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64313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美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城市,它的词义解释是作为防御和交易的场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城市的发展是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指导,和经济发展目标有着密切关系,也因此成为市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政府职能。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调节的过程,而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则已基本完成,这些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中城市规划的作用,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城市发展与规划概述、 城市的起源、演 变与前景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开始,人类便进行着不断地前进与探索。随

2、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和以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为标志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到来,城市出现了。因此,可以简单地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至于城市的发展演变,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这两大社会发展阶段,即通俗上讲的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防御的基础上的,毕竟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求有一个安定的场所耕地织衣,因而城市的建设优先考虑的是防御外敌;而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的出现,劳动生产力极大提高,城市工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聚集,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城市便成为了人们居住、工作、休闲、娱乐、交流的综合性场所。城市发展

3、的前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城市发展前景中尤为突出的便是知识经济、信息全球化和绿色家园。知识经济指的是城市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来发展城市,其主要特点是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型产业和人为素质;信息全球化则是指利用知识传播的信息化大大缩短从知识产生到知识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绿色家园无疑就是发展节能减排产业,多多注重环境美化,将城市建设成健康、舒适、自然的理想绿色家园。、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分析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用来反映城市地使用布局结构的。虽然它并不能全面解释所有城市的土地使用和空间状况,但其包含的

4、几种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不同的地区。1、同心圆模式:以美国芝加哥市为蓝本,由伯吉斯于 1925 年提出。它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经不断侵入和迁移,形成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呈同心圆状向外发展的功能分布。该功能区自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五个环带依次为中心商务区、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带和通勤带。但该模式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过于理想化,与现实不符,对地形、交通、产业结构等作用因素考虑得太少;2、扇形模式:由美国学者霍伊特调查了 64 个城市的房租差别后于1939 年提出。该模式利用租金的高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住宅用地趋向于沿着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

5、向,由市中心向郊区呈扇形发展。该理论是总结了较多城市的客观情况后所进行的抽象总结,因而适用于较多城市,但缺点是过分强调了房租的指标,而忽视了一些其它重要指标; 3、多核心模式:由哈里斯和马尔曼二人于 1945 年提出。该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认为城市核心不只是一个,而是有数个。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会成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该理论模式的优点是涉及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考虑的因素较多,比较接近实际,但缺点是对多核心间的职能联系及形成规律认识不足;4、未来田园模式:该模式的发展趋势以

6、人为为中心,把人的相互作用作为城市存在的基础,城市功能分区以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为目的。未来田园城市的中心是广场,四周建有市政府、音乐厅、剧场、图书馆、医院等,住宅区,工业区则设在城市边缘。 (三)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综合规划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庞大系统的基础,是保证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交通、水、能源、通信、环境、卫生、防灾等六大系统。1、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城市都首先要保证完善的常规道路交通系统,对于大城市则需要有快速的、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包括地面、地下和架空、水上等立体交通体系,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便捷、快速、安全、舒适等要求,满足城市

7、交通运输的快速、大运量、大容量等要求; 2、城市供水、排水:城市供水不仅要满足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而且要满足环境用水和消防用水的要求;与此同时,水质的保证也十分重要。而城市排水则需要建立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体制,雨水排放设施要迅速收集、排放城市地区降水,减少或避免城区积水;污水排放设施要求污水收集和处理率高,污水处理达标率高,运行经济、合理、效率好;3、城市能源供应:城市发展需要电、燃气等高效、洁净的能源。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电量增大,设备负荷增加,因而对燃气的种类、热值以及输配气设施和管道系统等有相应的要求;4、城市通信: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城市通信种类增多,

8、信息量增大。因而城市通信系统需要加强广播电视台站、电信局所的容量、功率,并加强微波通信,形成安全可靠、完备的城市通信系统;5、城市防灾:城市防灾不仅要求增强城市消防、防洪、抗震、防空等专业系统防灾能力,而且要求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确保城市防灾生命线系统的安全;与此同时,住宅区的治安监控系统要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强化居住区的安全保卫;6、城市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设施:卫生系统需要选择适当的地址建设处理能力大、无害化的综合利用率高的城市垃圾处理场;同时需要设置与城市规模相匹配的环境卫生设施,对公共厕所的数量、分布都应科学合理安排。二、中美城市发 展与规划比较 研究(一)以上海为例探究中国的城市规划上

9、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它所进行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土地使用决策和发展资金的提供是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在城市发展中,权力下放最早的是财政体制改革。在计划体制下,城市政府将它们所有的财政收入交纳给中央政府,然后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取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和固定资产项目。但自从 1982 年财政改革正式实施后,地方政府享有相对多的配置资源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大幅削减了它对地方项目的投资。因而,地方政府不得不发展更多样化的开发投资机制来应对这样的问题。就以上海国有企业的基本建设投资的转变为例,在财政改革之前,中央的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 1980 年代中期

