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16863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略谈中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摘要】文章从因材施教的概念出发,联系中职生的特点及教学实践,指出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根据中职生的专业、学力、性格、气质、兴趣、学习动机、年级和性别等特点,论述了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中职生;方法 一、因材施教概述 因材施教源于我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与他弟子子路、冉有的对话(论语?先进篇 ) ,堪称二千五百多年来我国教育的“经典”,如今已经完善成为包含教育思想、方法、原则、评价的理论。其要义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差异也即具体特点,实施相应的也就是不同的教育,达到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中

2、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有着突出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功用突出 教师若跨专业或多班级教学,一定深刻体会到多番轮换教学对象的教学困难。具体来说就是必须时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目标,以适合不同的学生,才能上好一堂课。难题一方面来自职业教育专业多样化,另一方面源于学生学力参差不齐,以及学生青春期个性分化,智能差异明显。笔者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面向全体,一视同仁”的教法并不适合中职生。解决此难题的策略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总之,必须“以万变应万变” , “以差异对差异” ,灵活善变备课上课。 三、中职生这块材 中职生处在 16-19 岁的青春期,他们虽然模样已是大人,心理却尚未成熟,

3、智力潜能待开发,性意识开始成熟。其心里充满各种矛盾斗争:情感丰富而又不稳定,情绪容易激动冲动,思维活跃而又片面,接受新事物快,体验却肤浅,有自信又有自卑,个性鲜明尚未稳定;行为有时会叛逆,在适应生活、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其个性人格的调整、定型期。另一方面,他们与中学生相比有所不同。中职生怀着专业学习的目标理想,为掌握专业技能努力。中职生处在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构成一个独特的学习主体,这就是教学的依据。如果教师不能掌握这些情况,不能在备课上课中实施因材施教,就?把课上砸。 四、因材施教方法八个方面 (一)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施教 实践

4、证明:结合学生专业越紧密的教学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为学校教育环境、所有课程都合力到学生的专业上来,随着学生对专业越来越熟悉,他们的学习目的从无到有,兴趣从无到有,学习责任从无到有,便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义不容辞。因此,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备课上课。比如可以通过向专业教师请教等途径了解专业知识,力求所引用的例子、图片、器材均来自学生所学专业,所解释的引导朝向该班的专业方向。如果教师同一门课教了三个不同专业班,就要准备三种专业知识,同一节课就要备三个不同的教案。教师备得越紧靠专业,课上得就越成功。 (二)因学生学力不同而施教 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个年级所有专业班按学力都可分为

5、上、中、下三个层次,而且中间层占大多数,两头占少数,呈正态分布。对学力较高的班,要求教学目标高,教学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教师把一节课的精力放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上,增加开放式问题,设计小组竞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增加实操。对学力较低的班,则降低要求,精讲精练,深入浅出,运用直观教法,重点内容反复讲,当堂复习巩固。对同一个班,则以中间层次的学生为主,以他们的学力和个性特点作为备课依据;而对占少数的学力高学生,给予他们难一点的问题和实操,带头示范,带动学力低的;对占少数的学力低学生,给予容易的问题与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感与荣誉感,增强自信心与学习动力。 (三)因学生性格不同而施教 中职生性格在二极相

6、反特征中摇摆:内向与外向,勇敢与胆小,认真与马虎,合群与孤独,勤奋与懒惰。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加上正确的引导,就可将其性格往良好的方向塑造。开展教学活动时,由于有性格良好学生的积极热情勇敢认真参与,学习气氛可以搞活起来,课则上得顺利,效果较好,因此可倚重他们而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应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有意将内向的与外向的学生分在同一合作学习小组;让胆小的回答问题做活动;让马虎的学生检查监督,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弱点,向好看齐,帮助其分析其自身的优点与长处,扬长避短以树信心,点燃成功的希望。 (四)因学生气质不同而施教 根据希波克里特的气质分类观,结合中职生来说,胆汁质者行动

