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527029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泉州文化系列手册之二许先给您讲民俗(下册)许明煌编撰2013 年 4 月1目 录(下册)第三辑 泉州民俗信仰文化1、元宵花灯2、端午“嗦啰嗹民俗”3、普渡4、中秋博饼5、火鼎公火鼎婆6、拍胸舞7、踩街8、服饰9、妈祖10、保生大帝11、关帝12、清水祖师13、土地公14、城隍15、王爷16、天公17、床母18、灶君19、尾牙(俗称“尾个” )20、佛生日附录:编后语2第三辑 泉州民俗信仰文化一、元宵花灯元宵观灯习俗始于汉朝,至今不衰。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 ,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节便演变为民间传统习俗。泉州的灯节始于唐代。一到元宵节,男女老少总喜欢

2、观赏元宵花灯。泉州灯事之盛,闻名海内外。花灯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它的扎制技术和品种,自古以来也是福建最负盛名。宋周密在武林旧事灯品中便说:“灯品至多江(苏)福(建)为冠。 ”流传下来的灯品,就有走马灯、宫灯、莲花灯、八卦灯、绣球灯、麒麟灯、八骏马灯、兔灯、鲤鱼灯、狮子灯、龙灯、凤灯、 “皇都市”灯、花篮灯、罄灯,虾灯、青蛙灯、鹤灯、恭喜灯、人物灯等等。形式多样,结构精巧。其中有悬挂梁上的,有张挂在壁上的,有放在桌上的,有手提的,有在地上拖行的。最有趣的是走马灯,制作历史也较早,以纸剪为人马之形,粘于纸轮之下四周,轮下有干,能活动自转,点烛,烛焰驱干转动,人马随之而转,往来不停,故曰 “走马灯”

3、 ,唐人称为影灯。泉州的料丝绣球花灯驰名中外。料丝绣球花灯,富丽堂皇,结构精巧,是泉州花灯中的独特品种。它是由 11 个硬面、11 个圆图案以及 55 个长形图案构成的,不用骨架支撑,全以手工精细绘画、刻制而成。每幅图画内装着密集料丝,灯的上面有个特制的“古盖” ,边角伸出“草头” ;“古盖” 、 “草头”和底部缀上各种颜色稠绥,灯内装上彩色灯泡,点灯一亮,垛垛刻纸图案宛如浮雕一样衬托出来;图案的背面,由于一条条料丝的折光,构成数条形似日光灯一样的彩色光条,微风吹来,灯一晃动,里面的光条也随之一闪一闪,夺目动人。这种料丝花灯是已故的泉州刻纸工艺大师、著名老艺人李尧宝在灯种失传 40 年后于 1

4、954 年重新设计的。该灯种曾被选送出国展览,并作为赠送外宾的珍贵礼品,受到中外人士的好评与赞赏。3泉州元宵灯活动历史悠久。新中国建立后,每年元宵花灯活动更是热闹异常。到了元宵节,泉州市区成了花灯的世界,盏盏花灯,五光十色,既有反映科技进步的花灯,也有反映工农业建设成绩的花灯,也有反映文化教育繁荣的花灯花灯的制作也越来越考究,与时俱进。繁星似的花灯灯光与霓虹灯交相辉映,使古老的泉州城真正成为一座“光明之城” ,流光溢彩!二、端午“嗦啰嗹民俗”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是我国城乡人民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普遍性民俗活动。但在晋江侨乡安海镇,却有着另一种独特的民俗一一“嗦啰嗹”舞蹈游行。“嗦啰嗹”舞蹈游

5、行,一年之中只在端午节那天的下午举行。整个游行队伍由 14 人组成。开道的是一位“小丑” ,身穿清朝官服,鼻梁涂白,八字胡须,肩扛一条竹杠,一头系盛酒的尿壶,一头缚草鞋猪脚,手敲铜锣。接着是队伍的前导幡旗,由一个头戴齐眉帽子,脸上涂红擦绿,戴墨镜,上身斜披破衣,袒露一臂的妆人擎举。再后面是四管乐队和鼓手。最后是四个壮汉抬着一头木雕或泥塑或纸扎的龙头,旁随男扮女装的花婆一人,黑头巾,白粉脸,大红袄,花绸裤,绣花红鞋,手提盛满鲜花的红漆篮子。游行前,参加的人个个喝得酩4酊,尤其是扮开道、前导、花婆角色的,为的是借酒助兴,好尽情活动。游行时,乐队反复吹奏、大家随音和唱的是“嗦啰嗹”俚歌,因此,民间把

