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0498369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study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case study of longji villagetang chaolong; xie wenshan; zhou na(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南宁 530004)(guangxi university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nanning 530004,china )摘要: 广西龙胜县龙脊村是壮族人民最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地之

2、一,其壮族传统民居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建筑风格。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该地民居正面临着民族特色不断流失的威胁。文章通过实地测绘和采访,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案例进行解析和比较,总结出该地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功能、建造技术与习俗等特征;通过对比新旧时期建筑的变化而针对现有民居所存在的矛盾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参数化的研究方法,以期对龙脊村壮族民居的发展提供参考。abstract: longji village, longsheng county, guangxi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ettlement for zhuan

3、g people. in the past several hundred years, the traditional civil buildings there have formed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which is threatened by the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functions,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custom

4、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y explanation and comparison, and puts forwar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esent traditional dwellings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present with the past. at the same time, computer parametric research method is also suggested which pr

5、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 in longji village.关键词: 壮族民居 形式与功能 营造技术 保护建议 计算机参数化key words: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forms and functions;building technology;protection suggestions;computer parametric1龙脊壮族民居历史文化背景广西龙脊古壮寨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位

6、于龙胜县和平乡东北部,是整个龙脊地区最古老的壮族村寨。当地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冷,雨量充沛;地理环境特殊,海拔较高,山环水抱。潮湿多雨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龙胜壮族民居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建筑形式。 龙脊壮族祖先自明代从广西南丹和河池等地经柳州进入桂北永福、临桂、灵川、兴安地区最后定居龙脊。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古壮寨形成了随山势自上而下相互连接的 3个寨子:廖家寨、侯家寨和潘家寨(平段寨和平寨) 。三寨村民相处和睦、共同生活、繁衍生息,鲜有发生冲突争吵。在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龙脊古壮寨传统建筑依山就势、灵活布局、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建

7、筑风格。而且,龙脊古壮寨拥有广西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壮族干栏式建筑群,其中有五处木楼已经有超过 100年以上的历史,最老的木楼达 250年的历史。古壮寨壮族民居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和历史痕迹,是向人们展示壮族文化和历史的活化石。2龙脊壮族民居建筑功能与形式分析2.1 旧时期(改革开放前)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特征2.1.1 各空间功能特征壮族民居住宅功能分区明确,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地理及气候条件。水平划分基本为“前堂后寝” ,纵向划分基本为“下畜上人” 。交通联系也非常清晰,垂直交通的枢纽是楼梯,而水平交通的枢纽是堂屋,进出住宅、阁楼和各功能区间等都要从中经过。堂屋:堂屋是全宅的几何

8、中心,也是活动面积最大的部分。它处在明间,由二层直通屋顶,中间无隔断。作为一家之中最神圣的空间,家庭中所有重要的祭祀活动都在此 进行。堂屋正中后壁设内凹的神龛,神龛下摆设神桌、八仙桌椅等。此外,堂屋还是对外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过节、婚嫁、丧礼、乔迁时宴客都在此进行。火塘间:火塘间是壮族人民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一般设置在堂屋东面。日常生活的主要功能如厨房、客厅和家具等都围绕火塘设置;日常活动如饮食、闲聊、待客等,也都围绕着火塘进行。炉火常年不熄,象征着壮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图 3)其他空间:卧室主要位于住宅二层的后部。老人与已婚成员居于堂屋后东西两侧。未婚青年与儿童居于大门两侧的卧室。卧室

9、面积不大,开窗较小,又多背靠高山,采光条件极差。粮食储存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存放于堂屋正后方房间;二是三层阁楼,针对需长期储藏的粮食;另外,部分住宅拥有专门的粮食储藏、加工间。住宅底层受气候条件影响而潮湿、阴暗、不通风,多用于饲养牲畜、堆放农具和化肥、设置卫生间等。2.1.2 形式特征干栏式民居多为独栋住宅。平面形状常为矩形,并设为三或五开间,每开间宽度取值范围由 2.5m到 3.5m。进深常采用四或五进深,每进宽度根据功能取 1.4m(如门楼)到2.7m(如卧室)之间。立面上,壮族干栏式民居形态朴实而灵活。多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壮族干栏式民居立面形式美观而丰富。住宅底层架空层, 高 1.9m