10、以来,来自中央的资金明显减少,地方政府依靠地方财政收入和其他地方财政资源来保证建设投入。在 1990 年代,中央投资在对地处上海的国有企业的发展项目方面,仅发挥了很小的作用。这些表明,中国的地方政府及其管理的企业单位已在提供发展资金中担负着全权责任。其次,土地使用的决策权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二个要素,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在土地使用权改革之前,从理论上说,决定土地使用的也是地方功能。但由于所有城市土地都归国家所有,土地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地方政府难以从土地开发中获得财政收入。土地使用的决策实质上是由中央控制,城市政府既没有太多的土地使用控制权,也没有法定的方式和财政杠杆来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但是在土地

11、使用权改革后,新的土地使用法规已明显改变了城市政府在土地使用方面的决策权,地方政府可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来处理,基于市场原则来调节土地的供给。在上海,新土地法规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土地交易行为。从 1988 年到 1989 年,在旧法规下上海没有土地被租赁,但在 1990 年新法规实施后,仅 1993 年一年,就有 49.7 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租赁出去。如果说土地使用决策的核心渠道是城市规划,那么正是上海市政府,而非中央政府在管理上海的土地租赁,土地转让和土地开发所产生的收入基本归地方政府所有,而非中央政府。在城市范围内的行政管理等级体系上,理论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的地方政府实体:城市政府、城市

12、内的区政府和区内的街道办事处。而之前所提到的土地使用管理和发展资金决策权的下放,也同样发生在城市政府和它的区政府、以及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之间。市政府与区政府分享决策权力,对城市而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央和地方的分权。朱镕基总理在就任上海市长时,曾称上海的区长为“半个市长”,因为上海所有的区政府都直接或间接地积极参与到城市开发活动中,这些活动对城市面貌产生了许多影响。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制造大国,因而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然而现在以上海为主的一部分城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创新,积极地完善发展城市产业链,推进现代化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建立一个多元化城市经济模式。可想而知,中国

13、当前的城市经济产业规划正朝着创新性方向发展。、 以芝加哥为例探究美国的城市规划和中国完全以物质环境建设为中心的城市规划不同,当代美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社会发展规划、物质环境建设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政策选择分析。而芝加哥作为美国东部的一个大城市,从它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上,可以看到当代美国规划工作覆盖的广阔范围。1、区划法规:芝加哥按其地方性法规“区划法”来管理土地使用,并核发用地许可证,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2、战略规划:芝加哥舍专门部门对城市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编制,其内容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等;3、历史建筑保护:对历

14、史风貌和城市特色进行保护,以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旅游业;4、多元化城市经济:分析芝加哥市内产业结构和城市税收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同时扶助某些制造业,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多元化;5、财政资助:对发放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和中小型工商业的财政补贴低息贷款进行管理;6、社区发展:对全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低收入社区中的住房、社区设施进行规划。综观这六项规划内容,涉及到了城市的工商业发展、社区发展、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及保护等诸多内容,它的发展变迁阐释了美国城市规划的广阔内容。、 中美城市规划对比研究中美两国的城市规划真可谓是各有千秋、各有特点。但如果将它们的城市规划联系起来对比研究

15、的话,还是会发现许多相关联的地方。首先,来谈谈一个城市的自然条件与人为努力。毫无疑问,位于亚洲东部的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位于北美洲的美国,其东部也拥有者十分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然而,中国的多数城市仅仅靠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发展城市,很少有人去挖掘开发优越自然条件下的潜在优势,这是一种“坐山吃空”的城市规划模式。而以芝加哥为代表的美国东部城市,把城市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与政府的正确决策相结合。有利的自然条件要靠政府的正确决策去发掘,而政府的成功也得益于客观的有利条件,这是一种“幸运加聪明”的城市规划模式。其次,再来谈谈“肌肉型”产业与“头脑型”产业。中国目前的一些发展较快的大

16、城市都是重工业城市,城市发展靠以消耗自然能源为主的第二产业,也就是所谓的“肌肉型”产业。而美国的一些城市依靠的是人的智慧与独创性,开发出一条环境与效益双赢的产业道路,从而转型成为国际教育科研城市,或文化体育城市,或休闲娱乐城市,这便是“头脑型“产业。在城市发展的质与量方面,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以增加数量来扩展经济的道路。多投资、多建厂、多产出,经济总体规模扩大了,但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则提高得有限。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城市也以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而与之相对的美国,在城市发展有衰退迹象后,果断地变粗犷式城市发展模式为集约式城市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了城市建成区的质量,这正成为美国城市规划工作的重心。最后,需要说的是城市规划是重在图纸还是重在文本。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重在图纸,一旦修编,往往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花在重绘图纸上,目前的中国城市规划大多仍以图纸编制为主。而在当代美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