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573584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摘 要:先秦诸子散文具有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对中学生砥砺品格,涵养德行具有重要功用。本文以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为依据,以诸子光辉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实际及具体教学方法,论述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德育渗透;先秦诸子选读;中学生;教学方法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是先贤留给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诸子散文,了解诸子思想,不仅有助于学生审视古代社会,加深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识,更能启发和鼓励学生砥砺品格,涵养德行。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 ,为中学生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文将从对本校

2、德育状况的分析,对选文及其诸子思想的解读,及其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等方面,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先秦诸子散文重要的德育功效。 一、联系实际,分析现状,使德育渗透具有针对性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学生的德育状况,才能“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高中,因种种原因,近年来录取生源的质量呈下滑趋势,我们在感叹学生学习水平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也非常忧虑学生的德育状况,比如良好的文明行?橄肮哐?成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冷漠麻木,缺乏真情和爱心;诚信缺失,重利轻义;是

3、非辨别能力低;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针对中学生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参照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内容为他们开导排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精研文本,知人论世,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研文本,知人论世,充分感知诸子的思想,从中受到熏陶。选修教材主要选取了孔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的精华篇章,集中内容进行了编排,把诸子思想形成体系,使学生更方便了解诸子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触摸诸子情感,从而感知诸子高尚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对每一章节的内容熟习,以区别诸子思想的差异,又要有整体意识,宏观把握诸子思想的联系,这样才能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4、。综观选文,其渗透出的道德品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即仁者爱人、勇于担当、以诚为本、义以为上等。 1.仁者爱人,教育学生学会“爱” 仁,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其核心是“爱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在回答学生樊迟对“仁”的疑惑时所提出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 “爱人”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怎样实现“爱人”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要仁,仁就来了。圣人实践仁爱看似如此简单,然而,的确如此,孔子认为,一切全靠自己。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自爱、不自尊,他也不

5、会去爱别人,更不会去爱万物,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 ,试图用礼来约束人的言行,通过自我克制自我反省提高自身修养;二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这两个观点是从不同角度阐发,前者从反面阐释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应强加给别人;后者从正面肯定自己要站住脚,必须使别人站住脚,自己要通达,同时也要让别人通达。用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学会体谅,包容乃大。 孟子的仁爱思想和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孟子认为:“仁者爱人,有

6、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要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得怎样待人,只有人人互爱互敬,社会才变得和谐美好。孟子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 ,将仁爱从自己推向他人。在此基础上,孟子推行仁政,认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仁爱的基础,善行就是推己及人,仁政就是博爱天下之人。需要指出的是, “仁者爱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时也是先秦时期其他学派共同关心的思想主题。比如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就是平等地关爱天下所有人,庄子“尊生”的观点也意味着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

7、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心理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尊重生命。 总之,仁爱思想是先秦时期各学派共同提倡的,虽然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仁者爱人。通过仁者爱人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爱的力量,学会爱亲人,爱朋友,爱万物,爱一切能爱之人,用爱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爱的能力,让爱融化冰封的心灵,因爱而把情感的荒漠变为绿洲,让学生满怀着爱成长。 2.勇于担当,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先秦诸子生于乱世,并未因自身处境的艰难而自甘沉沦,却都以饱满的激情,执着的精神不懈追求着匡救天下,拯救黎民

8、于水火的人生宏愿。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孔孟身上表现得尤为执着。孔子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抉择不被人理解时,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这说明孔子有一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孟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奔走游说各国,但也终不被用。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的民本思想,表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集中体现了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孔孟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

9、士,那么,我们中学生也应从中受到鼓舞,胸怀为国家,为人民的远大理想,担负起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任。 此外,勇于担当的精神还表现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和子贡特别强调改过。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论语?卫灵公 )有过错却不改就是真正的过错,子贡也说“君子之过,犹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犯了错,人人都能看见,但只要勇于改错,人人也都会仰望他。而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得正视错误,品行高尚的人是不会掩饰自己的错误的,而是在犯错后,加强自我反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像孔子在评价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用“不贰过”来