10、-2m,一般由砌石或木板横向半围合,利于通风。二层居住层由木板竖向拼接围合,上开长、宽在 700-1000mm之间的窗户,窗口装饰格栅或雕花。正面有外突的栏板和内凹的门楼,大门尺寸根据鲁班尺,常用 2.1m*1.4m。三层为阁楼层,常用竖向木板将结构构件间缝隙闭合。屋顶形式采用悬山顶或歇山顶,局部有小披檐的做法,外形丰富多变,各具特色。屋面覆盖以瓦片,部分需采光区域,如神龛上部、阁楼局部等做明瓦处理。 (图 4)2.2 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建筑功能与形式特征2.2.1 功能特征新建筑的交通形式较旧住宅更为灵活。首先,新住宅入户楼梯不再拘泥于风水传统,而是根据地形特点选择方便的入户方向;其次,取

11、消门楼和燕柱,大门直接在入户梯上端开设,以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最后,增设多处独立楼梯连接各层,楼梯的位置根据主家要求灵活设置。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汉壮文化的融合,新建住宅的功能布局较旧时有了极大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将底层改建为客厅、餐厅和厨房等,改善卫生条件;其次,原火塘间所承担的活动功能由起居室、餐厅和厨房代替。即便保留,家庭活动的核心也不再围绕着火塘,仅在用餐时使用;甚至,很多家庭的祭祀活动都在老宅中进行而在其自建新宅中不设堂屋和神龛;再者,部分家庭将自家住宅改建为农家旅社,二层设计为客房,并将原先低矮的三层阁楼加高,容纳更 多客房;最后,针对粮食贮藏和加工的仓库已鲜少在新民居中见到,

12、仅在家中设置储存间贮藏粮食。2.2.2 形式特征平面上,为了满足室内活动空间不断扩大的需求,房屋的进深和开间分别扩大到 3.6-4m、2.5-3.6m 之间。为从根本上解决活动空间的问题,新建住宅开始从结构上扩大使用面积,如减少落地柱、增加开间等,通风采光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立面上,每层层高由原先的不足 2m,发展到 2.8-3m;甚至,部分新建筑已经增加到四或五层。立面出挑也不断增加,从无出挑,发展到仅在二层挑出,再发展到如今每层都有部分出挑。根据挑出的数量可大概判断出建筑的建造年代。同时,立面装饰不断丰富:首先,开窗面积增加,材质由隔栅改为玻璃,但凸窗已鲜有出现;其次,由于吊柱的出现,新建筑

13、在吊柱头上增加了雕花;再次,建筑材料上,新建筑一层立面为防止潮湿而从木板改由砖砌筑围合,再包裹木板作为装饰。3龙脊壮族民居营造技术与结构模数分析龙脊传统壮族民居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建造方法由木匠历代师徒相传,少有文字记载,其基本的营造技术是采用榫接法由柱枋串联组成单排屋架,排与排之间由拉结梁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柱与柱之间设瓜柱支撑屋面。3.1 民居营造步骤营造工作开始前,首先平整场地,筑挡土墙,屋主按建房需要择吉时上山砍伐木料,由木匠师傅按设计所需对 木料进行加工处理成各种构件。营造步骤可分为起架、安梁、找平、挂瓦及装修。首先,在选好的吉日,屋主和村民一起把装配好的整榀屋架拉起至直立,用

14、横向梁枋联系成整体构架,该过程称为“起架” 。起架后,安装房屋的正梁。接着,木匠师傅需对已立好的屋架找平。挂瓦为负责屋架工作的木匠师傅的最后一步工作,包括上檩条、钉望板、铺瓦片三个步骤。屋架营造工作完成后,装修工作将由专门小木作的木匠师傅完成,主要包括安装楼板、隔墙、门窗以及室内装修等。3.2 鲁班尺及丈杆的应用3.2.1 鲁班尺在龙胜壮族民居的营造过程中,包括总进深、总面宽、总高度等建筑主要尺寸及门窗、神龛等主要构件尺寸,均由木匠使用的传统工具鲁班尺来确定。鲁班尺分为八格,名称依次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 ,其中“财、义、官、本”代表吉,房屋及构件尺寸一般以落在“财、义、本”3 格为好, “官”字较少使用;“病、离、劫、害”代表凶,一般应避开。3.2.2 丈杆丈杆作为民居的“设计图纸” ,由大木匠根据主家的需求及场地条件确定房屋的尺寸后用长竹竿制作完成。根据制作的构件对象,丈杆可分为大小两套。大丈杆长度略长于中柱,其上标明柱高、穿枋口大小等关键构件的尺寸和位置。小丈杆主要标明瓜柱高度、穿枋及榫口的尺寸和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