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0588314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20 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最实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化“农” ,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过程,农业资本参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政策是并行不悖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农业资本的生成机制,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解决问题的

2、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资本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关键词】现代农业;小农制;资本农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国家保护农业政策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 20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全面启动的。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大半个世纪,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在既有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资本和知识的汇聚点、城乡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提高的贡献点。总的看,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

3、市场竞争力。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迄今为止,在我国 13 多亿人口中仍有 9.49 亿农民和 2.5 亿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 380 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 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 70%的少儿人口。这种小农村社制度天然地是一种最保守、最落后的东西,是一种非市场的东西,难以摆脱其分散经营小块土地、使用粗笨工具、利用落后技术、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而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低、商品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收益

4、低等等特征,它势必排斥资本、技术、知识、人才、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转移,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当前摆在我国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农业资本的生成机制,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 20 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一、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化“农” ,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维生型小农经济,这既是一种古老的历史现象,

5、也是一种广泛的国际现象。马克思指出:“这种小农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即人口的最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和再生产的发展,无论是再生产的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条件的多样化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条件”2。所以, “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

6、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但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机器大生产逐渐占领了城市各个工业部门,资本也开始向农业生产领域渗透和扩张,打破了“资本主义前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相反地,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场、地区和国家的界限”3,从而“使农业合理化第一次有可能按社会化方式经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2。恩格斯晚年在谈到欧洲农业发展时曾指出:“1

7、680 年,小农业还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方式,而大地产只是个别的,尽管不断增加,但总还是个别的。今天,大规模使用机器耕种土地已成了一种常规,而且日益成了惟一可行的农业生产方式”4。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5。总之, “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摆脱了一切历史的枷锁、也摆脱了将其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且被一起赶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革命”6。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的 100 多年,随着工业化、城市

8、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本作为发动整个社会再生产“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作为发达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7。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化经营方式的发展, “使目前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大部分小农的农业劳动变为多余”2(p584),纯粹农业劳动者的人数越来越少,大批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工业人口,促使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形式、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最终形成了现代大农业替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革命。比如从 1900 年到 XX 年的百余年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已由 1200

9、 万人减少到不足 200 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由 35%下降到 0.7%。欧洲主要国家纯粹务农人口的比重大约在 2%左右,其中英国农民仅剩下 45 万人,法国为 70 万人,前联邦德国为 60 万人,意大利为 74 万人,荷兰为 12 万人,奥地利为 11 万人,瑞典为 7.5 万人,丹麦为 6.8 万人。目前,美国农业产值所占 GDP 的比重仅为1,加拿大为 3,瑞典为 3,丹麦为 5,前联邦德国为 2,法国为 4,荷兰为 4,奥地利为 4,英国为1.6,意大利为 5。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农户总数从 1963年的由 575 万个减少到 2000 年的 312 万个,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

10、 76.6%下降到 2.2%,农业产值所占 GDP 的比重仅为 3。从 1913 年到 1987 年,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 倍,西欧和日本等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7 倍以上,而同期的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提高了 2.25 倍,足见这两大农业生产系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8。就世界范围而言,全球总人口由 1946 年的接近 23 亿人增加到 1985 年的 48 亿人,人口净增加了 1.1 倍,而同期的世界粮食总产量却由 5.33 亿吨猛增至 18.41 亿吨,增长了 2.45 倍,平均每年递增 3.2,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人口的增长速度,因而世界人均占有粮食由 234公斤/人增加

11、到 380 公斤/人,净增加了 146 公斤/人。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 500 公顷土地只能养活 2 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 500 公顷土地可以养活 50 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 500 公顷土地可以养活 1000 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 500 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 5000 人9。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 1 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 100 公顷大田作

12、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 112 人。这样的生产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10, “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 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 250 万人的力量增加了 100 倍”11, “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12,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13。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 ,就是农民比重大

13、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二、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规律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早在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在考察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时发现,在工业化革命早期,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势必会伴随着小块土地所有者被剥夺、小农户被驱逐的暴力史和大批农民走向贫困破产状态的血泪史;但当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平均利润率的降低和由它调节的生产价格在城市商业和工业的范围内形成,促使资本流入农村,这样就造成了资本对农业劳动的新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报酬。那时

14、资本就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并在农业中找到用途,于是原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村积累起来的城市资本又部分地回到了农村”14。这意味着资本的自由竞争和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与同等水平的社会平均利润等条件在农业的资本化、企业化经营之时都已经完全成熟,资本在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下,促使农业利润和工业利润接近起来,使农业工人工资和工业工人工资接近起来,最终将使工商业同农业相互配合、携手并进,并形成一种城市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局面。因此,马克思在阐述地租理论时指出:“我们假定,农业和工业完全一样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也就是说,农业是由资本家经营;这种资本家和其他资本家的区别,首先只在于他们的资本

15、和这种资本推动的雇佣劳动所投入的部门不同。因此它的下列条件,如资本的自由竟争、资本由一个生产部门转入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可能性、同等水平的平均利润等等,都已经十分成熟”2。这样, “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偏离会相互抵消。但它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永远也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2。也就是说,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和利润率平均化的一般规律,是建立在“假定“在农业中正像在加工工业中那样,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是在减少,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因而从长期发展趋势看“资本会普遍

16、实现一个一般利润” ,即“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利润率具有平均化的倾向” 。然而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低于工业的资本有机构,而农业的特殊性又约束其效率改进的速度,再加上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垄断也阻碍着资本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因此“资本被土地吸引或排斥的程度,同谷物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费用的程度成比例。如果这个余额使用于资本得到比普通利润更高的利润,那么资本将被投到土地上;反之,则将被从土地上抽走”15。总之,追逐私人利润是资本所有者决定把资本投入农业还是投入工业或是商业的惟一动机,而“工业的收益总是比农业多,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16,这样就使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过程中寄生的和多余的阶级。因此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工业化在城市和工业部门率先展开,出现了农业落后于工业和农村落后于城市的新趋势, “这个历史现象就是工业比农业发展快。农业生产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