6、这游行队伍简称为“嗦啰嗹” 。俚歌的节奏明快,沿路载歌载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愉快之感。队伍每到一家,手擎前导幡旗的化装人,就乘酒兴颠颠跌跌地冲门入户,随口高喊吉祥语句:冲到厅堂,用幡旗在屋梁间挥拂一下即退出转入别家。随后,花婆走着科步给户主送花、户主则以红包答谢。这种活动,也叫“采梁”或“采尘” 。“嗦啰嗹”舞蹈游行为什么在端午节举行,又为什么抬游的是龙头?民间的传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其一、唐太宗时,龙王违反天规,滥施雨水,造成长安城内水灾,为魏征梦中斩首,淫雨方止。端午节是梅雨季节末,抬游龙头,表示龙王已伏法,淫雨即可停止,值得欢庆。其二、端午节是龙王的诞辰。龙王是司雨的神,能施水也能收水

7、。庆祝龙王寿辰,龙王就可止雨;请龙王到各家,就可将梅雨季节带来的晦气吸尽。其三、端午节过后往往梅雨停止,天气多晴。人们把这归功于龙王的恩泽,所以抬游龙头,一者表示庆贺,二者表示连绵雨水已洗荡污秽,从今而后要注意清洁。这些传说虽是幻想神奇的,但表达了人民群众驱邪去病、祈福消灾的愿望。解放初期,这种民俗尚有举行,但后来被认为是迷信活动,也就停止了。不过在 1956 年,民间艺人尤金满曾把这一民俗改造成为“唆啰嗹舞蹈” ,正式搬上舞台,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得好评,轰动全省。 “文化大革命”后,这种民俗活动又得以恢复,但组织形式有了改变:游街地域由政府文化部门同一安排,游行队伍的乐队

8、增加,因此,活动井然有序,更加热闹。目前,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争取和其他文化遗产捆绑申请世遗。5三、普渡“普渡” (民间常称“普祀” ) ,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泉州民间流行的“普渡”已超出宗教信仰的范畴。在泉州沿海地区,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三十要“关门”。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轮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6请。据说,请的人越多越好,说明人缘好。不过,由于普渡带有迷信色彩及造成浪

9、费现象,政府部门通过宣传科学思想,劝导民众不作“普渡”,取得了一定成效,“普渡”活动没有以前热闹了。泉州的山区县,活动时间一般只在七月十二日(俗称“小月半”)和十五日(俗称“大月半”),祭拜的对象也是一样的“好兄弟”、“门口公”、“老大公”、“头目公”、“人客”、“大众爷”等孤魂野鬼。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普渡”是最有代表性的节日,而且持续时间最久。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其实,泉州城内有 38 个铺境,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日,每天都有铺境在做“普渡”,有的甚至

10、在九月初一“地狱关闭”之后进行普渡。如:六月廿九日,定应(今甲第巷到孝感巷口一带),八月初二,徐公(今开元街道的西门一段)。如果适逢闰月,须重普。在晋江,七月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唐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 13 个村落分属 12 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 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场面热闹非凡。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动,都有地方官员出面主持,他们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时祭“无主鬼”和城隍神,让合境无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作乱人间,并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惩恶,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这在客观上起到安定社会的一定作用。7在

11、泉州人的观念里,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或者鬼仔月,在这个月中,人们不嫁娶、不祝寿、不乔迁、不开业、不办各种喜庆之事,唯恐把孤魂野鬼引进门。这种习俗在民间一直延续至今。四、中秋博饼中秋月饼除了做供品和食品外,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在泉州地区十分盛行的“卜状元饼”习俗。“卜饼”成为中秋系列活动中最有代表性、参众最多的活动。这种习俗的出现,在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泉州人把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与元末人民反抗蒙古贵族专制统治的起义联系在一起,传说当时汉人要三家养一个元兵,稍有伺候不周,即遭毒打辱骂,大家忍无可忍,决定于中秋节这天发动起义,杀死所养元兵。在元末时的一年中秋,人们在月饼馅里密藏纸条,约定起义时间,借玩饼的