7、直率,但易激动冲动;多血质者灵活适应能力好,但兴趣易转移;黏液质者稳定不慌张,但行动较迟缓;抑郁质者内心体验丰富,但容易多愁善感。教师据此可以迅速掌握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对胆汁质的学生,适宜让他们在行动与实操中学习知识,领悟道理,知行合一,让他们遇事三思;对多血质的学生适宜进行启发式教育,举一反三,尝试新奇,培养其恒心和责任心;对黏液质的学生,适宜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发挥镇定的气质,给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并检查督促;对抑郁质的学生适宜谈心式教育,动之以情,多鼓励,少批评,顾全面子,保护自尊心。 (五)因学生兴趣不同而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的专业产生强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

8、的兴趣多种多样,如有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玩游戏,这是边缘兴趣;有的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将来工作当文员,这是间接兴趣。教师备课时要为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准备一些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低兴趣、边缘兴趣的学生可以用回答问题、简易实验操作的教法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对无兴趣的学生,可以采用分组学习或竞赛等形式,分名次给予表扬奖励,从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出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要培养学生以专业兴趣作为中心兴趣。兴趣来自求知欲,来自快乐,来自爱和自尊,可以培养,从无趣到有趣再到志趣。 (六)因学生学习动机不同而施教 ?W 习动机来自学习目的需求,是学习的动

9、力。中职生学习动机多样化。对于有直接学习动机的,以专业兴趣为需求,学习自动自觉,教师只需适时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职业目标,设计职业生涯,树立更长远的学习动机;对于有间接学习动机的,以学习成绩或奖学金为目的需求,要抓住他们的心理,以考带学,以结果促过程,逐渐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专业兴趣上来;对于有外部学习动机的,以服从父母要求而读书,要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启发他们学好专业有利于实现父母的期望,以专业世界的多姿多彩来吸引他们产生学习欲望;对于没有学习动机,随随便便,来职校“混日子”的,一方面以课堂活动、提问、竞赛、作业、考查等形式抓紧他们的学习,另一方面采用个别教育的方式,给他们提出短期易实现的近景学习

10、目标;对有过强学习动机的,要给他们做心理减压,教会他们放松,因为高强度学习动机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利于学习。 (七)因学生年级不同而施教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中职生各方面逐年发展成熟。高年级比低年级学习能力强,教学要求应提高;一年级学生比二、三年级学生多了一份迷茫和一种心理不适应问题,要做好心理适应的辅导,特别是自信自强自立自爱自尊的教育;三年级学生比一、二年级学生多了一份成熟却有一种就业压力,是职业准备的冲刺时期,要做好自我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心理调适辅导,规划一份职业生涯;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则以打好专业基础、树立专业理想为重心,保持身心健康,学技能学做人两不误。 (八)因学生性别不同而施教 心

11、理学研究证明,从儿童期起,性别上存在心理差异。男性在空间能力、推理能力、活动水平、攻击性等方面较优;女性在语言能力、情绪敏感性、温顺和依赖性等方面较优。同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随专业班男女比例而裁剪选择。如汽车维修、电子电器专业男生占绝大多数的班,则宜选取数理推理、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材料,宜用实操和比赛的教法;会计、学前专业女生占绝大多数的班,则宜选取语言、情感、想象方面的教学材料,运用图片、道具、表情与肢体动作等形象生动、声情并茂的教法;电子商务、动漫专业男女人数接近的班,则要文理两种教学结合材料、形象与抽象两种教学方法兼用。 五、小结和拓展 法无定法,万法归宗。没有因材施教的方法要找方法

12、,有了方法又不能当作法宝,方法来自实践,还要接受实践的再检验。因材施教的方法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具体学生用具体方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另外,因材施教方法要与其思想、原则、评价三者结合在一起。再有,现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合作加强,竞争激烈,向人才提出高素质需求,教育目标已不能停留在发展学生的现有水平,应当向发展学生的潜在水平目标迈进,挖掘人的潜能。苏联教育思想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要依据最近发展区,把发展学生尚未成熟的潜能作为教育的目标,后人在其基础上提出支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笔者认为该理论适合中职生的学情,中职生以学专业技能为重,摒弃应试教育目标,以潜能开发为目标,在职业教育天地中挖掘自己心智的可能性。从此意义上说,因材施教要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参考文献】 1许燕.实用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强.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