上启下的作用。院与院之间的过渡是靠“门”或“过厅”来完成的。新校区的建筑结构没有强调院落“进”的概念,主要强调围合感。绘画系中油画、壁画、雕塑、水彩、版画各自分开,互不干扰,这种围合感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一种领域感和归属感。庭院与外界的过渡不是门或过厅,而是一个过街门廊。或者干脆就是一块场地,主要是方便学生通行,人流量比较大的时候仍然可以畅通无阻。3.4 共生的建筑掩土与夯土的妙用 全部或部分被土质覆盖的建筑称为掩土建筑,也称地下或半地下建筑。掩土建筑可以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最低程度地打扰环境,建筑如同从土地中生长出来。掩土建筑有如下优点:节能、用地经济、保护环境、隔声好、低能耗、减少回收利用成本

13、。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寻求一种与自然融合的建筑形式,而掩土建筑是最有希望的探索。新校区图书馆、美术馆、绘画楼、基础课部、公共课部都采用了掩土的形式,同时他们也都是院落式布局,因为掩土建筑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其中之一就是难以组织有效的自然采光通风。如果长期使用人工采光通风,增加了能源消耗,同时对人们的心理也将产生幽闷闭塞等不良影响。营造一个露天天井,利用朝向天井的门窗采光通风,达到自然采光通风的目的。使用掩土建筑可以保留原有植被因此当地的生物链可以被保护。 所谓夯土版筑,就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建造起来的楼房。夯土建筑有因地制宜、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的优点,经历千年风雨

14、而生命力依然旺盛。其建筑材料不需烧制,不污染环境,房屋拆除后建筑垃圾可作为肥料回归土地。基础课部和设计部以及绘画楼都强调片墙的装饰感觉,这些片墙都是用当地的粘土采用夯土版筑的方法筑成,展示出不同的肌理感受。就地取材,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势是其它材料无法取代的。 4 生态性与可持续性的孪生关系 新校区的设计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在真实自然基础之上的大学校园,以生态理论做指导,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并赋予文化内涵思想情感。设计根植于地域性的生物气候条件,遵循生态学的适应与补偿原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生态性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坚

15、持可持续性原则就是坚持生态性原则。 总结:两所大学的建筑规划有很多相同点但也各具特色。在建筑布局上两所大学都以教学为核心”出发,教学科研园地集中连片,建筑群错落有致。在资源利用上两所大学都因地制宜把当地的自然资源应用教学科研和生活利用,乡土物种都是两所大学比较钟爱的园林植物。在特色上华中农业大学对资源资源的开发更具教学生态效应,保护和节约资源并行。在对受到破坏的山体、水体资源上注重研究修复。总的来说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区更具多功能、高科技、生态等特征是一个都市型农业校园。湖北美术学院有原生态稻田和多处自然水塘。环境清新,交通便利。郁郁葱葱的山体,开场的池塘水面,优美的原始植被,起伏的山坡是基地的场地特征,规划中讲究布局,自然原生景观的艺术性突出,是一个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山水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