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19496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摘要: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比疏肝和胃、行气除满针法与口服中成药(加味逍遥丸) ,对肝胃不和型痞满的治疗前后的比较,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0 例肝胃不和型痞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 30 例。分别采取疏肝和胃针刺法和口服中成药(加味逍遥丸)治疗,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痞满;疏肝和胃;针刺;加味逍遥丸 本课题研究的肝胃不和型痞满。针灸治疗是通过直接刺激体内的神经系统治疗疾病的刺激方法。服药治疗是药物被消化系统吸收体内治疗疾病的方法。所以本人通过针灸治疗组与中成药治疗组对比分析,探求出更安全、更有

2、效果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 60 例患者均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 1865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辨证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者,按随机抽样分组原则,治疗组 30 例,对照组 30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P0.05) ,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特点。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2.1 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临床

3、表现: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为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淡、腹泻等。体检时可毫无阳性发现,或仅有上腹部轻度触痛。 1.2.2.2 胃下垂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瘦长体形者,经产妇生育较多者,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有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等“循环无力症”的其他内脏下垂的现象。 1.2.2.3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持续性或反复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慢性上腹痛或不适、腹胀、易饱、嗳气、泛酸、恶心等,病程超过 4 w。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选穴:内关、曲池、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公孙、三阴交。操作方法:将患者做仰卧位,暴露上

4、臂、下肢、腹部,用 75%酒精消毒穴位。留针 30 min,手法为平补平泻法。1次/d,10 d 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疗程之间休息 5 d。 1.3.2 对照组 加味逍遥丸:成分: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薄荷、辅料为生姜。主治作用: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疗程:服 2 次/d,10 d 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疗程之间休息 5 d。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计算疗效指数。其公式为:(疗前症状积分-疗后症状积分)/疗前症状积分100。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1.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 2 检验,计量资料应用 t 检验,等级资料应用 Radit 分析。 2 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为 19 例,显效 8 例,有效 2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为 96.7%;对照组的痊愈 3 例,显效 9 例,有效 5 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为 56.7%。提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见表 1。 治疗前,两组间相比较 P=0.9750.05,提示:两组在分组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经过治疗后,统计分析两组组内均有P=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