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0494271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典范由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 光 1 方 明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开风气作用。即从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哲学和用中国传统哲学消化吸收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历程。并得出结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彩出场。关键词: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The Mod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With Chinas Traditional Ph

2、ilosophy On Practice to see Chinalization of MarxismLI Guang1 Fang M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nhui Agricultural Univeisity ,Hefei,230036,Anhui)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arting role of Chinal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trend in which On Practice played in terms of two

3、aspects. Name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using the Marxism to transfor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absorbing the Marxism b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o elaborate the beginning course of Chinalization of Marxism. Then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On Practice is the model of the combinati

4、on of Marxism with Chinas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also is the brilliant play of Chinalization of Marxism.Key words:On Practice;Marxism;philosophy;epistemology;Chinalization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故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以表述为实践唯物主义。毛泽东同志的著名哲学论文实践论文约辞微,把辩证2唯物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重现实、重实践的性格融贯与结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向认识论、方法论转向做了

5、重要阐述和发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篇章。一、 实践论对中国传统哲学实践概念的发展知和行的关系,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探讨的永恒命题。在几千年交相问难的思想发展史中,发展出了知难行易说,知易行难说;知先行后说,行先知后说;知行分离说,知行合一说。这些学说在知行观上各执一端,从不同的方面对知行关系做了精辟的阐述,各自揭示了部分真理。中国的思想家在知行观上历来有重视实践的传统。比如, 尚书:“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朱熹:“虽要致知,然不可待, 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工夫全在行上” ;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船山:“知之尽,则实

6、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 ;魏源:“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哲学阐述的实践概念,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践履和精神修养。这种实践概念有两个缺陷。一是未能认清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主体可以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四种形式。个人的确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范围、形式和手段,可以成为独立的实践主体,但是中国传统的实践观仅仅把实践看做是个人活动,只停留在实践主体社会结构的较低层次,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这样容易导致偏重以观念的方式来把握物质世界。二是否认最广大的实践主体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道德践履、气节涵

7、养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知识阶层的垄断权利。普通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活动被排斥于实践概念之外。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无法全面正确说明知行关系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 1282 在这里已经把实践的概念扩展到了生产和阶级斗争。紧接着更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 1282,继而给出了实践更广泛的范

8、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3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 1283实践论以知和行的关系为核心来建构整个认识论体系,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重新诠释整理中国古代哲学,“把古代朴素的整体思维发展到现代的辩证、系统思维的水平。” 2毛泽东的实践观超越空谈“心性”修养的道德践履,为之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他对实践主体的重新界定,对实践涵义的重新规定,是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哲学,充实中国传统哲学的典范。二、实践精神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换个角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

9、,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考察,进而考察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才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从而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强调的是物质资料生产,强调的是人的客观实践活动,而相对忽视人的主观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认为这也是不够的,而这恰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长处。于是反过来,他又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观改造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 。他说的自觉能动性,包括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当然是指实践不是纯主观范围内的观念的活动,而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不仅是单个人的活动

10、,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活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方面。而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思想等主观东西的能动作用,也就是意识、情感、毅力、信念、精神等主观概念范畴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指出的:“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3西方的唯物主义忽视人的这种能动性,唯心主义却抽象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中国传统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在实践观上都比较重视人的精神力量,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同志说:“观念论哲学有一个长处,就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孔子正是这样,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与拥护。机

11、械唯物论不能克服观念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忽视主观能动性。 ” 4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 “十分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正4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要有一点精神 ,强调发挥群体(政党、民族、人民群众)意志的作用。 ”5纵观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最希望改造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他希望中国和中国人民从几千年的封建桎梏中走出来,始终保持昂扬健康的精神气质。即使是谈论国家政治,他也希望为之注入意气风发的精神。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

12、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经受风险。 ” 6这即是说,实践的主要方面当然是人类的生产、社会活动,但是人们自觉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善个人的人格修养,积极参与道德践履也是实践概念的应有之义。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参加革命,首先是在精神世界革自己的命。也就是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改造自己的精神活动,把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革掉。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一方面作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的阶级斗争,毫无疑义,是一种深刻的实践活动。而另一方面,在革命中,众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慷慨

13、赴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精神驱动的行动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知识阶层以天下为己任,家国理想的实践。这种实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的元素。之所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的地方,以中国革命历程最为艰辛,斗争最为顽强,牺牲最大,和这种传统精神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实践“兼济天下”理想的路途上遇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就焕然一新了。三、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对事物的认识经由实践开始,初始的认识只是表象的、肤浅的、非本质的感性认识。只有带着这种粗浅的认识投入到以该认识事物为对象的实践活动中,经由占有更丰富的材料,通过逻辑思考、推理判断,经过修正完善,

14、最终达到比较全面的、较为深刻的、深入本质的理性认识。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过系统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只是反复强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得出结论,人们认识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达到理论的理解” 721 毛泽东同志却指出:“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5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 1292 他认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

15、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292 对认识过程的揭示由一次飞跃而发展为两次飞跃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发展。经过两次飞跃,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算是大体上完成了。然而如果仅仅是到此为止,那么这一运动的过程就仍然是静态的。当时苏联哲学界的研究“虽然论述了认识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但并没有具体划分出认识的分过程和认识的总规律。 ” 721 毛泽东同志则明确指出:“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

16、和发展。 ” 1294 这个论述,动态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部过程。最后,他总结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 1296-297 并且他还概括了实现多次飞跃的条件:“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1291实践论中这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公式与矛盾论中“特殊、一般、特殊”的循环往复公式一起,分别从认识论和辩证法两个角度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真实道路。这些论述,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四、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彩出场中国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种以某种学说为重要载体的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大地上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