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500756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附页(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剑桥学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教 案 首 页课程名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课程编码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授课专业 学前教育 年级、班 2011 级 周学时数/ 周数总学时数 讲授学时数 实践环节时 数考核性质 考试 考查 考核方式 闭卷 开卷 学生数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周梅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教材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系(部)审阅意见系(部)主任签字年 月 日哈尔滨剑桥学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第 一 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2、展概述授 课 章 节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所 需 学 时 讲授学时数: 4 实践环节学时数:教 学 目 的与 要 求1、了解社会性及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2、初步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3、掌握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4、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教 学 重 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教 学 难 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教 学 方 法与 手 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 学 内 容时 间 分 配1、提出学习本学科的要求2、明确学习方法3、介绍本学科的历史作业及思考题 详见

3、各节哈尔滨剑桥学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 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注重幼儿园社会教育是 20 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特点,也将成为 21 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翻开我国幼教史,一条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线索依稀可见。萌芽阶段:(零星的,不系统的主张)早在上世纪 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就强调使蒙童远离恶习,习善良之规范。而且湖北武昌幼儿园就强调幼儿教育的开导事理,涵养德行的功能,在确定的 7 门课中, “行仪力、 “训话”直接与社会教育有关。陶行之的思想,认为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

4、育是重要的教育。独立阶段:(陈鹤琴 张宗麟)陈鹤琴提倡的“活教育五指活动”社会教育是重要内容,他非常重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完整的,教材也必须是完整的。完整的、有系统的课程应该有中心一一儿童生活的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张宗麟与陈合作,有许多共同的研究成果。他对幼儿社会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30 年代初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 ,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最全面,深入地论述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及实施的著作,包括儿童之社会的特征,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等,还讨论了社会领域的课程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灵魂不在乎罗列许多科目,也不在乎养成良好公民,而是在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这个阶段,社会

5、教育,社会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得以确认你在结构上、体系上及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标志是张宗麟的幼儿园的社会 。此后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结构中消失。1952 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和 1979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有社会教育的因素,但有时以儿童环境的形式出现,有时又以常识的形式出现,有时以品德教育酌形式出现。直到 1996 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发展阶段:规程给我们建立和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提供了法规、政策和理论的空间。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教育。美国社会领域的课程是从幼儿园+大学。专供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叫出发 ,即初涉人生的幼儿在社会的海洋中启程。第一章 学前儿

6、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意义一、社会性简介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计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 “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这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者各种角色(横向、纵向) ,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方式, 、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场合。(一) 社会性的产生生理需要即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饮食、睡眠等需要 社会性需要即是指

7、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及成就需要等。哈尔滨剑桥学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哈尔滨剑桥学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 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生以后便成为各个社会团体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

8、。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要,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人进行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焦虑就越重。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社会性就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例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二) 社会性的

9、内容关于社会性的具体内容,东西方学者均有不同论述。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目的:通过社会行为学习,人们掌握约定成熟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我国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性内容应包括:应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总之,尽管对社会性的描述不同,但其内容实质都是一致的,即如何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并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如何做人。社会性一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

10、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演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l、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需要;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哈尔滨剑桥学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 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学习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亲社会性行为、道德等五个方面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对于每一方面的具体内容逐一展开解释,并详细论述其发展特点。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

11、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既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类才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我国学者从知、情、意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首先,幼儿自我评价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还有自己的名字、年龄班;其次,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等;最后,涉及自己与父母给同伴的关系。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途径有三种:(1)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做出评价;(3)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

12、价。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尊重的自我体验。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他是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控制是指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和改变行为的能力。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分为五个极端:2 岁前分别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知觉运动调节阶段、外部控制阶段;2 岁左右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即利用表征能力,以符号代替物体,在没有外界监控的情况下服从控制者要求、延缓自己要求行为;4 岁以后儿童开始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了。(一)0 -3 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

13、,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主意识,甚至到了 4、5 个月,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来,往往把自身和周围的东西看作同样的物体,像玩弄其他物体一样玩弄自己的脚,手等等。般要到婴儿末期才能把自己身体与其它物品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开始了与周围人们的交往,更进一步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了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2、能准确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升,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3、开始表现出有自尊心。(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l、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认识自己的性别

14、,知道我是谁,我几岁,我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在游戏中自选和分配角色,或在日常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2-3 岁开始出现)(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期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才能从主观情绪趋于比较客观。例如,有的大班幼儿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得怎么样。 ”或说:“我不说”。哈尔滨剑桥学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哈尔滨剑桥学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教 学 的 基 本 内 容 时间安排 教学方法3、幼儿活动的独

15、立性逐渐加强2-3 岁的儿童已有了独立的愿望,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为,常常说“自己来” 。3-4 岁的儿童往往开始表现自己的主张,当成人提出要求时儿童有时不听从,爱说“不” 、“偏不” 、 “就不”等等。6-7 岁的幼儿在很多方面有较强的独立性,是真正的独立性开始表现的时期。生活中可以进行自我服务,很多幼儿还可以帮成人或集体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二、情绪情感提问;l、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什么?即语言、情绪情感。2、什么是情绪情感?即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反映。3、它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微笑(高兴) 、依恋、害怕、嫉妒心、自尊心、同情心、羞愧感等。(一)微笑新生儿

16、在吃饱喝足后闭眼睡觉时,常常会露出微笑,但这时的微笑不是在与人交往中发生的,它只是自发性微笑,而不是社会性微笑。真正的社会性微笑是在 3 个月以后,在和亲近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来。即是社会化的开端。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有三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对老师的微笑、对小朋友的微笑。其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二)依恋在母亲精心照料婴儿能够满足他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前提下,6-7 个月时,明显表现出对母亲的强烈依恋,表现出愉快、安全、少哭闹,这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和与人交往的积极态度,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8 个月婴儿,如母亲态度不良一一婴儿会精神紧张、多病、发育落后等。13 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用 50 个婴儿做实验,想知道没有听到说话,是否会有语言。于是派奶妈喂奶、洗澡,但禁止抚爱、搂抱、说话等,结果 50 个婴儿全部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