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52953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美国总统选举看中西选举制度差异摘要:2008 年美国总统换届大选掀起了世界性的选举思想浪潮。许多名人志士也开始审视我国的选举制度,并开始与西方的选举制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盲目批判我国的,要求照搬西方的选举制度的混乱思想。由此本文以美国总统选举为引,通过对中美选举制度的比较分析,澄清中西选举制度的区别与联系,以消除人们的错误认识,并希望能有助于我国选举制度的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关键字:中美 选举制度 差异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主要依据。在人类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选举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显示其进步程度的标志,成为政治文明中

2、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 08 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一直备受瞩目,至今奥巴马的当选,更引发了各国人民对选举制度的思考。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它的选举制度和我国的究竟有何不同,对我国的选举制度有怎样的启示,本文主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一,中美选举制度的主要差异尽管中美选举制度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如都遵循普遍,平等。秘密投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以及都有选举诉讼等,但由于中美国家性质和历史传统存在差异,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中美选举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理论基础的差异在选举制度建立的理论来源上,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其选举

3、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是在资产阶级确立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是人们主权学说。根据“人民主权”理论,资产阶级创造力代议制的形式,让人民选举代表机构,由它来行使人民委托给它的权力。而我国的选举制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同时吸收前苏联的选举经验,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可采取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中国现行的选举制度是在 1979 年制定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4、1995 年修改“两法”进一步推进了选举制度的民主化。随着人们对发展民主的期望,选举改革还会进一步发展。2 在选举目的和方式上的差异在选举的目的上,美国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其选举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其选举制度建立在资产阶级统治基础之上,建立在竞选基础之上,通过选举达到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到作为行使国家权力政党这两种性质和地位双向转换的目的。我国当代的选举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的,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它的建立与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是为了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作为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履行的是公仆的职责,这是我国选举制度与美国选举制度

5、的根本区别。在选举的方式上,美国大多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如总统选举,众议员选举。而我国的人大选举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才由多层次的间接选举产生。此外在选票计算方法上以及运用比例代表制时,中美也不尽相同。3 监督机制的差异选举过程的监督,就是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措施监督选举过程的每一环节,防微杜渐,力图减少舞弊现象,维护选举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美国在选举过程监督方面主要的做法有:采用立法形式进行监督,通过法案有效的遏制选举中的舞弊,贿赂等行为,有效地保证了选民自由,公正地表达自己的选举意志;设置监督选举的管理机构,同时大众传媒和选民也可以监督选举活动。与美国的多项立法

6、监督选举过程相比,中国的立法监督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复杂多样。其原因在于:其一,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此规定不但为选民普遍选举权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使中国的选举活动摆脱了金钱的影响和束缚。其二,中国的选举活动是处于国家有组织,有纪律的管理阶段,候选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竞选。因此中国对候选人的监督不如美国等西方国家突出。4 政党在选举中作用上的差异在美国,政党只有在选举中获胜才能上台执政。也就是说,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工作重心就是进行选举活动,它们在非选举期不是处于休眠状态,就是为下次竞选做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为了选票而存在的。各政党只有在选举期间才结成一种力量,并垄断选举形成由各自包办

7、的选举机构,广大选民只是资产阶级政党上台执政的工具而已。在我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合法的同选举没有关系,参加竞选也不是中共的工作重点,但选举制度的运行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挥作用和功效的。主要体现为:其一,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和民主程序都由宪法,选举法以及相关选举的规范性文件体现出来的。其二,在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时,党都要推荐一定数量的党内优秀分子,是执政党员在各级人大占相当比重,通过党员代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在我国,不允许任何政党,政治团体干预选举过程,绝不允许存在法律规定的选举组织机构以外的选举机构的存在。5 经费来源上的差异西方国家选举经费的来源,更多的是政党筹资,候选人向企业,组织,个人等

8、多方筹集,国家拨款较少。如美国的选举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候选人本人及其家族。政党资助,政府补助,公民个人捐款,通过捐助音乐会,筹款聚餐会,发表电视讲话等多种途径获得。美国选举经费的来源强调的是自治原则,个人竞选中自筹经费是最为强调的,相对于政党的筹措,政府的捐助处于次要的地位。而我国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统一开支。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二,我国的选举实行自伤而下的领导,更强调组织的统一指挥;其三,选举经费是使民主选举得以进行的物质保障。中国选举法的这项规定为选民普遍的行使选举权提供了条件,实现了真正意

9、义上的平等。二 西方的选举制度对我国选举的借鉴第一,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法,提高代表素质,减少代表名额。我国的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因而人民代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真实性和质量。因此,人民代表就应当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候选人采用个人申报的办法,改进现行的候选人提名方式,在候选人提名过程中,既要有自荐也要有他人推荐,这样几兼顾了选民的意见又尊重了候选人本人的意见,但要避免候选人过多的问题,应逐步实行人大代表职业化,精英化,以提高代表的积极性和履行职责能力。第二,扩大差额选举,引入竞争机制,增

10、强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互动。如果候选人之间不存在竞争,候选人一旦当选,要么把当选看作是一种荣誉而不是责任,议政质量难以保证,要么出现跑官要官,对上不负责对下负责的歪风,甚至出现代表不需对选民承担政治责任等恶果。失去竞选机制无疑于给平庸的官员和代表打开绿灯。这对身处底层的忧国忧民之士,等于是被阻塞了通过竞选获得代表民意的机遇,我们应该为民众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创造更多的制度条件,扩大差额选举。应通过竞选活动让候选人真正对选民负责,让选民在真正了解候选人的基础上,选出自己较为满意的代表。第三,强化选举监督力度,扩大直选范围。中国目前对候选人的监督机制不如西方国家完善,监督机构也相对薄弱,媒体和选民对选

11、举过程的监督也缺乏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应加强选举相关法规建设,使选举工作更加程序化,法制化,形成一套完整的选举法制机制。目前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地级市或省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中;二是尽快推行县乡行政首脑的直接选举制度。扩大直接选举可以减少间接选举的某些环节,亦可抑制选举程序上的违法行为的发生。第四,在选举过程中简历纠错机制。西方国家非常重视立法监督选举过程,大众传媒的监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诸如美国的西方国家中“为了使民主政体正常运行,普遍建立起纠错机制。它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国家的各种制度等安排之中。定期的,公正的,有效的选举是一种根本的纠错手段.”第

12、五,进一步完善选举过程中的法治机制。选举法是遏制选举舞弊贿赂等不法行为现象,维护选举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的保障。我国的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举法不够完善,所以必须加快完善。总之,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民主形式,是决定资产阶级哪个政党上台执政的主要方式。而中国的选举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民主形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虽然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在一些具体制度和技术手段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我们只能批判的借鉴,汲取一些积极的有用的成果,才能为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服务。参考文献:1 刘艳华,浅析中美选举制度2 徐育苗,中外政治制度比较3 贾春雨,论中西选举制度的差异及其相关性4 王颖,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