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648520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8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8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会宁县高三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甘肃省会宁县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试卷一、现代阅读(3 分)(一)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 1-3 题。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

2、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明与农耕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再度繁荣起。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 “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

3、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 “青海道 ”又称“吐谷浑道”, “青唐道” 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 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 回纥道” 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

4、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 “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

5、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明和草原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 “一带一路 ”延伸之处必将是人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

6、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节选自 2017 年 3 月 8 日人民网)1 下列关于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B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D 为了推动游牧明与农耕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 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7、(3 分)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B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3 分)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B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

8、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化。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D “一带一路 ”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二 )学类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下列 46 小题。百年震柳 梁衡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走了!”有整座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一倒就

9、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裂,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

10、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 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

11、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百年,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

12、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

13、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填河,夺去了 28 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改动)4 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 生存环境的恶劣。B 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作者在中列举

14、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D 本格调昂扬,笔凝练,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生时的情状,第三段“阳光暖暖抚慰 ”“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分)6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 ”“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本分析探究。 (6 分)(三)实用类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

15、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 “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 朗读者用了“朗读” 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 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的朗读

16、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 的嘉宾不同, 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 藏起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的年轻一代不同,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 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学梦” ,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