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61007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科技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古代建筑,都是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的。自然界的侵袭、人为的损伤和社会的发展变革,不可避免的要给古建筑造成一些损伤、残坏乃至坍塌,对于这些情况历史上常以重修或补葺的方法使之延续。我们常常在一群、一组或一座古建筑上看到几个不同时代的布局、殿宇、构件、做法和附属文物,这种变迁是历史造成的。虽然不是该古建筑创建或重建时的原状,但却是经过相当长历史阶段保留至今的状况。这种状况多数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可以视作原状保存,不应随意拆除或改动。但也有少数古建筑,历史上的添建和修补是极为拙劣的,影响或贬低了该建筑的环境、风貌和三大价值,应予恢复原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

2、况。对于这两种情况的判定,一定要采取慎重态度,既要有现场勘察研究记录,又要有科学资料作依据,经过反复分析研究乃至专家们论证后确定。切不可粗心大意,一挥而就,以免造成有价值文物的损害。那么在今天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引进现代科技是否正确,是否必要,引进中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 1 利用现代科技,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文物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这是古建筑修缮工程遵循的根本原则。前辈文物保护专家把这个原则具体化为“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 。那么,古建筑群的原状到底如何,就是我

3、们为贯彻文物保护法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1.1 认知和记录建筑的原型制 按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常规,在进行古建筑维修之前,必须进行现状勘查和勘测。在 20 世纪 30 年代,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只能用最基本的手工工具进行徒手测绘。80 多年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人们创造了数不清的新技术,就测绘行业说,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突出的一项。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下建筑内外形制的原状。扫描结果与徒手测绘相比,精确度提高了,一些复杂的数值得到表现,比如屋脊的曲线形态,正脊生起,屋角的起翘,一些仅凭肉眼难以发现的细节也得到记录。而且在电子图上可以直接读取有关数据,比如梁、檩、枋等建筑构件的长、宽

4、、高,它们的下垂、倾斜、扭曲、歪闪等等。如果在修缮前后都进行一次扫描,还可以直观地发现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未改变文物的原形制,文物建筑的问题是否得到了纠正,起到监测作用。 1.2 记录和认知建筑的原材料 古代建筑绝大多数是木结构、砖石结构。就木结构而言,所使用木材的树种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着建筑安全,也反映着古代工匠的科技水平和当时一些社会现象。以往对于古建筑木构件的树种鉴定,都是由工匠凭经验进行。树种名也是由工匠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在历史档案记载中也常有一些讲法,如老黄松木、金丝楠、铜铁糙等,树种定名与现代分类学不对应。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木材显微解剖等鉴定方法,如故宫博物院对武英殿大木结构用材树种

5、给以符合现代分类学的名称。经过现代的树种鉴定, “老黄松”学名应是油松;“金丝楠”目前已发现是桢楠和润楠两个树种;“铜铁糙”应是檀木属的不同的树种。使树种的古代名称与现代名称相对应,有利于我们利用现代研究成果更准确地了解木材的性能。 文物的价值在于它饱含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武英殿等结构用材的鉴定和研究,使我们对于古代匠师对木材性质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有了具体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实实在在地认识他们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达到的水平,从而对我国古建筑营造的科学水平做出评估。对武英殿建筑群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建筑结构用材的研究,可以印证古代档案的记载,客观地反映历史社会情况的演变。将来研究推广到全国古建筑以

6、后,木材树种的变化的规律会更清晰,会使中国古代匠师对古建筑所用木材的认识、掌握的历史过程提供轨迹,也很可能为各个朝代古建筑档案里记载不充分的那些建筑的年代鉴定提供有价值的旁证。 1.3 认知和再现传统工艺技术,对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进行记录、传承 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是中国的一种“手艺” ,要准确地掌握需要师徒传授的链条,也需要徒弟有一定素质,心灵手巧。确实包涵一些难以言传的内容。中国古建筑常讲的八大工种,每种都有基本要求和一些特殊技巧。在修复修缮古建筑过程中,我们注意记录其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同时详细记录修复过程。这项工作是古建筑修缮、特别是古建筑落架大修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这里提到是希望引

7、起重视。 2 利用现代科技保护文物建筑 威尼斯宪章修复章第 10 条:“当传统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的结构和保护技术来加固文物建筑。但这种技术应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经实验证明其有效。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 22 条:“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 ”对威尼斯宪章有所发展。我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践说明这两条规定是准确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木结构建筑发展史的国家,对建筑的建造、保养维护更新、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经验和管理制度,成功地保证和延长了建筑的使用价值,维

8、持了建筑应有的外貌和景观的美学特征,而且成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唯独这些经验的着眼点首先在于保障建筑的使用,在于通过建筑表现制度,一座不能再使用或者观念失宜的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与当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目标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对于石质文物风化、彩画老化等问题,除了及时更新之外,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这些恰恰是现代文物保护最多着眼的地方。 古建筑是用多种自然的和人工制造的建筑材料营造的,各种材料在岁月中的退化过程和呈现的面貌有极大的差异,同类材料处于室内、室外不同的位置其老化过程和寿命就不相同,而不同类别材料即使在相同的外界环境下其保存状况也极不同。因此只能针对每一种材料或者作品,针对不同