10、赞扬。所以,在教学中,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重要的是督促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 3.以诚为本,学做真人 诚信是立德立身之本。正如孔子所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不知他怎样立身处世,好比车没有木销子,怎么能行走呢?诚信,对个人来说如此重要;对社会来说,也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子贡问政,孔子就很坚决的回答“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孔子的诚信教育很是成功,他的学生曾子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不仅有深刻的感悟,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为政 );还有身体

11、力行的示范,曾子杀猪的故事,已成为诚信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之一。诚信的说法,在庄子的寓言中也有,那个郢人能在石匠的利斧挥动下,面不改色心不跳,是因?樗?信赖石匠;而石匠能运斤成风,也是建立在对郢人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不然后来也不会拒绝宋元君了。 “郢人斫垩” ,意在告诫人们,与人交往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可以产生力量。对于现今中学生来说,诚信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和无形资产,教会他们如何诚信待人真诚做事,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说孔子强调“信”的重要,是教我们如何在滚滚红尘中站稳了脚,拼足了劲儿,塑造一个“他人”眼中可靠的“我” ;那么庄子特别求“真” ,则是教我们关起门来,沉下心来,静静地审视自己,保持

12、真实的本心,不受外界物欲所困,从而超越自我。庄子宁愿“曳尾于途中” ,悠闲垂钓于乡野之间,也不愿意锦衣玉食供奉于朝堂之上,他宁愿“处穷闾?i 巷,困窘织屦” (庄子?列御寇 ) ,编草鞋为生,受清贫之苦,也不愿“舐痔得车” ,曲膝谄媚。他生于乱世,牢牢将真我握在手中,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保持自己的精神不被物役,为自己的心灵留最后一方栖息之地。所以,我们在逍遥游中才看到了那个“无己、无功、无名”的洒脱超然的真实的庄子。 4.义以为上,弘扬正气 “义”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见利思义” ,要求人们在处理公私、人我关系时,做到先义后利,先人后己。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13、) ,就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人格。孟子继承了孔子以义为上的观点,并做了更深的发展。如他提出了著名的“舍生取义”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可见, “义”是高于生命的。孟子还提倡“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 ,认为这种“气”是“配义与道” “集义所生”而成的,一个人只要做的事情都合乎义,他就可以培养这种浩然之气。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强并且不加损害,那么这种浩然之气就会“至大至刚” 。的确,正如孟子所认为,正义和正义感能够塑造伟大而刚强的人格,能够成就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

14、公下 )就体现了这种大丈夫气概。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激励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民族危亡关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才凝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操守和尊严。 孔孟的“义以为上” “浩然之气”启示我们,在追求利益时,应取之有道;在遭遇挫折时,要能够振作;在享受安乐时,不失向上的意志;在面对诱惑时,要把握好自己;在做任何事情时,心中都应该有正义和良知这杆秤,以此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就能够明辨是非,分清黑白;如此,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才充满正能量。 三、探究教法,教学相长,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先秦诸子散文博大精深,作为选修课,教材挖掘到什么深度,拓展到什么广度

15、,对于我校这些基础薄弱尤其文言功底较差的学生,教师怎样平衡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德育渗透的目标,值得思考。因此,如何来教,如何充分利用诸子散文的德育价值,探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法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和做法总结如下: (1)愉快诵读法诵读可以培养文言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我要求学生的诵读是在自愿并且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首先,要求学生诵读诸子那些言简意赅的言论,如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样安排既容易理解,又方便记忆,解决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的心理;其次,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段落篇章来读,最好熟读成诵,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无需

16、教师费劲儿,德育的目标便在诵读的过程中达成,比如,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喜欢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喜欢老子的“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诵读这些有生命力的名句,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某方面的的需要和追求,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积淀;再次,对于难以理解的选文,如庄子的逍遥游墨子的兼爱等,则在班内开展朗读比赛,先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再进行德育引导。总之,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在愉快的诵读中不知不觉接受诸子思想的熏陶。 (2)还原情境法对于有完整情节的选文,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还原诸子或其笔下人物活动的场景,以便身临其境,更直观接触诸子的思想。如在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天下无道的场面,从而感受孔子实现理想面临的艰难处境,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孔子师徒问路无果还反遭嘲讽的尴尬,从而更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