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内隐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5.50KB
约5页
文档ID:30556628
内隐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_第1页
1/5

1内隐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陈莲洁【摘要】:内隐学习一般被理解为无意识或无知觉地获得知识的过程,外显学习则是有知觉的、有意识和主观努力的学习过程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主要是程序式知识、能自动体现在语言产出中;外显学习获得以元语言规则为主要内容的陈述性知识学界对于内隐、外显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很多争议本论文主要讨论内隐/外显学习的定义、表征形式和试验手段关键词】:内隐/外显学习,实证研究,二语习得1. 引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开始提出内隐学习的概念内隐/外显学习(也称为显性/ 隐性学习)贯穿于学习过程、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及随后的信息检索机制1965 年美国心理学家 A. S. Reber 在布朗大学完成了题为“ 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的硕士论文,探索复杂知识的无意识获得问题他创立的人工语法学习(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 AGL)成为内隐学习研究中最常用的范式(郭秀艳,杨治良,周颖,2003) Michael Polanyi 也同时提出人类的知识体系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江新等,2005) 。

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内隐/外显学习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的内涵、有无接口之争以及它们对语言学习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语和二语的学习机制是否相同等方面(N. Ellis, 2005) 显性/隐性学习研究一般涉及三个层面:学习过程,记忆方式和所获得知识的性质,它们分别被称为内隐/外显学习、内隐/ 外显记忆和内隐/外显知识但是,这种讨论有时会对导致人们进入一个误区,把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简单归类:内隐学习产生内隐知识,内隐知识储存在内隐记忆中;外显学习产生外显知识,外显知识储存在外显记忆中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认真梳理2.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定义 学术界关于内隐/外显(implicitness/explicitness)的定义有很多分歧,主要体现在关于意识(consciousness) 、知晓(awareness)和目的性(intention、intentionality)的定义和它们在学习中的作用语言学意义的内隐学习一般被定义为没有知晓(unaware) 、无主观意图(unintentional ) 、偶然进行(incidental)的学习行为内隐学习机制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意识参与概括复杂的逻辑关系,也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

与之相反,外显学习就是学习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现所学材料中隐含的抽象规则检验办法就看让学习者用元语言规则或日常语言表述些规则(verbalize ) , (Williams, 2005; De Jong,2005 ) Reber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内隐学习就是通过对有效理解高频率输入的诱导因素获得相关规则的过程DeKeyser(2005)对上述定义提出两点补充:内隐学习同样是学习者有意图的学习, 只不过是注意力不一定在句法规则上自动化本身是学习的结果,不是学习的过程他认为合适的定义应该为“learning without awareness of what is being learned”同时,他告诫人们不要把内隐/外显学习与归纳 /演绎学习混淆:前者侧重于学习过程有无意识和努力的参与, 后者强调规则获得的逻辑过程:从规则演绎到例证还是从范2例抽象出规则 3.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特点区分内隐/外显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定义意识及其要素Schmidt(1995)认为意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不同程度的感知( levels of perception,用于对信息的加工) , 注意(noticing,产生短期记忆)和理解(understanding,对规则的理解) 。

他否定无意识知晓(unconscious awareness) ,坚持认为有意识的知晓即注意(noticing)是学习产生的前提条件 Williams (2005)认为理解层面上的知晓比注意层面的知晓更有助于学习他强调学习者不仅要注意到形式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使它们融合(integration ) Tomlin &Villa(2005 )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意识在二语习得中过程中产生有知觉的注意力,它含三个组成部分:警觉(alertness) 、定向(orientation)和察觉(detection )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意识包括意向(intentionality ) 、注意力(attention ) 、知晓(awareness) 、控制(control)和指导(instruction ) 这些术语本身除了强调意识的作用外,相互之间在细节内容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叠 (De Jong, 2005;Schmidt,1994;戴曼纯,2005;戴雪梅,2005;刘耀中, 1998) 4.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心理学研究倾向于使用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一术语,判断标准是能否辨别并陈述给定学习内容中的规则(non-articulated vs. articulated rules) (江新等, 2005) 。

