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308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秦皇岛市实验中学 王东升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1)孔子思想和成就: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 ,推行“德治” ,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2)孟子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3)荀子思

2、想: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 , “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派别 主张或特点 代表 代表的思想儒家 提倡“仁” 、 “礼” 、 “德治” 、“仁政”见上面 见上面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道家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逍遥”为处世方法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庄子 认为万物没有界限

3、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李悝 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商鞅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法家 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韩非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墨家 推崇夏朝政治,学习大禹刻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4、原因(了解):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集2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

5、展的基础。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 2000 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或见人民版教材 7 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P9(1)原因(了解):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

6、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 、 “天人感应”,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 )(2)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太学建立的意义: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

7、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断教育局面;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3)影响: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导致理学的产生。(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P14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

8、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 宗旨和精神;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 ,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修养论: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四书集注(3)陆王心学:P15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9、,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人教版:强调内心修养)意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阳明)主张: 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 ,并强调“知行合一” 。(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发展特点: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 )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 (即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

10、思想体系。 客观评价:(来自岳麓版教材:)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4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P18人名 时间 主张 文章李贽 明朝中后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即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孔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

11、事之至论”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文学方面主张“真心” ,反对当时摹古文风。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黄宗羲 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提出君主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认为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顾炎武 明清之际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即“以天下之权,奇之天下之人” ;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 明清之际政治观:主张“循天下之公” ,抨击“孤秦” 、 “陋宋”;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

12、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船山遗书唐甄 清初 批判专制君主:自秦以来,凡为天下帝王皆贼也。寄托贤君明主: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潜书6.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发展特点: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主要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限制君权甚至实行“众治” ;反对理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最求个性解放;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空谈,提倡唯物论和经世致用。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根本动摇其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或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壮大,要求自由和

13、精神解放。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朝后期政治黑暗,阶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等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5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P26名称 发明 外传 世界贡献造纸术 考古文物证明,西汉已经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的普及8 世纪(唐朝)传入阿拉伯,以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往欧洲。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进步指南针 战国出现“司南”北宋文献记载了人工磁化制成的指南鱼和指南针宋代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12 世纪末 13 世纪初由海路传到阿拉伯,再传入欧洲。应用于方向测定,对军事、经济尤其航海事业的发展有重

14、要作用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 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抱朴子提到火药(唐代有现今最早的火药配方记载)唐末至送出开始使用火药箭,火药武器产生明朝发明自动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12、13 世纪传到阿拉伯,后传到欧洲(用于采矿等,发展生产;制造烟火,丰富生活)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如金刚经卷子宋代毕升发明胶泥制作的活字印刷技术元代王帧发明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更多应用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2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本题

15、课程标准中没有直接规定)P30.(1)重视社会人文问题,忽视对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即重视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3.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高度发达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

16、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2)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6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成熟的市场(3)启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4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1)书法艺术:含义: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