12、形式聚集在一起,以放鞭炮为起事信号,同时行动,反抗元朝统治者。至今泉州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三家养一元,一夜全台(音)完(即全杀完)”。以后这一玩饼形式就在民间逐渐演化为中秋节“卜状元饼”的习俗。另一说法则与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有关,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淡化部下的乡愁,特令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官兵们在中秋节戏玩,后来这种玩饼的游戏逐渐在台湾和闽南地区民间流传开来。卜状元饼一般在中秋节的夜晚,所卜的饼是 63 个大小不一的月饼,称“全盒”,内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式,状元饼只有一个,大如碗面,秀才饼多达 32 个,仅铜钱大小,玩时六枚骰子,每人轮流掷彩,卜取各色月饼。

13、夺得状元饼者,兴高采烈,有的还放鞭炮庆贺,更添节日的热烈气氛。8今天,中秋博饼已经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颇受欢迎,它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在激烈竞争中战胜对手的喜悦。这种博饼活动也成为单位和一些民间组织在中秋期间开展的集体活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所博之“饼”也由其他物品所代替,如液晶电视、手提电脑、甚至汽车代替“状元饼”的已不算新鲜。五、火鼎公火鼎婆闽南侨乡泉州一带,多少年来,每当喜庆佳节举行踩街、游乡活动时,人们大多可看到这样的一种场面:一位老公公身着反穿的羊羔皮裘,下着宽筒裤,裤管下端用绷带紧束着,脚穿圆口软底黑布鞋,腰束长绸巾,手执桔木长烟管,和一位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

14、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高底绣花大红布鞋,手执一把大圆蒲扇的老婆子,抬着一口用竹竿架着的、有柴火在其内熊熊燃烧着的大铁锅,随着流传在闽南一带、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在人群如墙的队伍中,时而腾步飞穿急急前行,时而悠闲自得缓缓踯躅,癫而不疯,醉而不痴。一路上,他们或用幽默的语言,或以滑稽的舞蹈动作,同周围观者嬉戏逗乐。同时,他们的身后,有一身穿青色镶边大襟衣和青色镶边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竹扁担,扁担两头各用绳子系着一叠木柴的乡村少女,踏着舞步紧紧跟随,亦步亦趋。围观者时常可能被锅中燃烧着的柴火灼伤,而随表演者的动作频频退避,但出于对这种表演的浓郁兴趣,又总是忘乎一

15、切地紧追不舍,并不断报以快乐的笑声9这就是男女皆知、老少均喻的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婆 。相传很早以前,闽南侨乡泉州一带,即常有迎神赛会及欢庆佳节的游乡活动。据说, 有一次活动规模颇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妆人(化装的人)参加游行活动。某乡村有一户农家因家境贫寒,没有能力购制装饰品扮作“妆人”参加活动。那一天,当“妆人”队伍从他们家门前的大道经过时,他们家人被游行队伍所吸引,便一边煎煮,一边观看。后来,因只顾一味观看,竟忘了正在煎煮的油锅,一时间,油锅里里一阵瀑燃,油烟袅袅。于是,老两口灵犀一动,作了商议之后,便用竹竿架起一口大锅,并在锅中垒放点燃了的木柴,抬着加入了游乡的队伍,老两口又恐途中柴火燃

16、尽,便叫小女儿挑着柴担跟随在后,以便一路不断添柴,使火焰长燃由于这一节目服饰、道具都比较简单,既不要特定的场地,也没有固定的规范套路,又显得风趣幽默,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一直流传了下来。六、 拍胸舞每逢传统的民间节庆或者宾客迎来送往,泉州人免不了以拍胸舞助兴。舞蹈以其粗犷、诙谐的艺术形象及浪漫色彩博得观众的青睐。相传拍胸舞来自梨园戏郑元和李亚仙情节之一,是根据郑元和落入烟花院为鸨母所骗,逐出家门,以致沦落在卑田院与叫花子为伍,悲极生乐,以10卖唱为生编演出来的艺术形式。随着时间推移,民间艺人在表演实践中既保留里戏舞蹈的特点,又摆脱了舞台时空限制,表演场合即席及地,灵活方便。形式有独舞、小群舞。表演者为男性,上身赤膊,头戴草圈,四肢随着节拍有节奏的拍击胸膛、腋窝、大腿,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音三千两金或其他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