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朝代表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公元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0482324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朝代表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公元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国古代朝代表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公元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国古代朝代表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公元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国古代朝代表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公元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国古代朝代表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公元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朝代表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公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朝代表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约公元(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朝代表夏: 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商: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西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秦: 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9年东汉: 公元25-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年,隋: 581-618年唐: 618-907年五代: 907-960年北宋: 960-1127年南宋: 1127-1276年元: 1271-1368年明: 1368-1644年清: 1636-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正统,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2、,程朱理学形成,早期启蒙,【课标要求】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百家争鸣二、独尊儒术,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

3、产力提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不断,(一)原因,材料: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材料: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

4、微,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不断;(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材料: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不断;(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

5、“学在民间”。,根本原因,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社会原因(历史背景),(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主,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新的统治阶级尚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备受重用。各诸侯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礼贤下士,养“士”蔚然成风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4)思想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6、,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推动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文化变革,注意:一般地说,做选择题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原因要选”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牛耕和铁器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土地制度,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最主要的思想流

7、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老子、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商鞅等。,1.儒家(1)孔子(2)孟子(3)荀子,(二)思想流派,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显著,50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教

8、育活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孔子和早期儒学,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庙杏坛,“仁”的学说 (核心),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1)孔子,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不是私爱,而是很宽泛的,能够爱众人,就接近“仁”了,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周代制度,即符合“礼”,礼的基

9、本原则就是“仁”了。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就是不符合礼的原则,不去听它,不去看它,不去想也不说它,要在思想上保持冷静克制,即就是在主观上尽量克制约束自己。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克制和相互妥协呢?孔子提出实行“仁”的基本原则就是: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达到;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再强调,实行“仁”并不难,只要你思想上想实行“仁”,“仁”就立刻会到来。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2)“爱人”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 (3)礼和仁互为表里,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主观上自我克制和互相妥协,也是十分必要的;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道德观和

10、伦理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b“克己复礼”,a“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思想),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

11、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以上几则资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要以德服人,即“为政以德”,用政令法度治理人民老百姓,虽免于刑罚,却从不感到内心羞耻;如果用“德”治理国家,辅之以礼仪教化,那么老百姓不仅心服口服,而且做事有羞愧之心。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那么天下的人民好像众星围拱北极星一样

12、归附他。孔子还认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方法必须符合周礼,即做君主要像做君主的样子,忠心爱国;做父亲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像做儿子的样子,做到父慈子孝。 (1)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取信于民,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 (2)“为政以德”,以德服人,以礼仪教育化治理国家是孔子政治思想另一大特点; (3)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周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教育贡献,b“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c“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诗、书、礼、易、乐、春秋,e 整理编订“六经”,a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d 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育原则,以上所选资料集中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学习应和思考相结合,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犹豫不决。学习应该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学习还应该有兴趣。在对待老师学长的态度上,不迷信老师。同时孔子在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是因材施教。孔子在承认人的智力水平在先天上存在差别,“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强调因人施教。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育的范围

14、扩大了,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大约在其30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了,他的学生多达3000人,得意门生72人。学生之中,有贵族,有平民,还有商人,甚至还有颜浊邹这样的大盗也曾经从学于孔子。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1)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学习要有老实的态度,学习要有兴趣; (2)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的范围。这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疑难突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孔

15、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探究思考,(1)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孔子的主张落后于形势的发展,(3)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推行“礼”。,(2)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仁政”,“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孟子,“亚圣”,“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人性论(伦理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后世尊称为亚圣。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3)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物质运动有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性本恶”“礼法并用”,“仁义”、“王道”,“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