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592055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艺术教学【摘 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的相关内容,融入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数字艺术教学体系,以动画短片创作的形式进行数字化表达的实践,有利于将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以生动形象、便于记忆、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予以传播,开拓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思路,丰富中国文化产业相关资源。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艺术教育;动画短片创作;融入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而极具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年 10 月 17 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

2、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给出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011 年 2 月 25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

3、产。 ”保护、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化教学体系,将具体内容渗透在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艺术专业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插画、插图、微电影、动画、网站、app 等形式进行数字化记录、推广与传承,成为探索非遗与艺术教育结合的重要实践方式。 一、导入“非遗数字化专项课题” 针对“应用型”艺术学科,笔者提出“专项课题”计划,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时代创新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在此过程中,着重解决学生协作考察、田野调查、报告论文与完成数字化作品的制作等问题,强调专业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共同培养。导入“专项课题” ,不

4、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专业特长,并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协作能力。以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例,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立项,通过1 学年左右的基础训练,在三年级专业创作和四年级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明显效果。在具体教学中,通过组织相关考察、拜访传承人等活动发现创意的来源,在考察中开启独立的视角,发现“非遗”与当代艺术形式的契合点。如,组织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与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走进宝鸡,走近大师” 的活动等,让青年学生在生活中亲近非遗大师,并了解“非遗”的生态环境。通过拍摄微电影、微信传播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记录、整理、推广,将传承人的口述历史数字化保存。 二、以动画短片方

5、面的部分实践为例 1、基于中国“非遗”项目古琴艺术进行创作的水墨动画短片高山流水 该片是 2014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学派”与民族风格动画艺术研究的成果之一。该片取自吕氏春秋-本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作者将伯牙和子期的传说故事及古曲高山 流水进行了水墨动画改编。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 。2003 年 11 月 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宣布的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古琴名列

6、其中。该动画通过将文人士大夫的传说进行视觉化塑造的方式来表现古琴的高古,通过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等桥段进行古琴文化的弘扬,是 “非遗”和水墨动画结合的综合尝试。故事由中国传统工艺古琴展开,讲述伯牙、子期相遇相知,却最终生死相隔,表达知己难得的情感。作品建立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运用淡彩淡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士情怀。既有着意境之美,又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情操的向往。在创作过程方面,根据剧情画出分镜,将场景绘制成静态山水画,然后进行扫描。使用 photoshop 进行图像处理以及上色,并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更改物体光线投影;利用图像分层拉大物体远近、虚实关系;在 AE 中进行

7、局部特效并输出片段;最后利用PR 进行剪辑。 (高山流水作者:屈菁 蔡舒越 冯天,指导老师:温雅,2015) 2、基于“非遗”项目巫舞进行创作的实验动画短片图腾该片是 2015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元素及地狱文化的动画融入图腾的成果之一。2007 年,开县巫舞进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巫舞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带着浓厚的巴文化和楚巫文化痕迹。 “跳端公”即是祭祀仪式中巫师所跳巫舞的基本步法,有禹步、罡步、便步和独脚跳等动作,是民间祈求保佑主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吉的一种形式。 图腾在选题构思阶段立足于以古代荆楚地域当中的巫楚文化,将楚人崇凤、鸣琴祭天、望

8、祭龟卜等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文脉传承在思想内涵上做出延伸。在创作初期通过对巫楚文化进行调研、对图形纹样等进行收集整理,梳理其中的符号元素,根据这些元素进行再创作。在这样一个结构与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的思想表达。动画图腾结合计算机数字技术探寻当代语境下的传统新生,在“非遗”与动画实验艺术碰撞中展示出不同的艺术生命力。该片入围北京国际设计周2016 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 。(图腾作者:韩文超 陈琳琳,指导老师:温雅,2016) 3、基于中国“非遗”项目皮影戏进行的动画短片尝试 Flash 动画荆轲刺秦改编的是战国策?燕策三的故事,二维动画消失的心则改编了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

9、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 年,中国皮影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个动画片的部分镜头均以皮影为研究对象,针对皮影形象、图形纹样、历史典故等元素进行梳理和再创作。 (Flash 动画荆轲刺秦作者:王斌 吴英,指导老师张辉,2016;二维动画消失的心作者:刘勇 曹杨,指导老师 温雅,2016) 综上,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导向的动画短片创作,是通过数字技术这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将非遗融入艺术院校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系统地进行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将“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以生动形象、便于记忆、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传播出去,有利于推动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同时,可以开拓 “非遗”保护的思路,可以促进非遗数字化与动漫产品的开发,并促进中国文化产业资源的积累。【参考文献】 1 刘思,冯学珍.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J.西部皮革,2015.08. 【作者简介】 温 雅,女,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媒体系讲师,从事文化产业与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研究. 韩文超,男,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研究生,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研究. 屈 菁,女,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媒体系研究生,从事动画艺术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