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545863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经济发展(带答案)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题组 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201 浙江综卷)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 12题。1 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 B 丙地耕地开发条好于乙地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好于甲地2 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改变耕作制度A B D解析:1B2B 第 1 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甲地在 21 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

2、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好于乙地;丁地在 20 世纪五十年代和 21 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区,海拔较高,开发条较差。故选B。第 2 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 B。(2014 海南地理卷)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 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 34 题。3导致该地种植

3、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热量 B土壤 光照 D水分4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解析:3A4D第 3 题,土壤、光照、水分虽说也是影响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但影响不到早熟。只有该地夏季热量比其他棉花种植区充足,才会提前收获,因此只有 A 项正确。第 4 题,无论什么品种的棉花都需要运输,种植都会消耗水,对生态环境不利,市场上对新品种(彩色棉和有机棉)需求量大,因此只有 D 项符合题意。(2014 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6 题。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蓄水灌溉农

4、田 D发展水产养殖6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开发地,扩大耕地面积B 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解析:A 6D 第题,绿洲地区的水资十分珍贵,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水资。图中水库离地较近,地势较高,可以有效调蓄地冰雪融水,保障城镇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供给。此外,由于水量有限,水库水域小,水能蕴藏量小,养殖业发展空间小,因而发电和发展水产养殖不是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第 6 题,绿洲地区主要面临水资短缺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节水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网等。开发地会破坏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引发土地荒漠化;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会造成土壤

5、盐碱化。(2013 上海地理卷) 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 78 题。2000 年 2008 年 2009 年农业人口/万人 2401201170耕地/万公顷 2892002023农业产值/亿元 216028032831种植业/亿元 61841060711429牧业/亿元 8076306004渔业/亿元 36323139农业服务业/亿元 82084972000 年到 2009 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渔业产值有增有减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农业人口持续减少AB D8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耕地面积保

6、持稳定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从业人口有所减少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A B D解析:7A8B 第 7 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2000 年到 2009 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第 8 题,表格数据显示,2000 年到 2009 年耕地面积、牧业产值和农业从业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可看出上海农业产值稳定在一个很低的比例。9(2014 新标全国卷)阅读图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 197 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 124 万平方千米,人口 20

7、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 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建三江被称为“ 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解析:第(1)题,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的寒冷偏远之地,开发历史短,再加之地广人稀,工业、交通等落后,因而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环境质量好。第(2)题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

8、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第(3) 题,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因此使用的化肥少。第(4)题,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由材料和前面三问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

9、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 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 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10(2014 上海地理卷)读墨西哥图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94 年以前,墨西哥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赖石油出口。材料二1994 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三国贸易实现自由化后,墨西哥能够以较低的 成本进口质优价廉的中间产品、零配,利

10、用本国的劳动力资加工或组装成最终产品出口美国或加拿大市场,从中获取利润。同时,美国、加拿大农产品进入墨西哥,对其农产品产生巨大影响。19822007 年墨西哥主要商品占商品出口的比重(%)主要出口商品 198219819861990199419981999200020032007原油 748422933391084689102138组装的汽车 2629839391997669电视接收设备 44423833980开关、电路电器 302626403723发电机 263030313119新鲜蔬菜 0602416 注:空格表示该商品未进入当年主要出口商品行列。(1)墨西哥中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旱作

11、农业,东南部沿海主要为热带种植园农业。 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格局的成因。(2)分析 1994 年后墨西哥农业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判断中北部地形高环绕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故干旱少雨,故以旱作农业为主;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并受赤道低气压和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气候湿热,适合热带种植园农业。第(2)题,根据图示与表格可见,墨西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新鲜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这是 1994 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所致。答案:(1)旱作农业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地为主,高原周围高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高原内部干旱少雨,因

12、此以旱作农业为主。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的成因: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地带,地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压和东北信风影响,气候湿热,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变化:由图、表数据可见,1994 年后,墨西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新鲜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原因:1994 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墨西哥,农业受到很大冲击所致。11(2013 四川综卷)图 1 和图 2 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2012年 12 月 1 日至 2013 年 4 月 1 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完成下题。结

13、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解析: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春季播种,秋季收获。东北地区纬度高,作物生长期本就短,该地区春季气温较常年低,使春播推迟,又缩短了生长期,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减产。东北地区的耕地多为旱地,降水较常年多,土壤中含水量大,不利于耕作和农作物生长。答案: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季气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冻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题组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12(2016 上海地理卷)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

14、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式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读图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2 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 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 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材料二:2012 年,崇明县 GDP 仅占上海全市 GDP 的 12%。2012 年崇明及全国三大产业比重(%)产业比重从业人员比重崇明全国崇明全国第一产业 940100837903360第二产业 31042716303030第三产业 3704464803610(1)概括 2012 年崇明城市化率特点。(2)据表中数据,

15、分别归纳 2012 年崇明三大产业的特点。(3)分别说明 2012 年崇明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4)上海市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提出 2020 年崇明城市化率要达到 70%。对此有专家建议,崇明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以此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强劲动力。评价这一建议的合理性。解析:第(1)题,概括城市化率特点时,要注意将崇明与上海、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第(2)题,归纳崇明三大产业的特点时,要包括产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两方面的信息。第(3)题,结合第一、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进行分析,可知第一产业滞留的劳动力较多,而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从而影响了城市

16、化率的提高。第(4)题,可从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分析。答案: (1)2012 年崇明城市化率低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2)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也低于全国平均值。 (3)第一产业:影响:崇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原因: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影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