9、环境分类研究。近年来,在中国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合作的科技保护项目、与美国建筑文物基金会进行的保护项目等等,都使我们对建筑文物科技保护取得更深入的认识。2.1 应该制定针对每一类保护对象的保护程序 在古建筑保护中,有石质文物、彩画、内装修的不同工艺等等的保护。所遵循的程序是:首先,分别保护对象的门类,研究提出现状记录标准。作为现状记录有一个总的要求,按照要求,把要调查记录的对象用实测图和照片完整地表现出来。然后把勘察所得文物的各类病害进行分类,逐类设计图标,标注在图纸上。最终文件是图文并茂的,有几类病害、到什么程度、占多大面积、一目了然。其次,根据勘察结果,进行病害机理研究。必要时进行取样,分析

10、其材料成分、病害物质成分及其侵入文物的状况。再次,针对保护要求,试验、筛选保护材料,制定保护实施工艺。最后,小范围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完成保护方案。 2.2 从科学试验到实施的过程要十分慎重 前引威尼斯宪章和准则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都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进行此类工作的前提。在具体的项目中,我们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所有的化学试剂都必须是经过长期试验的,在别的地方或者其他项目中认定是无害、可逆而有效的。化学试剂对文物的影响是有强度区别的,在试验和筛选时必须首选强度低的,无效时再逐渐加大强度。化学试剂的浓度也要进行类似的控制。应该预先确定保护的效果。试验中做几组不同干预程度的样本,研究确定一组作为预期样

11、本,按照这个样本实施保护。必须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必须制订方案的实施工艺要求,各工序的顺序,化学试剂的浓度和次数,最佳实施条件等等,都要得到重视。 2.3 对古建筑的安全防灾设施进行研究 我们已经认识到,对古建筑的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是古建筑保护的一个根本条件,涉及到宏观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于开放单位,应该进行旅游承载量的研究。还有古建筑的安全防灾设施,现在普遍解决了防雷问题。而火灾的预防只能做到及早预报。近年北方也出现了白蚁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的用武之地。 3 解决好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 通过现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是

12、完全必要的,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3.1 运用更准确的认知成果精密地保护文物 相对于传统技术,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方面有特殊优势。由于对保护对象更准确地认知,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技术措施更科学。如大木结构用材树种的鉴定研究,为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当大木构件需要进行加固甚至需要更换的时候,一定要选取同样的木材。如果大木构件需要保护甚至更换,就一定要选择性质相近的木料,而不是片面追求力学性质最强的木材。以免发生改变文物原状、改变结构受力平衡而发生文物损坏的事情。对于大木结构加固、外檐彩画复原、屋顶维修等项目采用的主要是传统修缮技术手段。而对于石质文物的保护、笔

13、画的保护除防水防风化等物理手段外,很多时候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这样分门别类选择适用的手段,可以达到既祛病延年,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建筑外表面材料、从而保存更多的文物价值的目的。 现代科技对古建筑材料的认知,使我们可以提出按照古代质量标准,复制古建筑材料的生产标准。目前大部分古建筑保护工地,只能按照现代定额和物价,在现代建筑材料市场上购买建筑材料,比如青砖,一般难以达到古建筑材料应有质量标准,古建筑保护工程得不到材料的质量保证。老一辈专家对此忧心忡忡。今后应当试验复制古建筑材料,使古建筑材料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延缓古建筑的寿命。 3.2 解决好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 现代科技

14、手段虽然有上述优势,但是却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就是准则所说,它也是要保留的。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展所长,各有侧重。要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维修”概念中,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观念。如何发掘、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遗产,使之成为文物保护的手段,老一辈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实践,作了一些理论总结。比如按时进行岁修保养,屋顶按季节除草清垄,及时清理雨水沟(淘沟) ,补抹灰皮等等,都是当时维护建筑完好的技术,今天也同样是保护文物建筑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最少干预”的手段,因此被归纳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如果不分保护对象的保存情况

15、,只用传统的油漆彩画技术、石质文物复制技术等去更新,就可能变为文物保护中的消极因素。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也不是可以代替一切,应该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业的新动态,积极探索,丰富保护手段。 3.3 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整理历史档案,记录保护维修过程 最后,现代科技是与时俱进的,它帮助我们在文物保护事业中更好地承上启下。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相对脆弱的,唐代以前的建筑已屈指可数,元代以后建筑也已经不多,明清建筑大多数也是经过维修才保存至今。因此历史上的维修更新是古建筑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现代的保护,同样是这组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的一条基本要求是制定“四有档案” 。维修工程为我们补充和丰富四有档案的内容提供了可能。我的一位同事说,我们通过档案,知道 1000 年前古人做了什么,我们应该通过记录,尤其是现代记录手段让百年千年后的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现在很多古建筑维修都已经建立了数据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四有档案” 。 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科技手段会在古建筑保护、修缮、中更加广泛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