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590332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也是青少年应该培养具备的优良素质之一。创造教育是时代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自主参与能力的超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又通过主体教育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作为一名跨世纪的特教工作者,一定不能做一个墨守成规的教书匠,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造教育,培养世纪之交的创造型人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供有利于聋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课堂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辩证法使我们明白了教是学的外因,是

2、变化的条件;学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地灌输、强迫塑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诱导,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根据聋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去探索知识。例如,我在讲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我敢于放开手脚,不怕学生打乱讲课秩序,给他们积极思维留有广阔空间。除了学习文中用水灌树洞的办法外,我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出更好的办法,以图创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好奇心、求

3、知欲被激发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到前面表演。有的同学用三根树枝去夹锥形瓶里的皮球,有的同学把钩子的一端弯成环形状,结果都能把皮球取出来。这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才能。教师再趁机多加赞许,他们的创造潜能就会更持久的保持下去。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创设有利于他们发挥的课堂环境。 二、强化愉快教学,力求主动发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动力。教学中,我千方百计的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充分

4、发掘学生禀赋的潜能,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我尽量多采用一些直观教具,加强趣味性教学。如我在讲美丽的画一课时,新课伊始,我即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田野的画面。从远到近,有顺序地指导学生观察。田野里阡陌有序,再看那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绿油油的蔬菜,立刻给人一种欣欣向荣、大丰收的景象。学生都被这美妙的景色所吸引了,他们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寻找着,兴高采烈地说着,自家的田野里有什么,长得怎么样,对比着。还有的同学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收过庄稼,摘过蔬菜呢,多么愉悦的情景啊!如此,有情、有景,他们入境了。我捕捉住这一瞬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头脑中

5、的蓝图。就这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他们的画笔下出现了。为了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我提意他们比一比谁的画最美丽。这样不但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这不正是聋生们的创新吗?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有所创新,就要实行愉快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学、乐学,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再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扶放,使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达到了“会学” ,在“会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凡为教,其目的是达到不教。 ”(叶圣陶) 三、 “生活情境”是聋生创新的基地 “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是, “形象思维语言符号逻辑思维”的三者一致

6、。其内在机理在于:以课文的语言符号为中介桥梁,把右脑的形象思维与左脑的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境的运用,起着启动形象思维的作用,从而带动课文的语言训练和左脑智力的发展:进入情境,陶冶情操;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体会情境,指导朗读等等。情境教学并不停留在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上面,它给儿童发展智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留下了广阔天地。例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课文配了五幅图。第一幅图画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走到一片玉米地,它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学生看到色彩鲜艳的插图时,立刻被插图吸引住了,图画内容有趣,第一幅图下所学的句子内容在插图中便醒目的表现出来,这样依此类推,通过看图学

7、生了解了五幅图的大致内容。再把学生扮成小猴子置于情境之中,加上形象的肢体动作语言,这样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理寓其中的生动画面就展现在众人面前了。 “作品内有境,入境始于亲。 ”聋生一旦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对课文刻划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课文中的内容很容易被他们掌握了。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兴趣倍增,课上情绪高涨。把学生“带入情境”即是把孩子带入一种思想境界,以便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

8、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其实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但学生心理又存在着强烈的怕被负评价的焦虑心理,由此造成胆怯、退缩,极大压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课堂中坚持“无错原则” ,学生都能积极、大胆参与。因为学生是成长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要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反应,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使学生的参与有安全感,不至于打消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在大力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既是教育的受动者,又是受教育的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