语言学领域更多采用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一般认为,外显知识就是通过有目的地学习所得到的规则,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隐性知识不能用语言表述,只能在语言使用中被检测到内隐/ 外显知识也相应地被称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和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根据 Krashen 的习得/学得之分,戴曼纯(2005)提出习得是潜意识的,习得的知识也是潜意识的,存在于大脑中的隐性记忆,能启动自发的语言表达学得是有意识的过程,学会的知识储存于意识状态中,仅在语言运作中起监控作用(monitor) Hulstijn (2005) 认为应该把问题分为三个层面讨论根据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有无有意识的知晓判断学习者是否产生内隐/外显记忆;通过询问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地去寻找(underlying regularities)判断内隐/ 外显学习;通过检测学习者是否能报告这种规律判断内隐/外显知识但他同时承认内隐 /外显学习和内隐/外显知识不一定是这样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也不能排除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R. Ellis(2005)提出判断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七个要素:1)知晓,2)知识类型,3)系统性,4)可提取性(Accessibility) ,5)二语知识的使用,6) 自我报告,以及 7) 可学习性。

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内隐知识一般只在关键期可能获得,外显知识在任何年龄均可以获得那么,是不是二语学习者将几乎不可能达到一语那样的水平?这个结论显然有点武断5. 内隐/外显知识的接口之争关于的内隐/外显知识能否转化,一般来说有无接口,强接口和弱接口三种观点Hulstijn,Krashen , Paradis 等人认为不同的大脑部位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因而属于不同的运作过程,互不影响,不可能产生相互间的转化与之相反, Smith(早期)和 DeKeyser强烈赞同二语习得就是语言规则使用的自动化过程,练习就是要促成外显知识转化为内隐知识持弱接口观点的主要有 R.Ellis, Pienemann,Schmidt 和 Smith(后期) ,虽然他们各自的表述仍略有差异即使承认存在接口,转化的方向性也是争论的一个焦点Nation,N. Ellis 和DeKeyser 等人提出的语言学习模式为:显性指导→显性知识→内隐知识→语言能力De Jong 认为学习者必须接触到大量的语言范例,意识到其中的某种规则,并推导出相应的规则,使内隐知识转化成外显知识由于这些观点偏于绝对,很难用实证手段明确区分,部3分学者只认可两种知识可以互相转化,不再强调方向性问题 (N. Ellis, 2005; De Jong, 2005;Torlakovic & Brook,2005;Williams, 2005) 。

6. 研究方法和存在问题 二语习得中的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人造语言首先对被试对象进行词缀,语法性,造句等方面的培训测试时,要求被试对象明确说出各种构形的句法结构,或进行语法规则判断,部分试验要求被试进行有声思维基于对大量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分析评价,DeKeyser (2005)批评目前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ically or theoretically flawed”首先,母语背景对人工语言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如果被试对象的母语是人为性语言(artificial gender language) ,他们对名词的 “性”就会很敏感其次,自然语言受很多规则约束,而所有的试验用人造语言都是高度同质的实验过程中往往只能检测某一方面的语言知识,大部分情况下是形容词和名词、名词和动词、冠词和名词搭配,很少或没有其它词性搭配为了控制变量,测试所用词汇量非常小De Jong (2005 )使用了二十四个人造形容词和名词进行搭配此外,隐性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短期培训有助于显性知识的获得受实验条件限制,这类测试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周,不能真实反映二语习得中的内隐/外显学习状况7.结束语虽然二语习得过程中内隐/外显的争论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是这类研究对外语教学实践仍能提供指导。

过去外语教学过分强调显性课堂教学和语言规则学习,忽略长期的语言能力积累和对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培养教材中的输入信息重复率低,不利于隐性知识的培养;大量的语言信息和一定的重复频率并重才能有利于内隐/显外学习协同发展Schmidt 的注意假说强调注意力(focal attention)是显性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习者意识(consciousness-raising)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隐性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动化程度,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直觉,有助于提高流利性另外,上述讨论也间接说明语言教学工作者在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时,不可片面夸大某一学习类型的作用有中国学者甚至提出内隐学习可提高学习者全面的“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 ,显然是夸大其词参考文献[1]DeKeyser, Robert,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A],In Doughty and Long,(ed.), 2003.[2]Doughty, Catherine J. and Michael H. Long,(ed.),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Malden: Blackwekk Publish Ltd., 2003.[3]Ellis, N.C., At the Interface: Dynamic interactions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Language Knowledge[J],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 305-352.[4]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Ms.), Lecture Given a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001.[5]Ellis, R., 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J],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 141-172.[6]Ellis, R.,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