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43390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复习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齐家文化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以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部有零星发现。它上承马家窑文化,下限应晚于公元前 2000 年。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有少量灰陶。器表除了素面外主要为蓝纹和绳纹。有少量泥质彩陶,纹样简化。造型上以平底器为主。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但为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一类的小型器物。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为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种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畜牧业发达,养猪业发达。陶器多手制,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制陶业发达。有麻布遗迹。铜器

2、多用冷锻法,也有范铸。既有红铜也有铅青铜和锡青铜。聚落一般在河边的台地上,多半地穴式。 “白灰面”隔潮,为建筑史上一大进步。墓葬大多为成片的氏族公共墓地。形制为竖穴土坑,葬具不甚普遍。有单人葬和合葬。墓葬规模与随葬品数量有相当的悬殊。关于齐家文化的来源,应从马家窑文化中去探求,发展去向仍不清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

3、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前 2050 年。马家窑文化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 3 个类型,分别代表 3 个发展时期。不过,有的在马家窑类型之前插入一个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黑彩。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原始手工业有石器制造、木作、纺织和制陶等。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十分发达。有很大的制陶窑场,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多数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马兰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遗迹平面呈方形、圆形和分间 3 大类,以方形房屋为最普遍。当时流行公共墓地,墓葬的排列不甚规则,

4、但在同一墓地内,绝大多数墓的方向是相近的,多数为东或东南。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最初于 1921 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类型相近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属黄河流域新石器中期的一种文化。它们的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 7000 至 5000 年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半坡遗址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仰韶文化村落,其建筑已有明确的布局结构。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于 1928 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

5、距今 5000 年到 4000 年,又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型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一种黑色、陶胎极薄的“蛋壳陶”为主要特征,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建筑技术也有很大提高。龙山晚期,母权制逐渐让位于父权制,属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它与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浙江余杭县发掘良渚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到钱塘江,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良渚文化制陶技术先进,普遍采用轮制,造型精致。陶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胎薄而匀称。泥质轮制朱绘黑陶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征的。良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玉

6、器的数量和品种繁多。竹器编制、木器制作、丝麻纺织、玉器加工都达到较高的而工艺水平。钱山漾的丝麻织品实物标本为重要发现。原始青瓷原始瓷器的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用高岭土烧制,其特点是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经 1200以上高温烧成,硬度大,叩击时能发出金属声,器表面施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原始青瓷其实已经具备瓷器的标准,因其工艺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料的炼制都很粗糙(气孔较大,胎质中杂料较多) ,釉色也不够稳定,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白陶用高岭土、瓷土为原来烧制的陶器,器表和胎质均呈白色。烧成温度在 1000左右。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就发现有刻文白陶,大汶口文化遗

7、址中也有白陶发现,商代后期是白陶高度发达的时期,所烧器物胎质坚硬,洁白细腻,器表还雕有精美的花纹。西周时期由于印纹硬陶及原始青瓷的出现,白陶逐渐消失。六器即祭玉(燔玉) ,又称六玉,为礼神之玉。壁、琮、圭、璋、琥、璜,分别礼天、地、东、南、西、北。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瑗,肉小于好,祭师牵引君主入殿的器物。瑞玉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祭祀时不同身份的人所佩的玉器不同,标志其社会身份、地位、亲疏关系。郑玄称之为瑞,故又称“六瑞” 。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8、,男执蒲璧。 ”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居住“冬居营窟,夏居槽巢”是对中国原始居住方式的一个大体描述。在原始社会,南方建筑多为巢居、干栏式,北方地区则主要穴居(地穴-半地穴- 地面建筑,圆-方) 。石鼓即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唐初发现于陕西宝鸡,因石如鼓状,故名。这组石刻一共 10 块,呈圆柱形,径、高均约 2 尺。石侧各刻四言诗一首。其确切年代尚未统一,可能刻于秦襄公八年或秦惠王十三年。内容为歌咏秦国君游猎。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整,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石鼓文是大篆流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

9、的书迹之一,可称中国第一古物,石鼓文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简牍简牍是我国可证明的最早的书写材料,实际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几种东西的总称,纸发明以前是我国古代书籍的最重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简牍上文字内容有异,因此又分为“檄” 、 “榜” 、 “检”等。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同时,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东晋末年由于纸的推广使用,简牍逐渐被代替。由此有一系列其他词语:杀青:防蛀、风干。遣册:随葬物的清单,75cm 长,曾侯乙墓出土,一简上一行字。承尘古代承接尘土的小帐子,因为室内没有天花板,一般支起一个帐子,接住

10、掉下来的尘土。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文身穿丝织品,丝织品上的花纹,也指丝织品上的刺绣。漆器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新石器时代开始用,商代主要用于棺、椁,西周成为工业化生产。漆器制作工艺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体完成,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漆器

