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537130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单位: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乡天灯小学 作者:谢文梅【摘要】信息是构成知识的原材料,知识就是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和认识。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当代教育需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它要求教师具有在教学中主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掌握基本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具备在学科教学中深入应用信息技术达成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能力,并最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社会 网络

2、信息技术在进入 21 世纪后更加迅速的发展,以及它在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更加凸显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同时在教育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无限生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伴随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一定成效。一、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要求其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仅仅将信息机器和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并

3、不是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它是以信息的视角对教育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认知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幅转变的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这个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及领域中广泛应用,应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其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取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成为未来信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首先决定了信息化校园的教育教学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师资培训对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

4、度来看,其专业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与核心能力无疑是教育教学能力,而教育信息化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不容乐观的是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并不高,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挑战。他们需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施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不仅仅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增强教师的信息修养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将“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

5、“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新型模式,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分析解决教师教学的困惑,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积极性。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机理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各学科的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革新了知识的存储、传播和提取的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进一步更新 了教育观念与教育手段。同时新课标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对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采取了“大力扶持”的策略。可以预见,信

6、息技术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是以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性味,有了性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良好学习动机的开端,“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会对许多知道却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感兴趣,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而传统模式的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将学生封闭起来,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日益减弱。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7、,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其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形式更加视觉化、形象化和多样化,从而更加充分地揭示教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实质,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教学资源,这为广大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开辟了一条捷径。例如

8、,越来越完善的远程教育网为教育工作者们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云集于这个空间中的各级各地的优秀教师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其他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实践证明,那些擅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们的教学思想、理念以及方法都总是走在教育最前沿的。他们积极探索、研究和整合信息教学与各学科的最佳结合点,自然而然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他们充分利用信息教学的优越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展望未来的教育前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将能为信息社会新型人才的成长搭桥铺路,为更进一步地深化完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动力

9、。教学同信息技术一样都是一种手段,它们整合之后还是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施这一手段的目的。教师应该努力让这种整合模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演示的工具、主体交流的平台、资源环境的产生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运用 PPT 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来形象说明并演示教学内容,或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展示动态变化过程等等。必要时,让计算机多媒体取代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具,促进各教学环节之间更加自然的衔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让所学知识更形象、更直观。另外,基于互联网、

10、局域网的网络环境,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异地互动都变得更加快捷、优质、高效。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个别辅导、学生培优补差等功能,解决了由主体个别差异引起的质量失衡等问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打破了以往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的限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不断优化的新型教学资源环境。立足当今网络时代,网络就是信息的海洋,只要学会如何在海洋中遨游,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与此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常见误区及优化应用正是由于信息技术迅速席卷而至我国各个大中小学校的不同领域,同时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让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存在

11、一定的误区。部分人仅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理解教育信息化,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让机器代替教师讲课、板书,让电子教材代替纸质课本,就是实现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等等。虽然教育信息化确实可以达到这些的效果,但是仅仅这样理解教育信息化必将会使其走向歧途。现下推行的部分教育软件或系统就是以技术论、机器轮来开发的,用这样的软件上课,经常会遭到一些教师和学生的抵制,更有学生批评其除了老师灌以外,还有机器灌,这比老师灌更利害。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无异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又怎么能培养出新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呢?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切应用,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的

12、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协作交流等方面的强大优势。避免机器灌或其他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人机关系,避免“电脑代替人脑”、“技术代替知识”以及“课本搬家”和“课堂搬家”的不良信息应用方式,从而忽视了教材与教学的内在联系。更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需求,让机器服务于学生,让他们更加方便、高效地学习新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化和综合化,以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参考文献1 李龙; 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下)四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 年 05 期2赵哲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推进信息化建设J,网络科技时代,2001 年第 02 期3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 10 期4 龚美君;许桂芳;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策透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03 期5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6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