11、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带钩带钩又称“师比头” ,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赵武灵王后开始流行,一直沿用到汉代。战国时期的带钩,材质高贵,工艺精美,制作十分考究。形式有多种变化,但钩体都作 S形,下面有柱。制作原料有玉、金、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贵族服饰冠, (管也,官头发, “礼之始” ) ,冕(隆重场合,大夫以上佩戴,玄上缛下,前周后方) ,衣(玄衣) 、裳(?裳)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

12、,在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 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由于其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耦耕战国之前普遍实行的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用来翻地,一挖一拉,两人干活,有间断性。犁耕将耕地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提高了生产力,使用的是铁的 V 型犁头。二牛抬杠犁耕方式之一,即一犁扛置于牛肩,杠中间又系一竖杠与犁连接,耕地时一人牵牛,一人扶犁抄地,一人撒种,或不用人牵牛。 汉书食货志有用二牛三人进行“耦犁”耕作的记载。西北、华北各省的汉族农民曾普遍采用过

13、这种犁耕方式。西藏地区使用二牛抬杠犁耕法的历史也很久。玺印玺印即印章、图章,起源于商代,春秋战国以后开始盛行。秦以前官私印均称“玺” ;秦代只有皇帝的印成为玺,官吏和一般人的为印;汉代除皇帝外,太后、皇后即诸王的印都可称玺,一般人的印称章或印信;唐代改玺为宝,改印为记或朱记;宋以后延其制。玺印是“信”的凭证,是人际之间交流和商业交流的凭证。用于盖印(钤印) ,封书信、物品以保密或封检货物,烙印;也可用于佩戴,则是作为身份凭证或祝福避邪。同时它也是一种书法、雕刻和冶铸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印章的质料有多种,形制多正方形,也有其他形状。一般有鼻钮,钮的形式多样。印文有阴文、阳文之分。符节符节均为传达

14、王命的凭证。符是古代调动军队的凭证。有虎符、鹰符、龟符、雨符、牛符等,以虎符为多;质地有铜、木、玉等,铜质常见。符通常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朝廷,左半符颁发给驻守在外的军队。朝廷需要调兵时,派使者带上右半符前往,经驻军统帅确认验核后军队即可按照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节是古代政府颁发的出入水陆关卡的特殊通行证。用金属、竹、木等材料制成,形状若竹节,故称节。节的内容多样,有专门为商队免税,有为军队通行的,也有使团来往出入的,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发放不同的节。琉璃古人称之为“料器” ,现发现最早出现在伊拉克。我国最早的为西周墓中“矽石琉璃” ,琉璃是冶铸青铜的副产品,是残渣中的结晶物。封泥我国古代封缄简

15、牍并加盖有印章的泥块,作为信验,以防私拆。产生于春秋末年,盛行于秦汉。魏晋后,纸帛流行,色印渐渐地通行开来,唐以后其制渐废。楚辞招魂篇中国最早的食谱,丰富完整,调料煮中,食材丰富,种类繁多,饭后有点心、冷饮及各种酒类。并介绍了聚食制、月食制。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礼节形成。饮食的品种有五谷、蔬菜肉类等,饮食礼节的核心是“敬” ,用酒作为沟通人神的联系。马式以相马为业的人。透光镜汉代出现,把镜面对着日光或其它光源时,在墙上反射出镜背面的纹饰和铭文的镜子,谓之透光镜。可能是由于镜面各部出现了背图之相对应的凹凸不平以及曲率差异而造成。造纸术蔡伦之前 200 多年的西汉已经有了发现,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技术

16、,提高了纸的产量、质量,使纸的普及成为可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是西安灞桥西汉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个铜镜上的一个麻片残片。造纸的工序大致为:切沤春捣煮浆抄纸晾干漂絮:古代称为絮纸,煮蚕丝时候留在布上。赫蹄:纸的别称。在 造 纸 术 发 明 以 前 , 甲 骨 、 竹 简 和 绢 帛 是 古 代 用 来 供 书 写 、 记 载 的 材 料 。 但 是 甲 骨 、竹 简 都 比 较 笨 重 , ; 绢 帛 虽 然 轻 便 , 但 是 成 本 非 常 昂 贵 , 也 不 适 于 书 写 。 到 了 汉 代 , 由于 西 汉 的 经 济 、 文 化 迅 速 发 展 , 甲 骨 和 竹 简 已 经 不 能 满 足 发 展 的 需 求 了 , 从 而 促 使 了 书写 工 具 的 改 进 纸 被 发 明 出 来 了 。 造 纸 是 一 项 重 要 的 化 学 工 艺 , 纸 的 发 明 是 中 国 在人 类 文 化 的 传 播 和 发 展 上 , 所 做 出 的 一 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